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涼亭神話(5)(2 / 2)

“打倒國民黨反動派!”

“紅軍萬歲!”

“共產黨萬歲!”

紅軍戰士們用生命和熱血,在大別山那高高的懸崖上,譜寫出了一首彪炳千秋的英雄詩篇。

除十幾人幸免於難外,其餘壯烈犧牲。英雄營長林維先是幸存者之一。

當晚,突圍出來的紅二十八軍在潛山縣茅山商量對策。鑒於國民黨軍隊采用碉堡戰對紅軍實行重點封鎖的“圍剿”戰術,以及國民黨軍第三十二師始終追在後麵不放等客觀情況,大家覺得再這樣拖下去對紅二十八軍將是極為不利的。於是決定:

高敬亭帶一部分傷員留在當地養傷,分散隱蔽;紅二四四團二營留下遊擊,一方麵掩護傷員,一方麵收攏和尋找妙道山戰鬥中的失散人員;紅二十八軍主力部隊由方永樂率領,去潛山、霍山、六安、舒城等縣活動。

10月,方永樂率部在舒城境內進行整編,將紅二四四團第三營中的強壯者調第一營,第一營老弱病殘中編入第三營。整編後的第一營由方永樂帶領去赤南、霍山一帶遊擊,第三營則交徐成基帶領,分散活動。不久,第三營改稱第五路遊擊師,獨立活動。

12月上旬,方永樂再次分兵,令紅八十二師參謀長丁少卿率特務營和手槍團一個分隊去蘄春三角山與高敬亭會合。方永樂繼續率一營和手槍團主力去浠水、黃梅一帶活動。方永樂此次率部出征為了精幹隊伍,加強機動性,靈活性,自覺不自覺地將部隊逐步分散。這為保存紅二十八軍的實力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鄂豫皖根據地盡快轉入分散遊擊戰爭,摸索出了一條成功的經驗。它對高敬亭“集中力量打擊敵人”的戰略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改弦更張之舉。

方永樂率領精幹後的一營和手槍團,且戰且走,神出鬼沒,行動自如,於1936年1月5日轉戰到湖北蘄春縣三角山,與高敬亭會合。那時,紅二十八軍各部隊在高敬亭的指示下,亦同時到達三角山。

高敬亭在三角山召開幹部會議。

會上,許多幹部談了三個多月來分散活動的體會,一致認為分散活動比集中行動要靈活得多,以前那種被敵人追得始終喘不過氣的狀況大大緩解。高敬亭在聽取大家的反映後,充分肯定了分散活動的鬥爭方式,於是決定紅二十八軍今後將以開展遊擊戰爭為主。部隊繼續分散活動,到平原地區去打遊擊,避開國民黨第三十二師的“追剿”和封鎖。

三角山會議是鄂豫皖邊遊擊區三年遊擊戰爭中的一次重要會議。

鄂豫皖邊區的遊擊戰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會後,方永樂率紅二四四團、特務營和手槍團兩個分隊前往黃梅、蘄春、浠水、黃岡、宿鬆、太湖一帶活動,伺機南下建立新區。

高敬亭躺在擔架上,被抬到嶽西縣鷂落坪養傷。

鷂落坪。位於大別山主峰多指尖北麓山腳下,地處英、霍、潛、太四縣邊睡,長江淮河之分水嶺。境內崇山峻嶺,層巒疊嶂,穀深流急,古木參天,就是屯兵十萬,也不易發覺。山林醫院、草棚軍服廠、岩洞修理所等紅軍後勤都隱藏在濃蔭蔽日間。高敬亭躺在大山懷抱中,夜夜仰望北鬥星,更加想念黨中央。他們與黨中央已失去聯係一年了。這一年單靠紅軍將士拚命苦打,才保存下這點革命的火種。今後怎麼辦呢?繳一部電台派不上用場,也不知黨中央她在何方?夜裏,他躺在山林中,對秘書說:“請你給我代筆給黨中央寫一份報告吧!彙報紅二十八軍組建和發展情況。”他在這封信中誠懇地寫道:“我本一農民……省委留我一人堅持蘇區鬥爭,我又身體不支。久盼得不到中央消息,望中央急派人來領導。”“盼中央指示,我心向往。”表達了他對黨的一片赤誠。

就是這封純樸普通的信,幾經輾轉一年之後才轉到黨中央,送到了毛澤東之手。

毛主席這才知道大別山還有一支紅軍隊伍,紅軍的領袖名叫高敬亭,在以後的曆史長河中,他一直記住了這個人的名宇。

此時的高敬亭並不知道,黨的遵義會議已於1935年正月召開,毛澤東主席出來掌舵了!

鄂豫皖老人說:這是高敬亭與毛澤東的曆史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