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麵向全體,盡量讓每個學生參與活動

遊戲形式在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少量學生的活動就無法收到教學效果,所以在設計遊戲時,一定要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參加,使人人得到學習鍛煉的機會,人人感到歡樂,有所收獲,這樣才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3.設計的遊戲要簡單易做

教師們要選擇活潑、得當的遊戲形式,設計的遊戲不要過於複雜,要做到:教學要實,遊戲要活。

總之,教師們教師在組織和實施數學教育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到數學的趣味性,培養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寓數學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真正使其生活化、遊戲化。

3用遊戲提高學數學的積極性

一、借助遊戲,變乏味為有趣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適當安排愉快的遊戲情境,可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促進各種感覺器官和大腦積極活動,消除學習疲勞,樂的探究之中。能夠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身心潛能,省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

如在教學一年級“5減幾”時,教師根據教材的主題“摘果子”,創設了一個摘果子遊戲情景,按每四人一盆果樹,準備了若幹盆果樹,果樹上都結了5個果子,然後宣布了遊戲規則:讓學生摘一個就寫出一個算式,想想該用什麼方法計算,摘了一個後果樹上還剩下幾個?摘了2個呢?3個呢?4個,5個?比比誰最快,哪一小組的四個人都能把摘下果子後,樹上還有幾個果子的算式正確地寫下來,那一小組為優勝組,老師願把那盆漂亮的果樹送給他們。話音剛落,每個小組都盡情地投入到遊戲活動中,有的把頭湊在一起,瞪大了眼睛看樹上的果子;小心翼翼有的按按老師的要求摘果子,且很認真的記錄了摘下後的算式;有的翹起小屁股,舒服地趴在桌麵上看著同學摘;有的拿著筆,認真地做著記錄……因為果子是實物,對於計算不熟練的學生,還可以借助數實物的方法來計算。對於大部分學生,隻要小組長幫助,即可完成。

因為是在遊戲中學習,學生興致高,主動性強,彙報時,孩子們無不在充滿情趣的演練交流中把握了“5減幾”的計算方法,看到每個同學都在這種積極主動的活動中樂此不疲地學習,教師感覺自己真開心,好像也回到了童年。

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把遊戲融入課堂,經驗與知識相映成趣,乏味為直觀有趣所取代,使學生真切地感到數學並非枯燥乏味,而是如此的生動有趣,難怪他們這麼喜歡。

二、通過遊戲,化抽象為具體

在新課程實驗班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充分重視低年級學生的好奇、好強、好問的心理特征,巧妙地設置適當的遊戲,創設思維情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新奇感和求知欲,在遊戲中掌握計算的技巧,感受數學的魅力。

在教學《兩位數加兩數》進位加法時,根據教材《買書》的情景圖,教師在教室的前麵布置了小猴子書店,桌子上麵分別放幾本書,海底世界,汪汪樂園,淘氣曆險記,咪咪學校。讓一名學生戴著小猴頭飾扮演售貨員的角色,其他的學生拿著“購買的書名各自寫在紙條上”排著隊按順序去櫃台上買書。通過小客人與售貨員的對話,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1.“汪汪樂園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幾本?2.汪汪樂園和淘氣曆險記一共有幾本?3.汪汪樂園比咪咪學校多幾本?4.咪咪學校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幾本?”等。

通過買書這樣有趣的遊戲活動,一下子點燃了思維的火法花。學生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想法和問題得到盡情的流露,每個學生在模擬的情景中感受數學知識和問題。這樣,通過遊戲、小組合作,集體交流。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答案,更重要的是,通過操作討論,不用教師的傳播和啟發,學生的思維變得豐富起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現,自己的方法。學生在心算展開的過程中,不僅清楚地了解這個抽象的“滿十進一”的含義,“親曆”“滿十進一”這一知識產生、變化與形成的過程,化抽象為形象,不僅學得紮實、有效,而且讓他們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這樣一來,課堂氣氛“活”起來了,學生也“活”起來了,教學效率也提高了。

三、巧用遊戲,融深奧於簡易。

隨著教學的漸趨深入,如何把一些深奧的數學概念淺顯化,讓學生易於理解,及時掌握,遊戲教學不失為一條捷徑。

除此,教師還經常設計一些相關的遊戲,如采蘑菇、拍手遊戲、問號過橋、賽過聰明的一休哥、小小設計師、編童謠等穿插在教學中。而這些遊戲,總能在乏味時,在難解處,在困惑中幫上教師的大忙,成為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數學樂園的得力助手。

總之,在遊戲是學數學,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心理的渴望和要求,一種生活的體驗和再現,也是讓數學課堂散發永恒魅力一劑良方。適當巧用遊戲於課堂教學中,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實實在在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