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語文教學的趣味性體現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教材中新增了“綜合性學習”。“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它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有一項內容——“趣味語文”。它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在遊戲、活動中學習語文。自從教學這個欄目以來,發現學生很愛學這個內容,老師也愛教這個內容。主要原因應該是“趣味語文”的趣意濃厚。學生從中體會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
看圖猜成語,手腦並用
語文三年級下冊中有個“看圖猜成語”的趣味語文活動。學生通過閱讀圖畫,猜出謎底。
學生預習時早就把成語都猜出來了。我還沒講,他們就搶著把答案告訴我:“開門見山”、“一舉兩得”、“三長兩短”、“百發百中”、“大材小用”、“小題大做”等。說完了還意猶未盡,要我再出題給他們猜。幸虧我提前準備了一些才滿足了他們的熱情,可不過幾分鍾就被他們消滅掉。
也就在這上個時候,有個學生說要考考我,她畫了一幅圖,要我猜是什麼成語。一花引來百花開,所有學生都來勁了,他們紛紛畫起圖來,有的冥思苦想,有的幹脆拿出詞典翻找成語,沒詞典的同學拚命翻書,那種幹勁史無前例。有的畫簡筆畫,有的還精心配色,有的追求裝飾精美。他們的作品圖文並茂,煞是好看。當我猜對成語後,他們也像老師一樣給予誇獎,你真棒!有的題難倒了老師,他們便很仔細很耐心地為老師講解。那種氛圍很令人陶醉。
這次猜出的謎底大多是帶數字或帶“大”“小”的成語,我又順勢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帶數字或帶“大”“小”的成語。學生又一次進入積極的思考氛圍,片刻,氣氛燃燒,一馬當先、二龍戲珠、三頭六臂、四麵八方、五湖四海、六畜興旺、七上八下、八仙過海、九牛一毛、十全十美、百裏挑一、千鈞一發、萬紫千紅、小心翼翼、大快人心……學生泉思如湧、滔滔不絕,風景美不勝收。
趣讀對聯,樂在思考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一”中安排了一次趣味語文活動,有一項內容是趣味對聯。對聯是這樣的:“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上下聯都一樣。我問學生:“你們發現了什麼嗎?”學生一下來了興趣,思考片刻就知道是“好”的讀音不同,上下聯的意思也就不一樣。我先讓學生讀準對聯:好(hǎo)讀書,不好(hào)讀書;好(hào)讀書,不好(hǎo)讀書。他們讀得搖頭晃腦,自我陶醉,宛如一個個小詩人。體會了一次詩人感覺後,我再讓他們說說對聯的意思。
結果,學生的發言令我目不暇接,有的說:“好(hǎo)讀書,不好(hào)讀書”,是說一個人家境好,有讀書的好條件,可他貪玩,不愛讀書。“好(hào)讀書,不好(hǎo)讀書”,是說一個人非常喜歡讀書,成績也非常好,可是他家裏很窮,沒錢讓他讀書。
有的說:“這副對聯好比一個人的兩個時代,小時候是讀書的好時節,可他隻知道玩,不喜歡讀書,可等他長大了,找不到好工作,或者是找到了工作後,感覺很多知識不懂,這時他好想繼續上學讀書,可是因為工作忙,不能靜下心來好好讀書了”。
有的說:“這副對聯好比一個聰明人和一個笨人,聰明人有讀書的好腦袋,可他不用功讀書,浪費了光陰;笨人喜歡讀書,可他腦袋笨,記不住東西,老也學不好”。
學生在對對聯的朗讀、理解中不僅發展了語言能力,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激發了想像力和創造潛能。他們的創新思維不斷超越自己,超越別人。
讀完這副對聯,有學生問老師還有沒有這樣的趣聯。於是,我趁熱打鐵,加大難度,又出一聯:“長長長長長長長,行行行行行行行”。學生看到這副聯,有點傻眼,但是,他們還是信心十足,我允許他們回家去查資料,第二天給我答案,還允許他們出對聯來考老師。
聽說可以考老師,學生一個個興奮得不行,恨不得馬上回家找到能考倒老師的對聯。這一招更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興趣盎然地熟悉並運用查找資料的各種方法和途徑。
趣味故事,樂在感悟
前天我們學習第七冊的《語文園地四》。其中有一則趣味故事:講的是大詩人蘇東坡來到一寺廟,住持接待他時以貌取人,態度不斷變化。最後蘇東坡留下一副對聯:“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學生默讀了故事後,我問:“你們懂蘇東坡寫的這副對聯的意思嗎?故事哪兒有趣?”
