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對動物的描述包括當時的名稱、別名、形態特征、生態習性、發聲部位、營巢特點等。但不同的動物側重點有所不同。如他對丹頂鶴是這樣描述的:“形狀大如鵝,長腳、青翼、高三尺餘。赤頂赤目。喙長四寸餘。多純白。亦有蒼色。”“常半夜鳴。”“今吳人園圃中及士大夫家皆養之。”記載是比較準確的。又記螽斯:“蝗類也,長而青。長角、長股,股鳴者也。或謂似蝗而小,斑黑。其股似玳瑁文。五月中以兩股相搓作聲,聞數十步。”基本反映了這類昆蟲觸角長(圖6-3-1),以翅膀摩擦發音,身體綠色,體形較長的特點。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一書,文筆洗練,內容充實,在生物學吏上占有重要地位。後代許多學者都以此書作為考訂生物的重要史籍,書中描述生物形態和分類的術語也為後人所沿用。
郭璞的《爾雅注》與陸機的著作在說明生物圖6-3-1螽斯圖(清·徐鼎《毛詩名物圖說》)方麵有異曲同工之妙。郭璞(276—324年)字景純,晉代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是晉代著名的文學家和博物學家。他認為《爾雅》是很多學問的源泉,包括“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但是《爾雅》文寄古奧,釋名不易為當時人理解。以往雖有不少學者進行過注釋,仍然不夠詳備。於是他潛心研究十八載,多方調查,在實地考察方物,綜合前人的學說加以總結提高。凡是以前沒有注清楚的東西,他盡量注釋清楚。凡是自己不明白的東西,就說“未詳”,治學態度非常嚴謹。從其加注內容可以看出郭璞學識淵博,追求真知執著。
郭璞的注釋詳略不一,大體上是當時人們較熟悉的植物注得簡單一些,不為當時人熟悉的植物則注得詳細一些。取舍還算得當。他注釋的內容包括別名或今名,植物習性、莖、葉的形態,花果的樣子以及產地等等。共注釋了幾百種動植物。
在注植物的形態方麵,郭璞比前人仔細。他注意到各種植物的習性,以及它們是叢生、蔓生還是有纏繞莖的。對營養器官的描述也很細致。如對離南(通脫木)莖、葉的描述,“高丈許,大葉,莖中有瓤,正白。”又如楓香:“葉圓而岐,有脂而香”;虎葛:“細葉赤莖”;據木貴(虎杖):“腫節可以為杖”。同樣,他對繁殖器官的考察也很精細。如蘆艸肥(即蘿卜)的紫花,芙蕪(決明子)的紅花;虎櫐(虎豆)的莢果有毛刺,以及蒺藜子三角形等。書中對傘形科植物竊衣的種子是這樣描述的:“子大如麥,兩兩相合,有毛著人衣。”可能由於郭璞是北方人,所以,他還比較注意植物是落葉還是常青,如書中對貫眾和桂的描述都體現了這一點。
上麵我們已經簡單地從各個方麵敘述了郭璞對植物形態描述的一些特點,我們還可舉一個完整的例子對此加以說明。郭璞是這樣敘述牛(當是唇形科的涼粉草)的:“今江東稱呼草為牛者高尺餘許,方莖,葉長而銳,有穗,穗間有華,華紫縹色,可(淋)以為飲。”值得一提的是郭璞在《爾雅注》中第一次簡單地描繪了茶樹的形態,他是這樣寫的:“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一名艸舛。蜀人名之苦荼。”描述雖然簡單,但不難據此確定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