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5.在語文教學中引入趣味之謎

教材分析

《宇宙生命之謎》這篇課文介紹了科學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艱難曆程,說明到目前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個未解的謎。

課文從古代神話講起,引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這個問題;接著概括地說明,從理論上猜測,地球絕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體,但是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顆有生命的星球;然後具體地介紹了科學家探索的曆程(先研究了生命存在必須具備的條件;再根據這些條件對太陽係除地球之外的其他行星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太陽係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然後利用宇宙飛船對火星作近距離的觀測,又讓宇宙飛船在火星登陸,進行了一係列的分析測試)。最後說明,人們至今尚未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學家仍然相信那裏存在著生命,因此,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個謎。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是通過閱讀理解,學習科學家追求真知、不斷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領悟作者采用分析、比較、排除的方法說明問題的表達方法。科學家根據生命存在的條件探索火星的情況及其成果,是教學這篇課文的重點;學生對有關生命科學的理論、術語的理解是教學這篇課文的難點。

教法建議

(1)教師的知識要豐富銀河係、太陽係、火星、生命科學等方麵的知識,可製作有銀河係、太陽係、火星圖片的教學課件。學生可閱讀《小學生十萬個為什麼》,了解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為理解課文內容作準備。

這是一篇介紹科學家探索宇宙生命的科普文章。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自學,然後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收獲,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進行梳理歸納,確定重點討論的問題。

天體上可能存在生命的條件。這個方麵的內容寫得比較詳細,學生閱讀理解後,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是學習其他內容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科學家探索火星上有無生命的情況及其結論。這是學習這篇課文的重點。教學時,先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弄清科學家對火星探索的曆程,然後再理解科學家經過觀測分析得出的結論:“在火星上生命難以生存”“在飛船著陸的地區,火星表麵沒有生命存在”。組織學生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搞清楚,科學家一開始認為火星上有生命存在,是根據生命存在的條件作出的推測;後來得出的結論,是根據宇宙飛船探測到的事實作出的科學判斷,從而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地球之外的太空中到底有沒有生命存在。這個問題課文沒有作出明確的回答。教師要組織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充分討論,激發學生熱愛科學、追求真知的興趣。

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從以下兩個方麵思考:一是科學家的探測隻證明火星表麵沒有生命存在,而未探測出火星岩層中有無生命存在,科學家的疑“生命物質是否會存在於火星的岩層之中呢?明確告訴了我們這一點;二是科學家通過對落到地球上的一些隕石的分析,發現太空有有機分子存在,所以,科學家仍然相信“在太空中存在著生命”。因此,文章最後說“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類一直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謎”。

(2)組織開展實踐活動教師可布置學生搜集古今中外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文章、圖片,“宇宙的奧秘”為主題舉辦一次文章、圖片展覽,激發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3)教師講解科學術語對課文中出現的科學術語,如對學生理解課文沒有太大影響,教學時可不涉及;如對讀懂課文有較大影響,或學生要求解釋的,教師可做通俗的解說。

6.語文教學中的趣味故事運用

“《太陽》一課用一個神話故事來開頭多累贅呀?”“科學家怎麼知道太陽的溫度的呢?”“課題叫‘太陽’,為什麼還用那麼多文字寫它與人類的關係呢?”……在充分的預習之後,學生顯然對教材進行了一番思考。他們正是憑借著疑問這把鑰匙開啟著智慧之門。

圍繞著一個個問題,教學活動展開了。當學生就“太陽與人類的關係”的話題進行小組討論時,課堂學習氣氛達到了高潮。一會兒,兩名學生提出要到黑板上板書課文的內容層次,我欣然應允。課堂本應該是屬於孩子們的,作為他們學習的參與者和顧問,教師隻有根據學生的需要,推動和激勵其學習,才能為其孕育創造的火花設好溫床。

理解了課文內容,看了“水的循環”“煤炭的形成”“風的形成”等多媒體動畫,學生們又冒出許多新奇的想法:“老師,關於太陽的知識,人類研究了多少年呀?”這時,我停了下來,感覺很難回答。“老師,根據本課的內容,我認為課題不應該叫‘太陽’,叫‘太陽,我們人類的朋友’更恰當!”我微笑著點點頭。“老師,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太陽有多重,行嗎?”

聽了學生們的提問,順水推舟,建議道:“如果讓你重新編寫這篇文章,那麼你打算怎麼做呢?”話音剛落,幾隻小手舉了起來。“介紹太陽時,我要把太陽的重量和年齡的知識加上。”“我仍要以‘太陽’為題,但是不講它與人類的關係,因為這些知識大家都知道了。我要重點講人類關於太陽的新發現。”……創造無極限,教師要做好引路人。

第二天,我收到了幾份學生上交的作業,有《太陽係知識小報》,有《我的理想》鉛筆畫,有被改編的《太陽》……多可愛的孩子們啊!隻要你給他們讀書、思考、展示的機會,隻要你給他們研究、交流、發現的時間,隻要你能夠引導他們鑽進教材再從教材中跳出來,那麼,你就會看到一個個創造的火花在閃爍!

7.語文教學中趣味故事的巧妙運用

很多人把“語文是什麼”稱作斯芬克斯之謎。確實這兩個謎非常相像,可是斯芬克斯之謎已經被俄狄浦斯破解,“語文是什麼”卻始終困擾著百年語文。能否借助俄狄浦斯破解斯芬克斯之謎的思路來破解“語文是什麼”之謎呢?我的探討證明俄狄浦斯的思路是破解語文斯芬克斯之謎的鑰匙。

先讓我們重溫一下希臘神話中的斯芬克斯之謎吧:人麵獅身的斯芬克斯要求路過它麵前的每個人解答同樣的一個謎語:什麼東西早晨用四條腿,中午用兩條腿,晚上用三條腿走路?如果不能解答這個謎底,當場就會被殺死。許多人都猜不出來,被斯芬克斯殺死了。最後謎底為俄狄浦斯所解出,他說:“這是人呀!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軟弱而無助的孩子,他用兩手兩腳爬行;在生命的當午,他成為壯年,用兩腳走路;到了老年,臨到生命的遲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拐杖,作為第三隻腳。”謎語被猜中了,斯芬克斯就從巍峨的峭崖上跳下去摔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