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我們要研究的是第二組雜交。我國幅員廣大,各地氣候環境特別,我國古代人民在長久的生產實踐中,選育出了許許多多家蠶品種。就化性而言,有一化性蠶、二化性蠶和多化性蠶。一化性蠶和二化性蠶是明代嘉湖地區與蠶繭生產中常飼養的蠶。《天工開物·乃服篇》中說:“凡蠶有早晚二種,晚種每年先早種五六日出,結繭亦在先,其繭較輕三分之一。若早蠶結繭時,彼(指晚種)蟲出蛾生卵,以備再養。”這裏所說的“晚種”蠶,顯然是二化性蠶。“早種”蠶比晚種出蟻時間要晚,結繭時間也晚,也沒有提到當年再養,所以該是一種一化性蠶。所謂“早雄配晚雌”,就是一化性的雄蠶和二化性頭二蠶的雌蠶的雜交。《天工開物》明確地指出雜交種親代雙方的雌雄關係,這一點頗為重要。現代養蠶家對家蠶化性遺傳研究證明,不同化性的家蠶雜交,有個重要的遺傳現象,這個遺傳現象有告訴我們,一化性蠶與二化性蠶雜交,其雜種子一代的化性與親代雌性化性相葉致。親代雌性是一化的,則雜種F1代的化性也是一化的;反之,如親代雌性是二化的,則雜種F1化的化性也是二化的(如圖6-5-19所示)。圖6-5-20《天工開物》“早雄配晚雌”嘉種化性示意圖

根據家蠶雜交的這個遺傳規律,可知《天工開物》中所記載的“早雄配晚雌”所產生的“嘉種”(F1)乃係二化蠶。“嘉種”是二化性的(如圖6-5-20所示),這在生產上有著直接的意義,它可以作為夏蠶種直接用於生產。如果是“早雌配晚雄”,情況就不同了,子一代雜種是一化性的,不能作為夏蠶種。大家知道,二化性的晚種蠶常常顯示體質強健,耐高溫,適於夏季高溫環境中飼育等優良性狀。但是這種蠶的繭絲量較少,《天工開物》指出,它的繭量比早種蠶(一化性蠶)要“輕三分之一”。早種蠶無論是繭量或絲質都比晚蠶好。但是這種蠶的蟲質較弱,抗高溫能力低,不易飼育。通過兩個品種的雜交,雜種繼承了雙親的優點,從而可能出現蠶兒體質健強、耐高溫、絲質好、蠶絲量高等優良性狀。

在清代,人們更從理論上說明雜交在育種工作中的意義。《雞譜》(1787年,清乾隆丁末年古代飼養鬥雞著作抄本)雲:

“天地生物之道,其理精微,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配合,萬物化生矣。夫養雞之法,雄雌配合,抱卵生雛,鄉野皆知,何必議也。欲求具廣,千百之雛皆易也,安能知三配也。三配者,有頭嘴之配;有羽毛之配;有厚薄之配。其妙補其不足,去其有餘,方能得其中和也。世俗不知,得一佳者之雄,必欲尋找其原窩之雌,以為得配。而卻不知雞之生相,豈能得十全之美乎,必有缺欠之處,大凡原窩之雌,必然同氣相尖,彼此相缺皆同,安能補其不足,去其有餘者耶。”

我國有2000多年培育鬥雞的曆史(圖6-5-21),古人在鬥雞的選育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雞譜》認為各種雞不可能十全十美,雜交的好處就在能夠“補其不足,去其有餘”,“而得其中和”。而近親交配,如同窩雞(同胞兄妹或同胞姊弟)交配,則由於它圖6-5-21河南漢代畫像磚上的鬥雞圖們有相同的遺傳性(同氣相類),“彼此相缺皆同”,所以就達不到“補其不足,去其有餘”的目的。關於雜種優勢的遺傳機理,在遺傳學界迄今也沒有較完善的解釋。距今200多年前《雞譜》所提出的“補其不足,去其有餘,得其中和”的理論,頗似後來布魯斯(A.B.Bruce)等人於1910年首先提出的“顯性基因互補假說”。針對鬥雞選育,《雞譜》根據雜交相補的理論,提出了“三配”措施。所謂“三配”就是根據公雞或母雞頭部、羽毛、身軀骨架肌肉特點,視具體需要,去選擇相應的母雞或公雞進行交配,以求比較理想的雜交後代。這裏很有科學道理和實際意義的,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