在活動中,導遊帶領大家遊覽了動物園、故事園、數字園,還觀看了歇後語表演。每遊覽一處,導遊便會相機拋出一係列有趣的歇後語題目,使孩子們在愉悅的身心的同時,更有思維的火花的碰撞。
正確引導,訓練表達
歇後語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到各個方麵,要真正掌握並不常用而又如此有趣的歇後語,平時要注意留心積累,同時還要恰當運用,學會表達。
在這節課裏,教師設計了歇後語表演台,讓學生圍繞一個歇後語的意思,發揮想象,表演小品:
一學生戴著老鼠的頭像,在“街道”竄來竄去,幾個女同學舉起棍棒跟著追打。這時,老師問同學們,誰知道這是一條什麼歇後語?一隻隻小手舉了起來:“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接著,一個男同學興致勃勃地站起來說,我來給大家表演一個。他拿著本子卷成的喇叭,伸向窗外吹起來了。“同學們,你們知道他表演的是什麼歇後語嗎?”“隔著窗戶吹喇叭——名聲在外”。表演使同學們對這堂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導遊的帶領下,大家來到了動物園、用找朋友的形式,找出了許多帶有動物名稱的歇後語: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風箱裏的老鼠——兩頭受氣。
發揮想象,鼓勵創新
語文活動課是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很多老師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位老師彩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孩子們說說、想想、畫畫、看看、演演,調動學生多感官活動,高頻率接受,全方位運轉,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得到鍛煉。
活動中,教師十分注意引導,巧妙地安排了用簡筆畫畫出歇後語的意思,孩子們興趣盎然,都想把自己知道的畫在黑板上,有的畫“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飛蛾撲火——自取滅亡”,孩子們興奮地欣賞著黑板上的簡筆畫,體會著歇後語的含義。
在數學園,他們還發現了一語多義的歇後語:如,三歲孩子貼對聯——不知上下;石頭蛋醃鹹菜——一言(鹽)難盡(進)。
這堂課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的口、耳、眼、嘴、手都充分自由地“動”起來了,多樣的活動形式與活動內容有機地統一了,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有機地統一了。
活動中,活靈活現的課件,栩栩如生的頭飾道具,色彩鮮豔的圖畫展示,給學生們的刺激是多感官,全方位的,由此而觸發的學生靈感火花也是令人驚喜的。
3.教學中巧用歇後語編故事
教學目標
通過此次習作,讓學生學會用歇後語改編成童話故事,並鼓勵表演出來。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讓他們樂說、樂演、樂寫。讓學生初步學會修改的方法。
教學過程
(1)談動物,導入習作要說起動物來,大家肯定是“長江的水——滔滔不絕”,誰來說說動物中誰最狡猾?
歇後語是我們祖國語言的一種特殊形式,生動幽默,表現力很強,所以受到我們喜愛。在說話、寫文章的時候偶爾用上一兩句,就會顯得生動活潑。你們平時一定積累了不少關於動物的歇後語,能不能說兩句給老師聽聽?
這些歇後語真有意思,它們都可以用來編寫一個故事!今天我們就用剛學的“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來編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
(2)引導編故事
首先,大家用心思考,發揮想像,一起來編個童話故事,要求做到:故事新穎合理,描寫具體而有情趣。
接著,讓學生構思,同桌交流。也可以自由結合,商量商量,用童話劇的形式表演故事。故事的情節怎麼開始,怎麼發展,結果怎麼樣,展開想像。
最後,班級交流,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發揮集體的智慧,補充想法,豐富內容。
師適時提供幫助,鼓勵與點評。可以直接講講自己編的童話故事,也可以幾個人合作,扮演不同的角色來演繹童話故事。
(3)生自主編寫童話在剛才交流表演的基礎上,學生動手編寫故事。基礎好的,提倡獨立編寫新穎的故事。比一比,看誰的童話故事編的新穎而合理,描寫具體而生動。
(4)習作交流評議挑選一篇內容單薄,語言表達不夠流暢的習作,全班交流,提供合理的修改建議。展示一篇優秀的習作,大家共同欣賞、學習。學生用朗讀的方式修改自己的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