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4數獨在教學中的運用

在數學教學中體現數學文化一直是近年來數學教育研究中的熱點問題。新課標把“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置於課程設計基本理念的重要位置上,使數學文化問題正式進入了數學教學。

因為大多數不專門與數字打交道的人在走上社會後,數學知識會漸漸淡忘,但數學文化的影響將長期存在於其頭腦中,並會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使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體驗數學文化、受到文化感染、產生文化共鳴,從而實現數學的文化教育功能,筆者有以下一些看法。

進行學科整合

高度抽象的數學隻有與其他學科結合,才會顯得生動、具體、形象,學生才會樂學、愛學。數學文化可以通過數學與英語、文學、自然科學、社會、美術、體育等學科的結合得以應用,比如,我們可以邀請學科帶頭人、教壇新秀等名師開展數學文化的專題講座,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了解“數學文化”。如一位名師在唐詩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

欣賞唐詩,常常發現許多含有數字的句子,這些簡單的數字就它本身來說,既無形象,也不能抒情言誌,但經詩人妙筆點化,卻能創造出各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表達出無窮的妙趣。妙用有數字的連用、數字的對比、用數字點睛、數字的搭配等。

例如數字的搭配:“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這是杜甫的即景小詩《絕句》。“兩個”寫鳥兒在新綠的柳枝上成雙成對歌唱,呈現出一派愉悅的景色。“一行”則寫出白鷺在“青天”的映襯下,自然成行,無比優美的飛翔姿態。“千秋”言雪景時間之長。“萬裏”言船景空間之廣,給讀者以無窮的聯想。這首詩一句一景,一景一個數字,構成了一個優美、和諧的意境。唐詩中運用數字的例子不勝枚舉,僅此一例我們便可見數字在詩人筆下所產生的審美情趣是多麼神奇……

開展數學美學教育

數學教學中的美學教育有以下4個層次:美觀、美好、美妙、完美。美觀是數學對象以形式上的對稱、和諧、簡潔,給人的感官帶來美麗、漂亮的感受,例如,(a+b)n=an+bn。但是,外形的美觀,並不一定是真實的和正確的。數學上的很

例如“對數”的美好在於能把繁雜的“乘除”運算變為“加減”運算,理解了它的作用,也就獲得了“美”的滿足。

美妙的感覺往往來自“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事物,例如學生經親手畫圖,發現三角形的三條高線、三條中線、三條內角平分線交於一點,感覺真是“美妙”。數學總是做到至善至美、完美無缺,這也是數學的最高“品質”與最高的精神“境界”,即完美,例如解一個方程,不隻是回答是否有解,也不隻是找到一個解了事,而要證明它確實存在解,知道有多少個解,最後還要把它們一一找出來,一個都不能少。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可以陶冶情操,進行數學文化的熏陶,讓學生獲得全麵的發展。

進行數學實驗與遊戲

傳統的數學教學常以嚴密的邏輯推理來論證,因而排斥實驗。然而,許多數學發現實際上都源於實驗,同時實驗也可以用來檢驗猜想。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適當引入實驗,對學生品味數學、體驗思維過程及數學思想都十分有利。事實上,實驗操作是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滲透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們應精心設計數學實驗,引導學生投入到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去。

浙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下冊的閱讀材料《王冠疑案與浮力定律》中提供了實驗素材,我布置學生通過浮力定律與分式的有關知識來計算2000年10月16日發行的1元硬幣鋼芯鍍鎳,與2002年11月18日發行的5角硬幣鋼芯鍍銅合金中兩種金屬的質量比,讓學生分成小組,課外設計實驗方案,收集數據、材料,然後在班上交流實驗成果,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鑽研精神又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人際協調能力,學生還學習了人民幣中有關數學的文化知識,收益很大。

數學遊戲是一種大眾化的智力活動,體現了一種數學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的數學新教材中已引進了一些遊戲素材。很多東西,隻有認識到它的正確性,才能感覺其“美好”,這為一線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但遊戲的題材還顯得有些單調,教學中還可適當增加一些益智類的遊戲,如數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