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是抽水機還是引水器?
最近,有些專家表示,中國西部的缺水情況正在加重。其中除了氣候幹旱的原因之外,還有工業用水和農業灌溉上的浪費等人為因素。此外,認為人工造林種樹也是加劇西部水資源緊張的原因之一。同時,有人把我國西部地區的退耕還林形容為:森林變成了“抽水機”。
日前,記者采訪了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王彥輝研究員。王彥輝是中國林科院森林與水資源研究領域的首席專家,他談了自己對我國西部生態環境建設中林水關係的一些看法:不能簡單地把西部水資源緊張歸結為退耕還林造成的。森林植被和水資源,作為控製生態平衡和影響生態過程的主要生態環境因素,同時作為人為活動影響生態環境的載體,在影響、改變、治理西部生態環境中起著重要作用,存在著十分複雜的相互關係,在西部生態環境建設中格外引人矚目,如何處理好林水關係,是合理進行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個關鍵方麵。
1“外行”說法沒必要討論
在西部缺水的地方,要具體環境具體考慮,宜林宜草。種樹時,首先要考慮的,是逐漸恢複生態環境。
有人認為,不恰當的植樹,會像“抽水機”一樣,讓整個地區的水源變得緊缺起來。在西部部分幹旱地區,樹很難種活,就必須要用河水或者是把地下水打上來去澆灌樹木。這樣的樹涵養不了水分,反而消耗水分。在這種情況下,植樹不能形成水的良性循環。這樣的植樹所消耗的水量比它能涵養的水量還要多,這就形成了一個“抽水機”。
也有人認為,森林是“引水器”,能夠增加降雨。
王彥輝介紹,我國曾進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森林水文學研究,都表明森林植被具有涵養水源、調節徑流、改善水質、保護土壤和水環境的巨大水文作用,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森林增加降雨和涵養水源是兩個概念。對於森林是“引水器”的觀點,曾有學者做過研究。森林的確能增加一部分降雨,但隻占百分之幾的比例,隻是有限地增加。和大氣環流對降雨的影響相比,微乎其微。
“森林是抽水機還是引水器,這是截然不同的觀點”,王彥輝認為,“但這兩種說法都是不恰當的、不科學的,沒有普遍意義,都是‘外行'的說法,學術界沒必要花時間來討論這個問題。”
王彥輝表示,退耕還林工程也好,生態環境建設工程也好,目的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不能說表麵上水資源減少了,就不再植樹了。要改善生態環境,堅持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些方麵就要做出犧牲。
但同時,在西部缺水的地方,要具體環境具體考慮,宜林宜草。種樹時,必須要考慮耐旱的樹種,根要能紮得很深,但是不一定長得很高,也不一定成材。首先要考慮的,不是要得到什麼木材,而是要逐漸恢複生態環境。
我國人工造林麵積居世界第一位,退耕還林工程更是舉世矚目。目前,我國開展退耕還林工程隻有兩年多的時間,《退耕還林條例》也是今年剛剛出台,因此,在退耕還林的整個工程建設過程中,還應細化技術規程和加強工程管理的力度。《退耕還林條例》規定,還林還草,以自然植被為主,優先保護現有植被,原則是正確的,但在許許多多的具體情況下怎樣應用這些原則,需要具體的研究和模式。
2“洋槍洋炮”打內戰
耐人尋味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國內學界關於森林植被與水的爭論,因缺乏國內的科學數據,引用的都是國外的研究數據。
有關人士介紹,長期以來,在學術界存在很多爭論:森林耗水,到底耗多少水?哪個樹種耗多少水,在什麼結構的時候耗水?森林植被的耗水特征是什麼﹖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歸結起來,就是缺乏過硬的科學研究。
而且更耐人尋味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國內學界關於森林植被與水的爭論,因缺乏國內的科學數據,引用的都是國外的研究數據。一位專家曾把這種現象比喻為“洋槍洋炮打內戰”。
中國存在水資源數量不足和時空分布不均、水質下降、水環境惡化、旱澇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等生態環境問題,影響著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增加森林植被是解決水資源水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中國正在開展空前的大規模林業生態環境建設,迫切需要生態水文學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支持。
我國在森林植被與水關係研究方麵,開展了一些基礎研究,建成了一些森林水文野外觀測站,但已有的森林水文學研究結果,存在內容完整性和係統性差、尺度偏小、過程單一、缺乏對森林植被的水分穩定性認識、不能預測森林植被的區域水文影響等不足,還沒有形成能有效指導調控林水關係和進行流域水分管理的成熟理論和技術,現有的科學理論、方法和相關的技術成果遠遠不能滿足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的科學需求。同時,重大基礎理論研究滯後問題製約了國家的宏觀決策,也影響到植被恢複技術的選擇,降低了順利實施生態工程的科技保障水平。
我國水利建設和林業建設已經有幾十年的曆史了,為什麼到目前,森林和水資源關係的問題,還存在這麼多未知數?
