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科學探秘故事5(1 / 3)

第一章科學探秘故事5

體驗“聰明廁所”

幾個引人注目的微生物生態環保廁所充分派上了用場,它們的“聰明”之處在於可以就地將大小便“消化”掉。據介紹,“聰明廁所”裏的複合活性菌泥可以將糞便分解、消化,將其轉化成沼氣、二氧化碳和水,然後消毒滅菌,最後作為糞便循環衝洗水被再次利用。

測算表明,一個兩蹲位的“聰明”衛生間,一年可節約1000餘噸水,這些水可提供10平方米以上綠化麵積的灌溉。該環保廁所全部用電腦來“打掃清理”,電腦按照固定程序進行自動化管理,還可通過聯網進行遠程監控。

據介紹,第一座“聰明廁所”被命名為“諸葛明廬”號,既取其“聰明”之意,還給廁所賦予了一種文化內涵。“聰明廁所”的最獨特之處在於它符合了網絡時代的潮流,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查看“聰明廁所”的內部情況,在“聰明廁所”的控製室裏,有一個網絡端口,隻要將其端口接到電話上,就可以知道廁所裏是否有人、工作狀態是否正常。經廁所處理留下的固化物僅占整個糞便固化物的2%,一般隻需6個月清理一次。

蚯蚓可吞龐大垃圾山

讓蚯蚓來處理垃圾不失為一個環保的辦法,戈峰、霍維周等專家獻言2008年北京奧運會組委會。

蚯蚓可大量吞食垃圾中的有機物,如飯菜、紙張等。一個3口之家一天產生的生活垃圾,幾千條成年蚯蚓可將其全部“消耗”。蚯蚓吃垃圾的同時會產生無味、無害、高效的多功能生物肥料。蚓肥用於花卉,可明顯延長花期,使花更鮮豔;用於果蔬生產,不僅可提高產量,而且可提高品質和貯藏時間。

這並非突發奇想,澳大利亞人在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上就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160萬條蚯蚓曾為奧運村的垃圾處理立下了汗馬功勞。悉尼還動用數千萬條蚯蚓清除全城垃圾,再將垃圾轉化為高質量的肥料。戈峰博士說,美國1982年建立的一個蚯蚓養殖廠,可處理100萬城市人口的城市生活垃圾;加拿大1985年建立的一個蚯蚓飼養廠,每周可處理75萬噸城市垃圾;日本的許多家庭都利用蚯蚓來消滅每日產生的生活垃圾。

在國內,對適宜處理生活垃圾的蚯蚓種“太平2號”的全麵研究已經有20多年的曆史。對其生態習性、養殖技術、綜合利用積累了大量資料。同時至少有三家部級直屬研究單位,對蚯蚓處理生活垃圾進行過係統研究,一些成果已經經過國家鑒定驗收。

同時,戈峰、霍維周等專家先後七次召開全北京市的專題研討會,對蚯蚓處理生活垃圾產生的垃圾源頭分類、蚯蚓產業鏈、蚯蚓與生態農業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的初步結論是,蚯蚓處理生活垃圾值得推廣。

陽光可作“清潔劑”

在英國工程與物理學研究理事會的資助下,英國諾丁漢大學開發出一種清除微汙染物的新方法,他們利用陽光和一種無害的化學物質鈦白清除水中的微汙染物,取得了良好效果。

科學家新開發的這種稱為光催化噴泉反應器的設備,能有效地將殺蟲劑或其他殘存的農藥分子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其主要過程為,使受汙染的水通過一個特殊設計的噴嘴,然後,在水中加入鈦白粉,讓陽光或人工紫外線從噴嘴產生傘狀的噴泉頂端照下。這樣,光催化劑充分吸收太陽輻射後,便能有效地使汙染物分解。汙染物一旦被清除,經過淨化的水將注入一個沉澱池中,以便水中的鈦白粉沉澱後重新利用。

研究人員稱,實驗證明這一方法是可行的,它尤其適用於歐洲南部,中南美洲,非洲和亞太地區等陽光充足的地方。在英國等陽光較少的國家,可用耗能低的人工光源代替陽光來實施這種方法。用這一技術處理生活汙水或工業廢水,不會對環境造成危害,是一種環保型清汙新技術。

