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抱樸子·內篇·登涉》:“人被沙虱叮咬,三日之後,令骨節強,疼痛,寒熱,赤上發瘡”。

中國葛洪在《肘後卒救方》中提到治療狂犬病的方法是:殺死咬人的瘋狗,取出其腦,敷在被咬的傷口處,即可治愈。這種治療方法具有現代免疫學的原理,是世界上最早的免疫治療方法。

據鄭輯之《永嘉郡記》(公元4世紀)記載,當時浙江溫州蠶農將二化性蠶的第一化蠶所產的卵,放在低溫的環境《如山間冷泉》中“使冷氣折其出勢”。這樣經過低溫冷氣影響而延長了孵化期(在自然溫度下隻需七天孵化,而在“冷氣”影響下,要延長到二十一天才能孵化)孵化出來的蠶所產的卵,就能在當年裏繼續孵化(中斷“滯育”)。當時蠶農就是利用這種低溫影響家蠶發育的方法。使二化性蠶能在一年內連續孵化多次,以實現一年養多批蠶的目的。5世紀《詩經》中有“螟蛤有子蜾蠃負之”的詞句。漢代揚雄在《法言》中就誤認為蜾蠃擄走螟蛉幼蟲,是為了將它咒成為蜾蠃。晉代陶弘景通過觀察發現細腰蜂有許多種類。其中有一種色黑,腰很細,含泥做巢,並產下如粟米大的卵。它捕取青蜘蛛放在巢內,作為子代成長時的食糧。另外還有一種,是在蘆竹內作巢,它捕取青蟲作為子代食糧。根據這些發現,他正確的指出,所謂“取青蟲教祝使變成子”的說法是錯誤的。

陶弘景撰《本草經集注》,全書載動植物藥730種,改變以往的三品分類法,而根據藥物本身形態和功能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等七類。

《竹譜》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竹類植物專著。作者戴凱之是南朝劉宋時代(5世紀)人。

《竹譜》記竹60多種,描述了各種竹的名稱、形態、生境、產地和用途。6世紀賈思勰著《齊民要術》,全書10卷,92篇,12萬字。內容包括種植業、畜牧業、加工業等部門,涉及穀物、蔬菜、瓜果、林木、經濟作物、家畜、家禽、蠶、魚、綠肥、飼料等方麵的生產、管理、加工技術,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一部農業百科全書。書中不僅包含有豐富的農業經驗,而且也包含有豐富的生物知識。

《齊民要術》著錄穀子品種86個,水稻品種24個。

《齊民要術》認識到家畜遠緣雜交後代不育性。

《齊民要術》注意到繭種的選擇。

《齊民要術》認識到保持純種的重要,並創建種子田,種子單收、單打、單貯、單種。以維持種子純度。

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總結了我國發酵釀造技術,反映了當時我國利用微生物的發酵製酒的水平。7世紀《禽經》是中國關於鳥類的最早著作。舊題周代師曠撰,由晉張華作注。現在一般認為大約成書在唐、宋之間。書中記載了鷂、鶚、鸚鵡、鴛鴦、鷓鴣、錦雞、鶺鴒等70多種鳥。對鳥類名稱、形態特征、生活習性和生態環境,都有觀察、記述。659年 蘇敬等編撰《新修本草》問世。這是第一部由國家編修並頒布的藥學專著。全書記藥物850種(主要是藥用動、植物),新增114種,其中許多是外來藥。在分類上把草木、蟲獸各分為二,反映了對動、植物研究區類的分化。其中藥圖5卷,是按全國各地采集實物所繪的彩圖,成為唐代以前有記載,卷帙最多、品種來源最豐富的彩色藥用動、植物圖譜。在國內流行使用達400年之久。

段成式著《酉陽雜俎》,其中《廣動植篇》對動植物形態、生態有較詳細描述。

《酉陽雜俎·廣動植》記述了蟹、螺共生:“寄居、殼似蝸,一頭小蟹、—頭螺蛤也,寄在殼間,常候蝸開出倉,螺欲合,遂入殼中。”

