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康熙帝又應用這種單株選擇法,成功地選育了一種早熟高產的優質水稻——禦稻。據《康熙幾暇格物編》的記載,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有一次,康熙帝在田間巡行,”忽見一科高出眾稻之上”的稻子。他還發現這株稻與普通稻子不同,它成熟較早。當時正陰曆六月下旬,普通稻“穀穗方疑”,然而這株稻的子實,卻“已堅好”。為了證明這種早熟性狀是否能遺傳下去,康熙帝便把這株稻的種子單獨收下來,準備第二年在田間試驗。第二年試驗結果證明,這株稻的早熟性狀是遺傳的,六月時,此稻果然先熟,並“從此生生不已,歲取千百”。長時期來,它一直成為禦用稻米的主要來源。由於它最初是從皇宮用糧的稻田中發現選育成的,所以人們稱它為“禦稻”。禦稻的選育成功和推廣,與康熙帝的卓識是分不開的。由於“禦稻”早熟,生長期短,所以既適合在無霜期短的東北地區種植,也適於在無霜期長的江南地區實行一年兩熟。康熙帝決定在更大的地區範圍推廣這種稻種。公元1715年,他首先在江浙地區推廣,令民種植。果然,第一年就在蘇州地區獲得一年兩熟的成績。在推廣“禦稻”的過程中,康熙帝始終將“禦稻”與普通稻進行對比試驗研究,結果是“禦稻”在江浙推廣的第二年,兩季相加畝產已達到五石二鬥,比對照田每畝要多收一石三鬥。四月兩季相加,畝產已高達六石八鬥。增產效果十分明顯,所以很快就被推廣到安徽、江西等地。

清代包世臣在他的《齊民四術》中,提出要在肥地中選擇單穗,分收分存。他把這種單穗選擇育種,稱之為“一穗傳”。這也是地地道道的單株選擇法。

總之,我國古代在人工選擇育種方麵,有著豐富的經驗。達爾文曾從我國古代的人工選擇的豐富經驗中吸取了豐富的養料,並給以高度的評價。他在《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這部著作中寫道:

“在前一世紀,‘耶穌會會員們’出版了一部有關中國的巨大著作,這一著作主要是根據古代《中國百科全書》編成的。關於綿羊,據說‘改良它們的品種在於特別細心地選擇那些預定作為繁殖之用的羊羔,給予它們豐富的營養,保持羊群的隔離。’中國人對於各種植物和果樹也應用了同樣的原理。皇帝上諭勸告人們選擇顯著大型的種子,甚至皇帝還親自進行選擇。關於花卉植物,按照中國傳統,牡丹的栽培已經有1000年了。並且育成了200到300個變種。”

達爾文研究過中國許多著作,他對中國在人工選擇育種方麵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了解的。他認為,實際上中國古代人民就已經發現了人工選擇的原理。所以他在《物種起源》中說:“如果以為選擇原理是近代的發現,那就未免與事實相差太遠,……在一部古代的中國百科全書中,已經有關於選擇原理的明確論述。”

雜種優勢

我國古代人民在實踐中,還很早就注意到對雜交優勢的利用。馬和驢雜交而產生騾是一例。據《呂氏春秋·愛士》記載:“趙簡子有兩白騾,而甚愛之。”《楚辭》中亦有“同駑鸁與乘駔兮,雜斑駁與闒茸”的詩句。注雲:“馬母驢父,生子曰鸁。”這就是說,古代也稱“騾之為鸁。”由此可見。遠在春秋時代,我國早就有驢馬之雜交所產的騾。關於驢馬之雜交優勢表現,在《齊民要術》等古籍中均有記載。《齊民要術·養馬篇》:“以馬覆驢所生騾者,形容壯犬,彌複勝馬。”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騾大於驢,而健於馬。”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說:“騾耐走,不多病。”

有關雜交優勢利用的一個突出例子,是《天工開物》中所記載的明代關於家蠶雜交的工作。《天工開物·乃服篇》說:“凡繭色唯黃白兩種,以、陝、晉、豫有黃無白,嘉湖有白無黃。若將白雄配黃雌,則其嗣變為褐蠶。”又說:“今寒家有將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種,此,一異也。”“幻”是變化的意思,“幻出嘉種”即變化產生了優良蠶種。從這兩則記載,可知當時蠶農做了兩組家蠶雜交工作。其一是,吐黃絲種的雄蠶和吐白絲的雌蠶雜交;其二是雄性的“早種蠶”與雌性的“晚種蠶”雜交。第一組雜交產生了吐褐色絲的雜種,第二組雜交產生了“嘉種”,即產生了優良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