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一時沒想到合適恰當的,我便讓他們同桌或分組討論,也可以查資料。一會兒,結果精彩紛呈:撒謊騙人的話叫謊言;氣魄很大的話叫豪言;沒有把握亂說的話叫流言;嚇人的話叫危言;胡亂說話叫胡言;名人所說的話叫名言;進行宣傳發表演講的話叫宣言等等。
看到學生興趣正濃,我說:“除了說言,你們還會說別的嗎?學生思考的琴弦又被觸動,學生說還能說‘笑’,說‘哭’,說‘想’,說‘走’,說‘喜’……請看學生的說‘笑’:輕輕的笑叫微笑;開心的笑是歡笑;放聲大笑是狂笑;強裝笑臉叫苦笑;嘲弄別人的笑叫嘲笑;巴結人的笑叫媚笑……
除此之外,“趣味語文”中還有簡短通俗的繞口令,有激發學生動腦的猜字謎,有智力故事等等。學生在繞口令的競速朗讀中變得更加伶牙俐齒,在猜字謎遊戲中複習漢字,鍛煉思維,在智力故事中體會古人的聰明才智。學生在這些精彩紛呈的內容中痛快遨遊,學習語文的興趣倍增。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的趣味語文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麵提高語文素養,並在活動中養成主動探究、勇於創新的好習慣。
“趣味語文”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能促使學生的持續發展,讓學生始終處於一種好學、樂學的氛圍之中。學生愛學,老師愛教!
3.語文教學趣味之謎的設計
《宇宙生命之謎》一文是第十一冊語文教材新選的課文,這是一篇介紹科學家探索宇宙生命的科普文章,意在通過閱讀理解,了解課文圍繞“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這一問題講了些什麼,學習科學家追求真知、不斷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領悟作者采用分析、比較、排除的方法說明問題的表達方法。讓學生了解科學家根據生命存在的條件探索火星的情況及其成果,是教學這篇課文的重點,學生對有關生命科學的理論、術語的理解是教學這篇課文的難點。
這是一篇有關生命科學的文章,文中的科學術語也比較多,學生要學起來是有一定難度。在教學本文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揭示主題
首先,出示課題《宇宙生命之謎》,“謎”用紅色,大字寫出來,並加上“?”,並問學生:到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其次,學生討論,發表意見。(其中29位學生說有,13位說沒有)
最後,當學生發生爭論時,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找答案。
巧設疑問
讓學生自己讀課文。找出到底地球之外有沒有生命的依據。
學生交流生命存在的條件,適合的溫度,零下50至零上150攝氏度之間;必要的水分;適當成分的大氣;要有足夠的光和熱。
師按離太陽的遠近畫出圍繞太陽運動的九大行星的示意圖:太陽、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讓學生再讀課文,根據生命存在的條件,說說在圍繞太陽運動的九大行星中,哪些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哪些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
學生通過讀課文後交流:水星離太陽最近,向陽時表麵溫度達到300至400攝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金星是一顆高溫、缺氧、缺水、有著強烈陽光輻射的行星,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離太陽很遠,它們的表麵溫度,一般都低於零下140攝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那麼,太陽係中唯一還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師問:那麼,火星是否有生命的存在呢?
進行探索
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為什麼?找出科學依據。接著學生交流;最後引導學生再認真閱讀課文,弄清科學家對火星探索的曆程,然後再理解科學家經過觀測分析得出的結論:“在火星上生命難以生存”“在飛船著陸的地區,火星表麵沒有生命存在”。
開始辯論
首先,拋出問題:地球之外的太空中到底有沒有生命的存在?同一觀點的同學組成小組後,個人充分自讀課文,積極為辯論準備材料。接著在組內充分交流。而後學生分兩組展開辯論。
知識拓展
讓學生課後閱讀《少兒科普百科》、《宇宙的奧秘》來知道:宇宙是怎樣產生的?有外星人存在嗎?太陽什麼時候會燃燒盡?人類能遷居到別的星球上嗎?……
4.語文趣味之謎在教學中的運用
《月球之謎》是一篇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入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景象,然後列舉了一些月球的不解之謎。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我將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了解月球是個怎樣的月球,課文寫了哪些不解之謎,計劃用一課時上完。
也許是心中想著要一課時上完內容吧,在學生將課文讀通順、理解了一些難詞後,我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課文列舉了哪些有關月球的不解之謎?直奔本課的重點,讓學生讀課文進行交流,很順利地就完成了教學任務。最後還剩一點時間,我讓學生質疑,談了一下自己的體會、交流搜集到的一些資料,就結束了本課的學習。時間剛好是一節課。
可是我的教學目的是達到了,但學生對課文、對月球的興趣卻不濃厚,對我提的問題也並不感興趣,就連質疑這一環節,也沒幾個同學提問。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對這麼一篇有趣的課文,對這麼神秘的月球,他們應該是有很多問題要問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分析了一下,應該有這幾個原因。第一,為了一味地完成教學問題,我操之過急,自己提出的問題不一定是學生想解決的。在解決課文列舉了哪些月球的不解之謎時,也有學生提出問題或者是質疑,可是為了一課時上完內容,我沒給他們多的發言的機會。等課文學得差不多了,再做樣子試的讓他們質疑,他們又有什麼興趣呢?這樣做我的教學任務是完成了,教學目標也達到了,可是這是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代價的。片麵地追求教學的結果,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化的情感及體驗,更談不上學生能力的培養了。
經過一番思考與準備我決定再利用一課時來進行相關知識的拓展,以將功補過。這一次我先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宇航員登上月球的視頻,學生很感興趣。好多同學都羨慕地說想到月球上去,接著我又給他們補充介紹了一些有關月球的知識,這回學生的興趣濃多了,問題也是一個又一個,我盡量讓他們根據自己平時的積累來回答,或者讓他們進行大膽地猜想,或者鼓勵他們課後繼續查找有關月球的資料,以後到月球上去工作。
最後,我們還開展了一個有關月亮的綜合性學習,讓他們背寫月亮的詩,說帶月亮的成語,談人們對月亮的別稱,一整節課學生興致盎然。我想這一堂課無論是知識還是方法,無論是態度還是情感,學生都比第一節課的收獲要多得多。
看來語文教學還是急不得,我們得有足夠的耐心和智慧,知識與技能固然重要,但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同樣重要,要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不可人為地將它們孤立開來。不能隻顧眼前的利益,更要為學生的“長效”發展著想,不僅要讓學生學會,不要讓學生會學、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