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數學教學的趣味運用指導

數學教學的趣味現象設計數學教師的趣味教學設計與創新1數學教學中的趣味現象整合

思考讓我們能客觀地認識事物,反思讓我們的頭腦更清醒。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為教學提供了科學的理念,但實踐中難免會出現對理念上的偏頗,造成“顧此失彼”的現象。隻有在不斷努力探索和實踐下,教師才能走出新課程教學的種種誤區,創造出“真實、開放、動態、生成”的有效的數學課堂。通過課後的深刻反思,我認為要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應始於關注。

一、以學定教,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之上。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就是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生對後繼知識的學習必須以已有知識為基礎,因此,正確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就顯得格外重要。在分析時對原有的知識基礎我們不能局限於對教材的分析,還要考慮到學生的一些生活經驗。

在教學《認識圖形》時,教材中平麵圖形的認識是在第一冊立體圖形的認識基礎上教學的,但學生在幼兒時期就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有一定的了解,對他們來說區別這幾種圖形一點兒也不難。而立體圖形雖在第一冊已學過,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也是立體圖形,但學生對立體圖形的認識仍然比較陌生。

在教學時,教師就因太注重教材的編排特點,忽視了學生的“現實狀態”,在課始直接複習立體圖形,當教師拿出長方體積木問是什麼形狀時,學生很自然地把長方體說成了長方形。當學生說成長方形時,教師提醒是長方體,可學生還繼續把正方體說成正方形,可見,平麵圖形在學生的印象中有多深刻。如果在教學時教師關注到學生的學習起點,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以及思維習慣,課始直接引入平麵圖形,讓學生跟平麵圖形打招呼,再讓學生在立體圖形中找找平麵圖形,讓在學生邊說、邊摸過程中,不知不覺感知麵在體上。這樣的設計就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思維特點,也就不會出現“形”、“體”混淆的現象。學生學習時也能感受到教師的信任,學起來也就輕鬆、有興趣。

事實上,學生學習的真實起點往往會高於“應該狀態”。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認真研究學情,確定真實的教學起點,以學定教。一個成功的教例應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起點,並尊重學生起點。站在這個起點上來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才會有針對性、有效性、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二、以生定法,關注學生的活動形式

新課標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堂上教師巧設情境,精編活動,孩子們主動探究、各抒己見,使課堂不再沉悶,死氣沉沉。在教學時,教師創設了滾一滾、擺一擺、摸一摸、描一描、印一印、剪一剪、分一分、找一找、貼一貼等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圖形。教師教學時意在寓教於樂,將教學內容融入一環環的活動串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索。但在學生動手操作中,因教師組織指導不到位,看似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但真正一堂課下來,更多的孩子不知道這節課學習了什麼,掌握了什麼,最終的感覺是熱鬧了一節課。

在操作活動中,教師是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組織的。課堂中,我為學生提供多次小組合作的機會,目的是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同學間互相幫助、互相支持,實現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但在具體操作中卻是放易收難,學生在活動中有的自顧自,有的遲疑不動,有的又盲目行動,課堂紀律散漫,雖教師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在活動時開展小組間競賽,不斷給予表揚激勵,但課堂中還是出現亂糟糟的場景,甚至還發生在課堂中剪同學頭發的事情。追究原因,一年級的學生對積木很有感情,興趣完全被積木吸引,再加上這個班級的學生平時小組合作學習組織的較少,教師因是借班上課,臨時在課前組織小組時,對小組活動缺少必要的指導,如小組長的選拔,培養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等,所以也就沒能有效地處理好課堂中的“動”與“靜”。不過,小組合作學習有效的實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到的,教學時,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形式來組織和展開教學。

三、據學而教,關注課堂的隨機生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在研究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充分預設學生的課堂生成情況。當課堂的發展跟教師預設脫軌時,教師要加以引導或改變教學流程,如課堂中學生把長方體認為長方形,學生的這種想法顯然脫離了教師預設的軌道,是跟教師的預設矛盾的,教師雖想解決這一矛盾,因缺少應變能力,最終還是武斷地把學生領回正軌。其實,意外情況往往蘊含著認知價值和教學意義。像學生把長方體和長方形混淆時,教師抓住這一矛盾,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究空間和思考餘地,誘導學生找出體與形的區別。那麼教師就讓“學生的錯誤也變得如此美麗”,也許這正是課堂的最精彩之處。在教學時,教師發現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不能有效實施,如果教師審時度勢,及時調整教案,也就能有效的控製課堂。

教學有它預成性的一麵,但更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隨時可能出現。教師在課堂中要有智慧的頭腦,靈活處理教學中的意外,遇到意外情況,教師要有應變能力,適當調整自己的教案或進度。在備課時,教師要充分預設課堂的生成情況,預設多種通道,教學時要靈活處理課堂,千萬不要死板地執行教材和教案。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中要精心設計教案,但在教學中要突破“預設”,變“預設”為隨機“生成”。

總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應及時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課堂教學既要精心預設,又要隨機生成。在不斷的反思和總結中,我們盡量減少“顧此失彼”的現象,真正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