王彥輝認為,首先,問題的根源在於部門利益衝突。我國的機構設置是條塊分割,搞水的就搞水這一部分,搞林的就搞林,牽扯到交叉領域,非常難以進行,包括搞課題搞研究。另外,是社會發展階段和科學發展階段的原因。隨著全球範圍內環境問題的呼聲日趨高漲,我國林業從林業工業向生態優先的轉變是最近幾年的事情。水利部門也同樣,最早的水利是為農業、工業服務,沒有考慮生態、可持續發展問題。過去的單目標,“單打一”,已經不適合現在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需要考慮多目標的問題。
現在,王彥輝和他的同事開展的“中國林業發展戰略專題——植被建設與水資源合理配置戰略問題”,就是旨在充分發揮森林植被的涵養水源、減免洪災、改善水質的作用,考慮森林植被對缺水地區的影響,科學而詳細地進行林業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結合全國和區域水資源管理及綜合配置規劃,以保障我國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誰擠占了誰?
多年來,生產和生活用水擠占了生態用水,而不是生態用水擠占了生產和生活用水,現在是歸還擠占的生態用水的時候了。
目前,社會上存在的一種觀點認為,西部地區是因為植樹造林用掉了寶貴的水資源,種樹把用水的比例加大了以後,就會減少農業、工業用水,以及生活用水。這樣,是做了一件並不是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針對這種觀點,王彥輝認為,是多年來生產和生活用水擠占了生態用水,而不是生態用水擠占了生產和生活用水,現在是歸還擠占的生態用水的時候了,應該將長期忽略的生態用水列入水資源配置計劃。
目前,生態用水得到了承認和認可,是一個認識上的進步,但還有很多具體問題。生態用水怎樣歸還?怎樣降低生態恢複的成本,如何在生態和生產、生活用水之間找到最優的平衡點?現在,依然存在生態用水數量的計算依據缺乏實驗基礎的問題,在計算生態用水時不僅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還應該包括土壤水。
王彥輝說,計算項目的完整,是將生態用水納入水資源配置計劃的基礎工作。
4節水是關鍵
生態環境建設的出發點,應該是在目前的技術和經濟力量可及的前提下,首先修正那些破壞生態平衡的人為行為和改變那些不當的人為行為造成的生態環境退化結果。
王彥輝談到,西部生態環境問題分很多方麵,造成這些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既有人為的,也有自然的,人為原因對不同生態環境問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生態環境建設的出發點應該是在目前的技術和經濟力量可及的前提下,首先修正那些破壞生態平衡的人為行為和改變那些不當的人為行為造成的生態環境退化結果。
西部與水資源和森林植被有關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包括:旱災和水資源短缺、洪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以及大麵積麵源汙染(酸雨、農藥、化肥)引起的水質惡化。
其中,水資源短缺是水資源需求大於水資源供給的結果,它不僅存在於北方和西北,也存在於富水的南方。造成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很多,不僅僅是降水量,解放以來,隨著人口、農業灌溉、工業、城市化的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用水量快速增加,是導致水資源短缺和一些地區(尤其是西北綠洲)生態環境退化的根本原因,其中農業是用水大戶,存在“管理型”、“汙染型”、“工程型”缺水問題。雖然在西北地區恢複和增加森林植被覆蓋會影響水文循環和消耗一些生態用水,但這是生態環境治理必須要付出的成本,節約用水和進行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是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