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層管理者的服務水平主要用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這兩個指標去衡量。
有人說,現在的高層管理者應該抓的就三件事情:一是製定戰略,二是抓隊伍的執行效率,三是密切關注生存環境的變化。既然高層要抓效率的執行,當然需要中層的呼應和配合,而且由於中層麵對的人員數量更多,素質參差不齊,工作更具體瑣碎。因此,中層抓效率的難度、力度從某個角度來講會比高層更大。效率的提高,主要依靠觀念的指導和能力(技巧)的支撐。
服務質量的保證首先要求中層管理者對學校的決策、製度等是一個堅定不移、精益求精並且是充滿了主動性的執行者。這裏講一個外國的管理故事:有A、B兩個職員,從小是同學,成績相若,又同時進入一家公司任職。一段時間後,A獲得了提升,B很失落。有一天B終於忍不住了,找到經理質問為何隻提拔A而不提拔他?經理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隻是要求他先到市場上看看有沒有土豆賣?B去後轉來回複說有。經理又問多少錢一千克?B又去問明後回複。經理再提出想看看貨樣,B隻好再跑了一趟。完事後經理讓B先別走,然後將A叫來,當著B的麵,經理重複了剛才對B所提的第一個要求:到市場上看看有沒有土豆賣?A去了,回來告訴經理:市場有賣土豆的,多少錢一千克,並且呈上了貨樣,還把與土豆價格相若的西紅柿等農產品的貨樣、售價一一呈上報出。這時候,經理才語重心長地對B說:現在,你應該得出你剛才所提問題的答案了吧?B心服口服地點頭。對於經理的指示,A和B可以說都是忠實的執行者,但B僅是一種被動的、毫無創意的執行,所謂“踢一腳,動一動”。而A則不然,他在執行的過程中充滿了預見性、主動性和精細性,所以他的工作能取得事半功倍、讓人驚喜的效果。
其次,部門正職在工作過程中務必要注重細節,追求完美。要深諳細節表現修養、細節體現藝術、細節隱藏機會、細節提高效率、細節產生效益的道理。我們學校也有上千人的規模,不管多麼小的問題,隻要乘以一千,也就成為大問題了。所以我們要務必養成對每一項工作都窮其細節、精益求精的良好習慣。比如舉行大型活動,不僅要將過程的具體工作做足,還要做好預案。所謂預案,就是專門用來應對突發事件的方案。很多人在安然的環境中容易對預案不以為然,殊不知危險與平安就如生死一樣,僅一線之隔,且無法預料。假如在一個戶內舉辦的大型晚會中,我們做好防範火災發生的預案,在後台、門口、樓梯、電梯等要道安排配備了手電筒的值崗人員的話,一旦發生火情,在斷電的漆黑中,那幾隻手電筒的作用就具有無與倫比的意義:它的亮光多少能穩定公眾的情緒,能指明疏散、逃生的正確方向,幫助人們贏得脫險的時間,因而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的傷亡。預案的無可估量的價值就在於此。
最後,要保證時間、精力的投入,避免顧此失彼,忙亂無序。中層管理者既要擔任一個班級的學科教學,又要負責分管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某一個方麵,工作任務比較繁重,因而必須學會“彈鋼琴”,即要科學合理安排好時間,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決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做到忙中有序、忙而不亂。
學校中層管理者的服務質量好壞,直接關係到一所學校管理效率的高低。因此,他們在學校管理中起著極其重大的作用,除了他們對自身服務能力的提高外,作為學校的校長也應指導幫助他們不斷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使他們經常飽償服務的喜悅!
(4)學校基層管理者的職責。
主要職責是直接指揮和監督現場作業人員,保證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計劃和指令。他們主要關心的是具體任務的完成。
4.現代學校管理者的素養
現代學校管理者素養的涵義
什麼是素養?素養,即素質和修養,它是先天和後天的“合金”就狹義來說,素質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是感覺器官和神經係統方麵的特征。這種素質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它的發育和成熟是在社會實踐中表現的,它的某些缺陷可以通過後天的“補償作用”而不斷完善起來的。所謂修養,既修身養性,它是不斷提高各類素質的重要條件,素質發展提高離不開修養,修養則是在一定素質基礎上進行的,兩者關係密切,互相促進。
學校管理者的基本素質
領導幹部的素質如何,直接關係到教育的成 敗,關係到我們能否抓住教育振興的機遇。那麼,什麼是素質呢?有人做了這樣的論述;素質就是人們先天自然因素和後天因素的合金,也就是人們一係列的自然特點、知識技能、行為習慣、文化修養、品質特征的有機結合。在新形勢下,學校領導幹部應當具備哪些方麵的基本素質呢?怎樣不斷提高學校領導的素質呢?
(1)學好用好黨的方針政策,提高領導者的政治思想素質。學校領導者的政治思想素質是政治理論、政治方向、政治品質、政策水平以及思想作風的總和。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的改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它沒有現成的經驗可照搬,加之我國現實情況複雜,改革又帶來了許多新問題、新矛盾,這就決定了我國的改革之路絕非坦途。因此,搞改革就是提倡幹部的大無畏精神。做為領導者,要充分認識探索創新精神的寶貴價值,正確認識改革與現行政策的
關係,學好、用好黨的方針政策,創造性地執行政策和紀律,為深化教育改革和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第一,正確認識執行政策與創新的關係 。
對黨的總政策來講是執行問題,對具體政策一般情況下也是執行問題。在具體政策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情況下,可以超越和突破,實行創新,但必須以符合總政策、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為前提。可見,正確地執行黨的政策應當是執行中有創新,創新中有執行,不能把兩者割裂開來。弄不好,會導製思想的混亂和行動的盲目,甚至把改革中出現的新生事物與違法、違紀、不正之風等混為一談。
第二,掌握政策的特性 。
現行的具體政策有四個特性:第一是相對性。一項具體政策,是從一定時期的具體情況出發的, 必然受到客觀條件製約。第二是抽象性。任何條規 政策都是對實踐的抽象概括,它不可能把豐富的實 踐內容全部概括進去。第三是普遍適用性。任何政 策,都在較大範圍內具有普遍適用性,而對局部、單 位的特殊性不可能作詳盡的反映。第四是滯後性。 它產生於實踐,不可能超越實踐,往往滯後於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