《酉陽雜俎·廣動植》記動物保護色:“凡禽獸必藏若形影同於物類也。是以蛇色逐地,茅兔必赤、鷹色隨樹。”指出保護色的作用就是“藏若形影”。

《酉陽雜俎·廣動植》記一種蜘蛛的特殊捕食行為:一種土蜘蛛叫顛當,在地中作巢,“巢深如蚓穴,網絲其中”,穴口蓋土與地麵平,平時蜘蛛守穴內,每遇小蟲經過,即翻蓋,捕小蟲入穴內。平時則蓋土與地麵顏色相一致,不易被發現。716年開元四年,山東蝗蟲大起,宰相姚崇信科學,力排幹擾,發動群眾,並根據蝗蟲習性,推行“以火誘殺”和“開溝撲殺”相結合的“火邊掘坑”方法治理,有效地撲滅了蝗災。760年至765年陸羽撰《茶經》,是我國第一部論述茶葉的科學專著。《茶經》全麵論述了有關茶的曆史、茶的起源、茶樹的品種、種植方法、產茶地區、茶葉采製技術、烹法飲法以及茶具等。對茶樹的植物學特征以及生態條件對茶葉品質的影響,都有論及。9至10世紀劉恂作《嶺表錄異》,記述嶺南特有的動植物。所記多是所見所聞,真實性強。如對海蜇的記載:“水母(海蜇),廣州謂之水母,閩謂之蛇。其形乃渾然凝結一物,有淡紫色者、有白色者。大如複帽,小者如碗。腹下有物如懸絮,俗謂之足,而無口眼。常有數十蝦寄腹下,咂食其涎,浮汛水上。捕者或遇之,即欻然而沒,乃是蝦有聽見耳”。這裏不僅對腔腸動物水母的形態描述曆曆如繪,而且指出了與小蝦的共棲現象。

譚峭在《化書》生動地描述了以食物建立魚對聲音的條件反射。

後漢隱帝因鸜鵒(八哥)食蝗,而於公元948年頒令“禁捕鸜鵒”。這是以國家法令保護益鳥的開端。

唐代末年李恂撰有《海藥本草》六卷。記載藥物124種,主要是香藥,多數供藥用,但也有美容和調味用的。

五代時,道士煙蘿子(又名燕真人)著有人體內髒解剖圖,名為《內境圖》。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人體解剖圖。

浙江高僧讚寧著有《筍譜》二卷。全書記筍名98種。這是我國古代最早記錄竹類嫩莖及芽的專著,為我國竹類生物學和食品學的重要資料。1000年王禹偁《小畜集·記蜂》詳細記述了蜂群的內部組織和蜂的繁殖情況。1031年歐陽修撰《洛陽牡丹記》,全書三卷,記牡丹90多品種。1049年陳翥,通過親自種植實踐,寫成《桐譜》一書(1049),從形態學、生物和木材解剖學等方麵,對各種桐樹的特征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書中把白花桐、紫花桐和另一種白花桐的變種排列歸為一類,相當於現代植物分類學上的玄參科泡桐屬,是正確的。1059年蔡襄著《荔枝譜》3卷7篇,記荔枝品種32個,對原產地、形態、特性、栽培、種屬繁衍、名品序列、加工方法、果鄉情況以及商品銷售等,作了多方麵的簡要記述。1061年蘇頌編纂的《圖經本草》是一部圖譜性本草學著作。全書21卷,在657種藥名下,附本草圖933幅。對藥用植物形態一般按苗、莖、葉、花、果、實、根順序描述,對花萼、子房、果實、種子形態描述相當精細。對植物生長發育的描述也極為詳實。1075年宋神宗八年八月,頒布了中國第一道治蝗法規——《熙寧詔》。1083年秦觀根據實際觀察寫成《蠶書》一卷,對蠶的齡期和食量,發蛾與溫度等均有較詳細的記述。1088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