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最初和契丹族的遼國對峙於華北的北部,到12世紀初,女真族的金國滅遼,進而壓迫宋朝退到淮河以南,但在經濟和文化方麵,宋朝居於先進地位。宋朝開墾“圩田”擴大水稻種植麵積,推廣閘堰塘陂等水利灌溉工程,龍骨水車和水磨等手工業技術及測量儀器等都有許多改進提高,手工業的分工更加細密。國內商業和國際貿易相當活躍,中等城市的數量比前增多,市民生活隨著提高。
北宋的首都東京——開封,為了適應當時手工業和商業的需要,廢除漢以來都城采用的封閉式坊裏製度,是一個巨大改革。在橋梁建築方麵,出現了大跨度的木構拱橋(虹橋)。在福建泉州洛陽江口所建的萬安橋,有經驗的橋梁工人采用“筏形基礎”,有效地解決了潮水衝刷的問題,這都是前所未有的技術成就。這時期建築群的布局和形象出現了若幹新手法,建築風格趨向於柔和絢麗。裝修、彩畫和家具經過改進已基本定型,室內布置也開辟了新途徑。這時期的木、磚、石結構有不少新發展,並製訂以“材”為標準的模數製,使木構架建築的設計與施工達到一定程度的規格化,12世紀初編寫的《營造法式》就是總結這些經驗的一部傑出的著作。因此,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建築發生較大轉變的時期,影響以後元、明、清三朝的建築。
契丹族的遼國地處北部邊疆地區,在經濟、文化方麵與內地交流比較頻繁。由於漢族文化的影響,曾借用漢族工匠的技術力量修建了若幹城市、宮殿和寺、塔等宗教建築。因此一般建築的結構與風格,在初期仍保持著唐代的傳統;而中期以後,在受宋代建築影響的同時又有不少創造性的發展。與南宋同時的金國,則融合了遼、宋的建築傳統,在建築結構手法上和藝術風格上又取得了不少新的成就,為後來元代建築的發展開辟了新途徑。
忽必烈滅宋,統一中國,建立了元朝。元朝的首都——大都就是北京的前身,也是使馬可波羅無限讚歎的汗八裏(即大汗城)。這時隨著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喇嘛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築藝術逐步影響全國各地,中亞各族的工匠也為工藝美術帶來了很多外來因素,使漢族工匠在宋、金傳統上進行創造的宮殿、寺、塔、和雕塑等呈現著若幹新的趨向。
漢族農民起義推翻元朝統治後,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明朝和後來繼起的清王朝的封建專製製度更為嚴密,可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在明朝後期已經出現,在建築、水利、造園等方麵湧現出來不少優秀的專門匠師和學術著作,就反映了當時所具有的科學技術水平。到了清朝,曆經曲折,這些科技水平仍有緩慢的提高,而封建製度卻逐步走向解體。
明朝由於製磚手工業的發展,除了修建規模偉大的長城和建造南北二京以外,一般府、州、縣城垣也多用磚砌,民間建築也多使用磚瓦。這時期的官家建築已完全標準化,定型化,建築裝飾瑣碎繁縟,但某些組群建築的布局與形象很富變化,民間建築的類型與數量較前加多,質量也有所提高,各民族的建築也於此時發展成熟。同時,皇家和私人的園林有很大的發展,成為這時期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因此,明清建築繼漢、唐、宋建築之後,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建築的最後一個高潮。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