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齊物論(3)(1 / 3)

此一節結文,來意甚遠。從夫言非吹也起而下,及道惡乎隱而有真偽,以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乃至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莫若以明,論起一層。以至樞始得其環中,則結之曰莫若以明,為第二層。次從指馬喻論起,以明道通為一,引出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乃點出一道字,以作活眼。次借狙公名實未虧,從一虧上發揮。道之所以虧,由愛之所以成。以此愛之所以成一句,又遠結前立義中,一受其成形,及隨其成心而師之。兩成字之意謂,若受其形,即愛之所以成,故道有所虧,此有成有虧也。若隨其成心而師之,則本無成虧。因有成形,故有辯論是非之彰,蓋由此耳。是以成形、成心二意作骨子也。此道隱小成、言隱榮華,有自來矣。皆未悟明大道之過也。故先揭示之曰,莫若以明;次又論道樞,則又雲,故曰莫若以明。今論到底,結歸成虧,指出惠子是第一不明之人,故持堅白之辯,昧了一生。故末後指出,滑疑之耀之聖人,乃不自是之人,故繳歸為是不用而寓諸庸之達者。乃結之曰,此之謂莫若以明。其文發自夫言非吹也起,至此約七百餘言,方一大結。其文與意,若草裏蛇,但見其動蕩遊衍,莫睹其形跡,非具正眼者,未易窺也。至若三子之成虧,其昭文乃業之有成虧者,師曠乃形之有成虧者,惠子則道之有成虧者。總結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而末結歸於聖人。此聖人,即結前雲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之義。如此深觀,乃見此老之文章,波瀾血脈之不可捉摸處。

此之謂以明,已結了前“夫言非吹也”以來一章之意,到此又從滑疑之聖人上,生起立意,發論聖人無是無非,至下文“無適焉,因是已”,二百三十餘言為一章。

今且有言(謂世之立言以辯論者)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是,指上滑疑之聖人,乃無是無非者。謂今且有人,立言為辯者,不知與此聖人,是相類乎)?其與是不類乎(謂與此聖人,為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謂今言辯之人,不必說與聖人類與不類。但以己見,參合聖人之心,妙契玄同,則本無聖凡之別。故與彼聖人無以異,了無是非矣。彼字,即上是字,指聖人也)。

此一節,結二聖人,欲人自悟,而忘其己是也。下“雖然”一轉,乃莊子特論本無是非之大同,乃發明大道之原也,便是他真知諦見處。

雖然,請嚐言之(言本無是非。雖然如此,尚未透徹。故請嚐試一論之)。有始也者(即老子“無名,天地之始”),有未始有始也者(此言有始亦無,謂無始也。即老子雲“同謂之玄”),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此未始有亦無,即老子雲“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乃單言無形大道之原也)。有有也者(有,即天地人物,老子“有名,萬物之母”也),有無也者(因天地之有,乃推“無名,天地之始”。此蓋就有形,以推道本無形也),有未始有無也者(此言天地萬物有形,出於無形。而大道體中,有無不立,故雲未始有),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上言有無俱無,此言俱無亦無,迥絕稱謂,方是大道之玄同之域,故以此稱為虛無妙道)。俄而有無矣(言大道體中,了無名相,一法不立,故強稱虛無大道。忽然生起有無,而不知誰使之也。前雲若有真宰,而不知有所為使,直論到此,方回頭照顧,暗點於此),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言大道體中,有無不立,即今之有無,誰使之為有無耶?所謂若有真宰,而求不得其朕。今果返觀至此,有無尚無,安有是非之辯哉)。今我則已有謂矣(言有無既無,了絕名相,何有言論之辯耶?然我既已於無言之中,而有言說矣,但我言本無言),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言我今既已有言,但言其無言耳。如前所謂鷇音是也,原出於天機,了無是非之相。世人但觀我無言之言,其果有言說乎?果無言說乎?但悟此無言之言,則是非自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