學生1說:“這副對聯寫出了住持以貌取人的醜惡相。看到衣著普通的人不理不睬,看到富人或者名人就巴結。”
學生2說:“那個住持看人打發,最後自作自受。他看到蘇東坡給他寫的對聯,一定臉紅了。”
學生3說:“蘇東坡也有趣,他不因為住持的冷淡而生氣,也不因為住持的熱情而得意。還不忘記用對聯諷刺住持。”
學生4說:“蘇東坡的對聯有諷刺的意思,也有勸告的意思,告訴他不要以貌取人。”
學生5說:“那個住持也太勢利眼了。”學生意識到不能以貌取人,不能勢利眼,我便進一步深化問題:“你看到過這樣以貌取人的事兒嗎?”這時,課堂立即又掀起一波大浪,幾乎全班的學生都舉手了,看來他們都有切身感受。
學生6說:“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媽媽去北京長城旅遊。在長城上,看到有很多小販賣紀念品,我也想買一個,便來到一個小攤跟前拿起一個上麵刻著‘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石頭看。攤主說八元一個。這時有個外國人來了,攤主一臉興奮,丟下我趕緊去接待外國人,臉上堆滿了巴結的笑容,拿起我看的那種石頭,捧到外國人跟前,嘴上不停地說著石頭好,價錢便宜,說隻要80元一個。我一聽,嚇一跳,怎麼一下變80元了?爸爸說他是騙老外的錢,知道老外不懂價格,故意說得高高的。這個小販也和住持一樣勢利眼,還丟中國人的臉,要錢不要臉。”
學生7說:“我有一次和媽媽去一個酒店吃飯,服務員不要一個穿著很破的人進去吃飯。直把他往外推。我和媽媽看見也不想在那個地方吃飯了。”
學生8說:“有一次我坐車,車上人很多。有個農村老奶奶上車了,她提著一籃子雞蛋。因為她不小心踩了一個時髦女人的皮鞋。那個女人直罵那個奶奶,說她不長眼睛什麼的,還要奶奶賠鞋子。老奶奶直說對不起,還躬下去用手擦那個女人的皮鞋。那個女人很生氣,把腳一抬,差點踢著奶奶了,最後用腳往老奶奶籃子裏踩,把蛋都踩破了,邊踩嘴裏還邊罵著。我看了真想罵那個女人幾句。”
學生9說:“我原來看到很多公共汽車不要老人上車。因為老人有優待證,坐車不要錢。售票員收不到錢,他們就不要老人上車。”……學生越說越來勁。聽的學生也一個個一樣義憤填膺。小小心靈被這些社會的陰暗撞擊著,我也心疼,趕緊轉移話題:“那你們有沒有看到過相反的事例呢?”
一樣有很多學生要發言。他們也說了很多不以貌取人、欺負弱小的事兒。聽到這些事例,學生的表情頓時由義憤填膺變得平和怡然。有學生還反省了自己以成績取人的事兒,表示以後再也不會這樣了。
透過小故事,學生聯想到了種種社會現象,他們饒有興致地主動地學有所思,學有所想,學有所感,學有所悟,這就是趣味語文的魅力。
奇妙說“言”,樂在聯想
語文三年級下冊有一次“趣味語文”活動是說“言”。一個普通的“言”字,竟構成“吉言”、“格言”、“諾言”、“忠言”、“誓言”、“留言”、“怨言”、“遺言”等這麼多詞語來表達不同的含義,充分展示了漢語豐富的表現力。在學生琅琅地讀和個性化理解之後,我問:“你們能接著往下寫一‘言’嗎?”這個問題促使他們綜合運用以往學過的語文知識,調動生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