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語文教學中的趣味之謎運用
語文教學的趣味之謎設計語文教師的趣味教學設計與創新1.語文課堂的趣味性體現
語文課理應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一門課。那一篇篇課文,都是經過多年篩選留下來的文質俱佳的範文,因此,每篇課文都應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讀散文,應領略到祖國河山的壯美,作者奔放的感情;讀詩歌,應感受到詩人那澎湃的激情,火熱的胸懷;讀說明文,應為獲得了許多新的知識而感到欣慰;讀議論文,應為作者那嚴密的思考、精確的邏輯、雄渾的論辯而折服。學生從中應受到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教育,得到真、善、美的陶冶,獲得無可比擬的享受。
然而,在多年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內容優美、感情豐富的語文課卻失去了她應有的魅力,一篇篇課文變成了字詞、語法的解析,變成了“作者簡介、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幾部分的固定模式。這怎能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沒有興趣,也就沒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在我所教的學生中,有一半以上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認為語文“沒什麼可學的”、“沒法複習”。
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呢?必須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把學生吸引到語文學習上來,如下做法是可取的:
上好起始課
教師給學生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猶如京劇演員的亮相,如能獲得觀眾的點頭,那底下的戲就好唱了。起始課一定要知識性、趣味性俱佳,方能給學生留下好的印象。
在講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時,僅僅強調語文如何重要是絕對引不起學生的興趣的。如果此時給他們講一些與語文問題有關的曆史故事時,他們也就明白了語文學習的重要性。
如清朝慈禧太後讓一位書法家抄《涼州詞》,一不小抄掉了一個“間”。老太太大怒,要殺他的頭。書法家辯解說抄的不是詩是詞,於是他就讀道:“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樣就免了殺身之禍。
在講如何學好語文時,如果隻講“預習、複習、筆記、作業”這些老生常談的話,學生一定煩之又煩的。如果以王國維談學習的三個境界為引導,一定可以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王國維說學習有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意思是說學習必須有強烈的欲望。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意思是說學習一定要專注,要入迷要持之以恒。
“眾人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意思是說,經過前兩個境界之後,你就會達到一個質的飛躍,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猛然發現自己的學習有了巨大的進步。這樣講課,既教授了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一舉兩得。
在講文學鑒賞時,可以講蘇小妹讓蘇軾、黃庭堅添對子的故事,收效甚好。蘇小妹給蘇軾和黃庭堅出了一道題,讓他們在“輕風細柳,淡月梅花“的橫線上各添一個詞,構成一完整的對子。蘇軾添的是“搖、映”,蘇小妹說:“不好。”黃庭堅添的是“舞、隱”,蘇小妹還說:“不好。”蘇、黃二人不服氣地說:“你添什麼?”蘇小妹說:“我添‘扶、失’。”蘇、黃齊聲稱好。此時可問學生蘇小妹添的為什麼好,比蘇黃二人添的好在什麼地方。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全來了,眾說紛紜,答案也是五花八門。
此時再把答案告訴他們,“扶”字用了擬人手法,把無形無影的微風形容成嬌弱的少女,扶住柔嫩的柳絲,既形象,又傳神;“失”字把靜景寫動了,寫出了月光與梅花交相輝映、融為一體的情景,透出一種朦朧之美。學生在思考、聽講的同時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提高了。
知識要相關
初中正是學生求知欲極其旺盛的時期,而且學生此時求知的特點是“求廣博,不求太深。”不廣博,無法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太深學生則接受不了,因此在備課中應注意這些特點。既可以分析課文的內容及特點,又可以適當地擴大知識麵,把相關的典故、故事、文化常識介紹給同學。這樣學生自己就可以體會到文學寶庫中有無盡的寶藏,因而有極大的興趣去探索。如備魯迅的《故鄉》時,在備到對豆腐西施楊二嫂時,可以講中國四大美女“沉魚、落雁、閉花、羞月”的典故,也可以講有關四大美女的曆史故事。在備《端午的鴨蛋》時,可以介紹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投汨羅江的故事及賽龍舟、吃粽子的來曆。這樣既擴大了文章的容量,使學生增長了知識,又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做到了文道統一,還增強了文章的詩情畫意,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示範朗讀
“三分詩,七分讀”。好的文章應反複朗讀,好的文章應反複誦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見反複的誦讀有助於對文章的理解。而學生一般隻讀朗讀課文,讀到文從字順也就算水平較高的了,至於誦讀,他們幾乎很少聽到過。老師如果能夠感情的朗讀課文,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課文的興趣,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用你的聲音去打動學生,引起他們感情上的共鳴,使他們體會到文章的美,體會到作者感情,去和作者同愛同恨,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老師在備課時也要認真誦讀,也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每當學生聽著忘情的誦讀時,他們都會沉浸在優美的聲音裏,沉浸在作者的感情裏,頭腦中思考著,感情上享受著,陶醉在文章裏了。
當學生對誦讀有了興趣時,就可以要求學生每天用3-5分鍾朗讀課文。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的朗讀能力,又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對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有很大的幫助。由於學生有了興趣,絕大多數同學是能按老師的要求去做的。
講課風趣幽默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它的好壞也直接關係到意思的表達。如果僅有豐富的內容,而“語言無味,像個癟三”,也會使人聽起來索然寡味。因此,語文老師的講課在連貫流暢、詞彙豐富、出口成章的基礎上,還應盡量做到風趣幽默,形成自己的風格。這樣才能吸引學生,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想使自己的語言豐富起來,就必須向社會學習語言,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甚至向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學習語言,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語言變得生動活潑、充滿活力,為講課風趣幽默奠定基礎。如最近學生中特別愛用“酷”和“爽”兩個司,意思是“棒”和“痛快”。
老師在講《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魯提轄三拳打死鎮關西時,老師可以說魯提轄的表現真“酷”,在講《荔枝蜜》裏楊朔引用蘇軾的一句詩“日啖荔枝三百顆”時,老師可以說如果真是那樣該多“爽”呀!學生一定會感到非常驚訝,老師怎麼也會這些詞呀?同時這些詞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會感到很有興趣。
老師在講課時還應運用聲調的變化、句式的變換和多種修辭方法,使講課更加有聲有色、風趣幽默。
曾有一位青年教師個子較矮,被請到另一所中學代課。他一進教室,有學生說:“這老師的個兒可不高呀!”他聽了之後沒有生氣,不慌不忙地說:“我是不怎麼高,但你的學校沒有比我‘高’的,所以隻好由我來教你們。”他巧妙地運用了概念的轉換,把個子的高矮轉換成水平的高低,不僅沒有造成師生之間的對立,反而使學生覺得這個老師出口不凡,不可小看。
後來這位青年教師的講課風趣幽默,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效果很好。在考試中學生的成績超過了許多有經驗的老教師。
當然,要想講課能夠風趣幽默是必須下一番功夫的。教師必須盡量使自己的知識淵博,注意汲取人民群眾語言中有益的成分,注意學習當前社會中活的語言,注意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堅持實踐下去。
總之,如果我們注意了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就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督促學生學習為學生主動學習,定能改變語文教學中的“少、慢、差、費”的現象,使我們的語文教學邁向更高級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