空氣質量與氣象條件

城市空氣質量的好壞與季節及氣象條件的關係十分密切。許多城市的大氣汙染元凶是燃煤煙霧,其次是汽車尾氣和懸浮顆粒物汙染,它們的共同作用使空氣汙染更加嚴重。在汙染源排放量沒有大的變化情況下,風、雨、氣壓、溫度等氣象條件則直接影響空氣質量的好壞。

首先,大氣逆溫現象直接影響大氣汙染物的擴散。逆溫是空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增高的大氣垂直層結現象。一般來說,冬季逆溫層較強較厚,維持時間較長;夏季則相對偏弱。通常在晴朗微風的夜間有逆溫現象存在,使低層大氣比較穩定,非常不利於汙染物擴散。太陽出來後,隨著地表溫度的升高,使逆溫層逐漸消失,大氣湍流混合和垂直對流加強,有助於汙染物質的擴散。冬天,一場冷空氣過後,特別是其後連續幾天不刮風或隻刮微風,人們會漸漸感到空氣汙濁;如果近地麵層空氣濕度較大,又常常會有霧相伴。造成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與逆溫有關。出現逆溫天氣會加重大氣汙染,危害人們健康,因此,有人稱逆溫是冬天的隱性殺人幫凶。

一般條件下,氣溫是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平均每上升100米,溫度約降低06攝氏度,這樣,大氣低層溫度高,空氣密度小;高層溫度低,空氣密度相對較大,造成了“頭重腳輕”的現象,大氣層結就不穩定,容易上下翻滾而形成對流,這樣就會使低層特別是近地麵層空氣中的汙染物和粉塵向高空移散,從而減輕在大氣低層汙染程度。可是,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比如一場冷空氣過後,卻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現象,導致空氣“腳重頭輕”,大氣科學中稱這種現象叫“逆溫”。發生逆溫的大氣層叫“逆溫層”。逆溫層的厚度可從幾十米到幾百米,它就像一層厚厚的被子蓋在地麵上空,空氣不能向上擴散,“無路可走”後又向下蔓延,從而加重了大氣汙染。

對城市空氣質量影響最大的是輻射冷卻造成的逆溫。秋末和冬季晴朗無風的天氣裏,一到傍晚日落時,地麵強烈地向空中輻射熱量,使地麵和近地麵空氣溫度迅速下降,而上層空氣降溫較慢,從而出現氣溫上高下低的現象,形成逆溫層。又因為冬季晝短夜長,晚上輻射降溫時間長,往往使低空輻射逆溫層更多出現。白天,由於日照增溫不足,使逆溫層終日難以破壞,所以人們常會見到大氣汙染物整天覆蓋著地麵,特別是在城區,天空總是灰蒙蒙的。

其次,大氣汙染與風力的大小有關。一般來說:汙染濃度與風速平方成反比,與汙染源排放強度成正比。通常風速越大越有利於空氣中汙染物質的稀釋擴散。而長時間的微風或靜風則會抑製汙染物質的擴散,使近地麵層的汙染物質成倍地增加。但也有例外情況。在我國冬春幹燥季節,幾乎每年都有強大的西北風席卷整個北方甚至南方廣大地區,將內蒙古和黃土高原的大量地表泥土沙粒帶到空中,形成大風浮塵、揚沙或嚴重的沙塵暴天氣,使得天空呈現土黃色或漫天昏暗。

第三,大氣汙染與雨雪有關。自然降雨、降雪對空氣汙染物能起到清除和衝刷作用。在雨雪作用下,大氣中的一些汙染氣體能夠溶解在水中,降低空氣中汙染氣體的濃度,較大的雨雪對空氣汙染物粉塵顆粒也起著有效的清除作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當前空氣中的雨水已經不很幹淨。降水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硫等氣體混合溶解會形成酸雨,則是大氣質量差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從季節角度來說,由於冬季北方降水較少,氣候幹燥,刮風天氣較少,光照較弱,日照時間短,逆溫層較厚,且溫度較低,大氣對流不活躍等不利於空氣中汙染物質擴散的因素較多。夏季由於太陽輻射很強,大氣對流活動旺盛,逆溫層的生成存在時間縮短,且降雨天氣較多,降雨量很大,對汙染物質清除作用明顯,使空氣汙染程度相對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