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學校教師的管理
學校規範化管理的建設方案學校領導與教師的規範化管理第一節教師的基本管理
1.學校教師管理的意義
教師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內容。教師是學校培育人才的主力軍,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和人類美好心靈的塑造者。在進21世紀的今天,我國已加入WTO,與國際逐步接軌,而我國的教師隊伍狀況和教師各方麵的素質與21世紀的教育的客觀要求都有很大的差距。麵對機遇與挑戰,要想完成我國21世紀的宏偉藍圖,全麵推進我國教育改革進程,教師的任務重大,加強教師管理,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擔負起21世紀交給教師的曆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加強教師管理,是學校搞好教學的根本
毛澤東同誌曾經說過:“改善教師質量是辦好學校的一個重要條件。”鄧小平同誌根據新時期對學校的要求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可見,一個學校辦好辦壞,是不是完成了社會交給的任務,關鍵在教師身上。
新世紀對教師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開放型的工作方式,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成為終身的學習者,成為教育教學的行動者。
教師要履行上述職責,就應該加強自身的修養,學校要適應未來教育對教師的要求,則應加強對教師的管理。
加強教師管理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關鍵
任何一項教育改革的成功,都來自於教師的理解和支持。毛澤東同誌說得好:“教育的問題,主要是教員的問題。”他的話指出了問題的實質,國外對此也有這方麵的論述。第二屆國際教學大會報告中對此做過這樣的陳述:“教師的素質是任何教育改革成功的關鍵,尤其是學校的教育改革,所有改革方案都是由具體執行者——教師來承擔。因此,隻有當教師的素質有了顯著變化,才能取得教育改革的、具有重大意義的成功。”各國的教育改革實踐也表明:教育改革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隊伍的素質、對教育新觀念的態度和接受程度。因此,加強教師管理,已經受到各國政府和教育界的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
加強教師管理建立新型的教師隊伍,是未來社會的迫切需要
未來社會是人才激烈競爭的社會,人才是教育成功的產物,而成功的教育,則來自於教師的主動參與。要在未來的世界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使教師有參與國際競爭的素質和能力。這一點,在國際上已形成了共識。
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日內瓦召開“第45屆國際教育會議”,其中心議題是“加強在變化著的世界中教師作用的教育”。160個國家的近千名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與會代表對未來社會教師的作用、教師的責任及培養進行了熱烈討論,並達成了共識:需要建立一支新型教師隊伍。
事實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探討改革教師的培養模式,以提高師資隊伍質量。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出台了許多措施,旨在改革師範教育,提高教師的質量。
我國政府對師資建設相當重視,正如《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誰掌握了21世紀的教育,誰就占據了未來世界競爭的主動地位。”並進一步指出:“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熱愛教育事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精心組織教學,積極參加教育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以上對教師的要求,都是根據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未來發展要求而做出的,是從關係到我國未來的國際地位、生存環境,甚至可以說是從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的戰略高度提出來的,由此,必須引起教育改革者、領導者以及教師本人的高度重視。
2.現代教師的基本素質
教師的素質是教師能否履行好自己職責的決定性因素。這裏的素質是指廣義上的素質,包括人的性格、氣質、愛好、修養、知識、底蘊、風度等心理品質。不同時期,對教師素質有不同的要求,從目前看,一個合格的、稱職的教師的基本素質,應包括以下五個方麵:
高尚的道德素質
《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第8條提出:“大力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特別要加強師德建設。”20世紀80年代以來,基於現代化社會對人各方麵精神品質所承擔的要求,也針對社會上存在的各種弊端,美、日、英等國普遍重視德育,關心德育投資,把德育的改善與加強列入教育改革方案。曆來的教育思想家們也沒有一個人忽視過教育的思想道德作用。前蘇聯教育改革家馬卡連柯在他的《工作經驗談》中指出:教師的教育活動道德是他們“政治信念的表現,而教師的知識是次要的東西。”古羅馬教育以傳授雄辯術為目的,但也沒有降低對受教育者的德行要求。古羅馬教育家西塞羅曾提出:“教育者,所以使兒童道德心容易發達,而不流於罪惡之放肆,以高尚其思想。”英國教育家沛西·能認為教師是塑造學生性格,溝通學生心靈的“搬運夫”。這說明了一點,教師首先要做到育人。要想先育人,則要先育己。俄國學者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教師想把學生造成一種什麼人,自己就應當是這種人。教師的道德水準,決定了學生的道德水準。”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隻有人格才能夠影響人格的發展和規定,隻有性格才能夠養成性格。”教師本人缺乏某些品質,就無法培養起學生這些品質,就無法培養素質全麵發展的學生。就目前,我國的教師到底該有什麼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呢?概括地說,應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有良好的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有科學的頭腦,能用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思考問題,勇於創新,有科學的思想方法;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人才觀;有奉獻精神,心情豁達,心胸開闊,持之以恒,堅韌不拔。
現代教育觀念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教育觀念,不同的教育觀念,建立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教育模式適應不同的人才培養要求。在現代社會的我國,要想成為優秀教師,就要應該主動積極地更新教育思想、觀念,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武裝自己,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為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沒有正確的、先進的教育思想、觀念,即使有豐富學識的教師,也不一定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更新教育觀念已成為當今教師適應未來教育事業發展的前提條件。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把創新教育擺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知識經濟呼喚教育創新。江澤民同誌指出:“教師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鬆的環境。”我們要注重“雙基”教學,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使學生全麵發展。教育觀念應從應試教育轉向全麵的素質教育;從重點傳授知識轉向重點培養學生能力,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教師為積極的參與者和顧問,形成良好的民主教育風氣。教師教育觀念的真正轉變,隨之而來的,是促使我們教育方法的改變和教育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