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神話故事雖然沒有告訴我們那些被斯芬克斯殺死的人是怎樣猜謎的,但是可以推導出他們的思路可能有兩條,其一,從已知的有腿動物的廣度上去找符合條件的動物,結果現實中的動物隻能符合謎麵中的部分條件,就隻好從四腿或兩腿的動物中選一種回答。其二,用看似正確的範圍很大的類、屬名稱來代替謎底,如回答為“哺乳動物”、“生命”、“由細胞組成”等等。當然這些投機取巧的回答並不是正確答案。這些答案多像當前語文界的“語言說”、“文學說”、“文化說”呀!
然而,俄狄浦斯的思路卻是從謎麵中的“早晨”、“中午”、“晚上”裏抓住了這三個詞的本質——時間。把時間作為猜出謎底的思考方向。時間是什麼?在現代科學中“時間”是第四維空間。宇宙中很多難題用三維空間不能破解,需要用四維空間來解釋。俄狄浦斯成功了,我們能不能也用四維空間來破解語文的斯芬克斯之謎呢?
我們知道,語文與中小學其它課程數理化、政治、曆史、生物、外語等以及非中小學課程語言、文學、文化等都是知識的一部分,如果能在知識的四維空間中劃出一塊語文的領地來,這個謎就算破解了。下麵我就用四維空間的概念來探討知識的四維空間中語文的領地。
其一,第一維空間是一條由無數點組成的直線。探討,在知識的一維空間中,知識是由包括語數英等各門類、學科知識組成的一條直線,語文和其它各門類知識都隻是這條線上的一個點。一維空間隻能證明語文是知識的一部分,不能解決“語文是什麼”的難題。
其二,第二維空間是由無數的線(長和寬)構成的平麵幾何圖形(麵積)。探討,在知識的二維空間中,知識是個有無限大麵積的平麵圖形。在知識的平台上,各種門類的知識是由這些門類知識的子知識(點)組成的表示該知識長度和寬度的線形成一塊該知識的麵積來確定該知識的範圍。所以二維空間強調的是知識的廣度。
絕大部分課程和非課程知識如政治、曆史、生物、地理、數理化以及語言、文學、文化等等都能在知識的大平麵圖形中劃出一塊自己的領地,一般情況下領地的範圍雖然會有部分重疊卻不會混淆。但是語文卻不然,正像有人說“語文是大雜燴”、“語文是個筐,什麼都往裏裝”一樣,你很難在知識的平麵圖形中劃出一塊語文的單獨領地來。
如果硬要確定語文的範圍,就會發現它與其它知識的領地全部交叉在一起了。大家都知道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曆史課、生物課不對,超範圍了。難道把語文課上成語言課、文學課、文化課,大講語言理論、文學理論、文化理論就正確嗎?同樣超範圍了。
顯然,僅從強調知識廣度的二維空間中給語文確定範圍是徒勞的。遺憾的是,至今為止語文界在探討語文斯芬克斯之謎的思路仍然被束縛在狹隘的二維空間裏,語言說、文學說如此,文化說也是如此,七大山人的“語文是用語言來表述的文化”還不如“語文是用語言來表述的生活”更接近於語文的範圍。
難道小學低年級淺顯的語文課文也需要用文化來詮譯?令我頗有大炮打蒼蠅的感覺。因此,在二維空間平麵的範圍裏還是不能解決“語文是什麼”的難題。
第三,第三維空間是由無數的麵(長寬高)構成的立體幾何圖形(體積),我們生存的空間就是三維空間。探討,在知識的三維空間中,知識除了確定範圍的廣度外,還能確定知識的高度或稱之為深度,顯然三維空間使知識立體化了,內涵更加完整,更加係統,比二維空間更能準確地反映各門知識的真正麵目。絕大多數知識都有一套表示該知識深度的理論體係,這個體係往往體現在該知識教材的編寫上。
除語文教材外,我們很容易地從各門課程的課文目錄中發現這個由淺入深編排的有明顯序列的理論教學體係。即使那些非中小學課程的語言、文學、文化在大學教材中也是根據這些學科的理論編寫的。一個例題、一段論述或者一篇課文都能在該知識係統教材體係高度軸上找到一個或幾個點,很容易根據它的深淺度和序列在教材體係中確定它的位置。
因此,知識的第三維空間強調知識的深度,它是絕大多數被稱為科學的各門類學科知識編寫教材的依據。
然而,語文有語文教育理論,有語文教學理論,卻沒有語文本身的理論,語文教材本身並沒有語文理論的痕跡。不少語文界的專家試圖用語言、言語的理論或者從文學理論的角度來詮釋語文,想給語文編寫出由淺入深的有序的教材體係,或按語言理論編,或按文體編,或按語文能力編。
但是,隨便拿一篇小學教材中記敘文的片斷就可以作為講解最高深的語言規則例子,能用語言理論的教材體係從語言的角度確定一篇課文的深淺嗎?不能。同樣,一首李白的五絕《靜夜思》可以在中小學和大學的教材中反複出現,並用它講解文學理論體係中不同的內容,這首家喻戶曉的短詩能用來判斷它在語文教材體係中的位置嗎?也不能。
任何一篇中學語文課文都可以用來訓練多種語文能力,能限定這篇課文隻能訓練這種語文能力,那篇課文隻能訓練那種語文能力嗎?還是不能。因此,任何試圖用語言、文學、能力等理論來詮釋語文,想給語文編寫出由淺入深的有序的教材體係也是徒勞的,即使能編出來,也不再是語文的教材體係了。
一篇語文課文正像葉聖陶所說“教材無非是例子”,既可能用來學習語音、文字、詞彙、語法、修辭等語言理論體係的高度軸上大部分理論,也可能用來學習題材的構成、主題的分析以及結構、語言、描寫、體裁等等文學理論體係高度軸上從內容到形式的大部分文學理論。從這個意義上看,每一篇語文課文都是一個係統,都是一個小立方體。它有自己的知識廣度和深度。
當然,在現實中不可能用一篇課文來學習一門或幾門知識的整個高度,一篇語文課文是個小立方體也不等於就找到了語文整體的高度軸。
難道語文在知識的三維空間中就沒有它自己的深度嗎?不對!在知識的三維空間中語文也有它的高度。它是通過一個大家都承認的,卻又都沒有深入探討的一個關鍵詞體現出來的。這個關鍵詞就是“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