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透視BOBO族(1)(1 / 3)

有一類人,他們灑脫、積極進取、享受生活、酷愛自由、富有個性,他們就是BOBO一族。細細體會,你會發現他們就在身邊,也許是他、是我,甚至就是你自己。

1.BOBO是什麼

60年代,我們看到蔑視權錢、率性而為、不是藝術家就是知識分子的嬉皮一族,他們是自由奔放的波西米亞精神的代表。80年代,我們看到捍衛秩序、積極進取、追求精致生活的雅皮,這就是布爾喬亞傳統的反撲。如今,兩大陣營的人開始講和,尋求折中之道,於是,一個新的族群BOBO在全世界範圍興起。

BOBO是布爾喬亞(Bourgeois)和波西米亞(Bohemiam)的縮寫。這一族人的特點是事業有成但不狂熱地追名逐利,追求享受但不鋪張奢靡,特立獨行但不標榜另類。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有創新的精神;他們不喜歡受固定的工作時間與工作地點約束;他們喜歡做專業技術人員更甚於做行政管理人員;他們不喜歡過早結婚,更不喜歡過早要孩子;他們反對24小時狂熱地工作,享受生活是他們的重要主題;如果在野外探險和跳華爾茲之間做一個選擇,他們會說:“為什麼不兩個都體驗一下?”;他們重視自己的真實需要,可能欺人,但不自欺;他們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所以為了有所得,他們樂於有所付出。因其生活觀念及方式不矯情、不虛榮,所以在歐美地區方興未艾,在亞太地區也受到熱力追捧,被稱為散發嬉皮和雅皮雙重魅力的綜合現代版。這一群人現在大多在三四十歲之間。

《時尚家居》雜誌中輯錄了法國、美國和中國的三個BOBO之家,我們會發現BOBO們的真實生活是既時髦又樸素,既有個性又不讓大眾難以接受。您不妨細品一番。

當布爾喬亞遇上波西米亞時產生了BOBO時代。這是個人與人、物和物大混融的時代,也是個交換基因的時代,無論從科技層麵或人文層麵。蕃茄散發著咖啡的芳香,豆漿和牛奶混在一塊變成營養更優的“豆奶”,日本紅楓嫁接上了台灣青楓;《甜蜜蜜》導演陳可辛成立了一家叫Applause的電影公司,專拍亞洲概念的跨國電影;“混褡”是模特兒穿出的最新一季流行,意思是說,隨意搭配、歡喜自在、自有品味。

很多東西都可以混在一起,但若要說世紀大混融,桂冠應當頒給布爾喬亞混波西米亞,或者反過來說,波西米亞混布爾喬亞,因為他們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當權派,主流價值的領航人。但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中產階級與體製叛客是如何混血交融的?何以致之?美國首屈一指的社會觀察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是第一個提出問題,梳理現象,從而尋找答案的人。

大衛·布魯克斯為之新造了一個名詞叫做“BOBO”——波波,並且寫了一本被哈佛商業評論選為2000年十大好書的《Bobos in Paradise》,這本暢銷書如今已有法文、德文譯本,中文繁體字版在2001年10月由台灣遠流出版,書名就叫《BOBO族》,副名“新社會精英的崛起”。兩個月後某天台灣的一本著名雜誌則以《你是BOBO族嗎?》作為封麵故事。一家新出版社幹脆取名為“波波族”,推出的新書點名以“波波族”為目標消費群。

那什麼才是BOBO呢?

“布爾喬亞”(Bourgeois)源自法文的“城市”一詞,有“市民”的含意。14世紀歐洲文藝複興之初,隨著工商業的繁榮與城市的興起,“布爾喬亞”逐漸成為富裕市民的代稱、“中產階級”的由來。一個布爾喬亞所信仰的核心理念是在資本主義世界裏努力、成功,而成功的定義是財富和生產力,為了維持既得利益,他必然保守、堅決捍衛體製,他當然要有文化教養,但卻知有所節製,不似貴族那樣窮奢極侈,揮金如土。

“波西米亞”(Bohemian)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捷克的舊稱,在曆史上,波西米亞地區因為文明得較早,所以備受覬覦,先後被羅馬帝國、奧匈帝國、希特勒占領摧殘,文學、音樂、藝術創造力特別豐沛的當地文人因此格外追求自由。作為一個波西米亞人,他不恥的是布爾喬亞冰冷的算計、機械性的敲敲打打以及枯燥乏味的生活,他信仰的核心是創意、想像力和靈魂。

“布爾喬亞階級崇尚物質主義、秩序、規律、習俗、理性思考、自我規範和生產力;而波西米亞階級注重的是創意、叛逆、新奇、自我表達、反物質主義和生動的生活體驗。”大衛·布魯克斯簡約地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