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開展課外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全麵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愛好特長,為培養各種各樣有專門技藝的人才打好基礎。許多事實說明,課外活動是因材施教的主要陣地,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培養起來的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今後的誌趣和職業的選擇。課外活動和課堂教學互相促進,互為補充。凡是既抓課堂教學又重視課外活動的學校,教學質量就高,學校就辦得很有朝氣;凡是隻抓課堂教學不重視課外活動的學校,學校就死氣沉沉,學生隻知死記知識,學生中的常見病、多發病也多。這是用不著證明的道理。然而,在教育實踐中,人們雖對課堂教學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認識,而對課外活動的重要性的認識則不足,這不能不影響我們對人才的培養。

長期以來,我國多數中小學對課外活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把課外活動看成是可有可無的“自由活動”,既不組織領導,又無時間和物質保證。這同理論上的片麵性有關。不少《教育學》在談到課外活動時說:“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有的叫“繼續”、“延續”和“補充”)”,這就把課外活動放在課堂教學的從屬地位,當然不受重視。有的《教育學》雖然承認它“不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有著自己的特點”,但又說“它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僅僅看作是單方麵的補充,而不認為是互相補充,同樣是把課外活動放在從屬地位。

應該指出,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既有聯係,又有相對的獨立性,有些課內所學的知識,需要在課外活動中去驗證;有些課外活動,需要用課內所學知識來指導。要說“延續”,是互相延續;要說“補充”,是互為補充,決不是單方麵的。

有人說,“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的說法,來自凱洛夫總主編的《教育學》。細看此書第十四章“學生的課外活動和校外活動”,沒有任何地方有此說法。相反,凱洛夫認為:組織課外活動和校外活動,“對達到新生一代共產主義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對實現社會主義社會新要求的普通教育和綜合技術教育,對人的全麵發展以及準備學生從事實際活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國內編的各種版本的教育學,沒有任何一本把課外活動的重要性提到如此高度。

凱洛夫曾談到課堂與課外的關係,他這樣說:“在教師的課堂教學工作和對學生進行課外活動之間存在著相互聯係和繼承性。”他說的是“相互聯係”和“相互繼承”不是指單方麵的。看來貶低課外活動的理論,是我國學者提出來的,並非來自凱洛夫。深受凱洛夫《教育學》影響的蘇聯中小學倒是很重視組織課外活動。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擔任校長的帕夫雷什中學,下午不排課,組織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午後不進行緊張學習的腦力勞動,這是一個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條件。在這個條件下,不僅可以增強體質,而且可以為豐富精神生活、為全麵發展創造條件。”他同時指出:“下午不進行緊張的腦力勞動並非為了完全擺脫智力勞動,而正是為了讓學生能過上富有意義的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隻有當孩子每天按自己的願望隨意使用5~7個小時的空餘時間,才有可能培養出聰明的、全麵發展的人來。離開這一點去談論全麵發展,談論培養素質、愛好和天賦才能,隻不過是一些空話而已。’蘇霍姆林斯基強調,課外活動基本上應在戶外進行。帕夫雷什中學學生課後自願選擇的課外小組的活動,如做遊戲、旅行參觀、遊覽散步、徒步行軍、閱讀文藝和科普書籍、進行文娛活動等,90%以上的時間都在戶外進行。可見蘇聯中小學對學生的課外活動是十分重視的,並且有時間保證。

美國學校都很重視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家長也積極支持子女參加。因為人們普遍的觀點是一個學生對課外活動的參加程度和表現,可以顯示學生的競爭心、責任感、人際關係和領導能力。美國學校的課外活動五花八門,有學術性的、娛樂性的、體育活動性的和社區服務性的。美國各州的首府每年暑假都要為高二學生舉辦為期一周的模擬政府活動。每個高中推薦一名學生參加,要經過考試。每個參加者要加入一個模擬的政黨,然後展開州長、市長、眾議員、參議員的競選活動。如你有幸當上“州長”,你就能到該州的州長辦公室同真正的州長一起辦公一天。高中學生在課外活動中的表現越來越被認定。有的已成為大學入學的評分標準之一。一些名牌大學將考生的課外活動表現作為總分的20%加以計算。學科成績優良、課外活動傑出的學生各大學都競相錄取。

我們的觀點是“並重論”。既要重視課堂教學,又要重視課外活動。否則,不利於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當然,所謂並重,是指思想上同等重視,不是指時間分配備占一半、平分秋色。顯然,課堂教學所占的時間,要比課外活動更多。

3.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的關係

不論是課外活動還是校外活動,其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全麵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形式,發揮學生的愛好、特長,挖掘其內在的潛力,培養各種各樣有專門技藝的人。國內外大量教育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培養起來的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以後的擇業方向;課外活動和課堂教學的關係如果擺正了,他們就會互相促進、互為補充,為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生,他們在思維形式上還主要側重於形象化的思維,如果學校隻一味地抓課堂教學,灌輸一些抽象的理論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學生迫於升學或來自學校、家長各方麵的壓力,會機械地記憶一些死知識,他們對其也很少理解,更不可能和實踐聯係起來做到學以致用。因此,學校在重視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課外活動的優勢,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放在課外活動中加以驗證,同時又用課內所學知識對課外活動進行指導,真正做到課外活動和課堂教學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當然,對課外活動和課堂教學的同等重視,僅限於指導思想上,並非指時間上各占一半,秋色平分。很明顯,課堂教學所占的時間較課外活動要更多。

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的關係如何處理,曆來是教育思想論爭的一個重要問題。處理兩者的方式不外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