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糞便裏有“寶貝”
熊貓以硬邦邦的竹子為主食,卻不會出現消化不良。日本北裏大學田口文章等人猜測,是不是它們的腸道裏有一些能高效地分解植物的微生物。
這有必要通過實驗來找尋答案。他們從東京上野動物園要來了滿滿一桶熊貓糞便。分析發現,其中含有一些能高效分解廚房垃圾的細菌。麥麩、豆腐渣等現有處理設備難以分解的食品廢棄物,若用這些細菌處理,分解率也能達95%以上。
據日本《朝日新聞》日前報道,田口文章等從熊貓糞便中分離出約270種微生物。按照這些微生物對油、蛋白質、糖的不同分解能力,挑選出40種相對高效的。再從中挑出反應速度快並且在70攝氏度以上也能增殖的5種細菌。
他們將這些細菌放入目前市場上出售的普通廚房垃圾處理機,讓其增殖。17周後,再向處理機中投入70-100公斤爛菜葉等廚房垃圾。一段時間後,這些垃圾的95%-97%都被分解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剩餘的渣滓不到3公斤。對混有麥麩、豆腐渣等的垃圾的分解率也超過95%,而此類垃圾用常用細菌很難分解。
目前日本全國每年產生200萬噸麥麩,70萬噸豆腐渣。能加工成食品和飼料的隻是很少一部分,如何處理這些廢棄物一直是個難題。
宇宙射線是全球變暖的原因之一
長期以來,有關全球變暖的原因,科學家們一直爭論不休,但這些爭論可望得到解決。最近有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觀點,認為來自宇宙的射線也是全球變暖的原因之一,它通過改變低層大氣中形成雲層的方式使地球變暖。
新的觀點並不否認被廣泛接受的“溫室氣體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的論點,但不同意“溫室氣體是全球變暖的唯一原因”。因為如果溫室氣體是引起全球變暖的唯一原因,地球表麵和大氣的變暖程度就應該相同,而衛星測量表明事實並非如此。事實是地球表麵在過去100年雖然升高了06攝氏度,但大氣層最下麵8公裏處的溫度變化卻很小。
因此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宇宙射線水平的變化可能是解釋這一疑難問題的關鍵所在。他們指出,由於來自外層空間的高能粒子將原子中的電子轟擊出來,形成的帶電離子可以引起水滴的凝結,從而可增加雲層的生長。也就是說,當宇宙射線較少時,意味著產生的雲層就少,這樣,太陽就可以直接加熱地球表麵。
對過去20年太陽活動和它的放射性強度的觀測數據支持這種新的觀點,即太陽活動變得更劇烈時,低空雲層的覆蓋麵就減少。這是因為從太陽射出的低能量帶電粒子(即太陽風)可使宇宙射線偏轉,隨著太陽活動加劇,太陽風也增強,從而使到達地球的宇宙射線較少,因此形成的雲層就少。
但一些評論家指出,這種新理論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宇宙射線看來並沒有影響高空雲層的形成,對此,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於方群(音譯)做出了解釋。於方群認為,在高層空間,如果宇宙射線產生的帶電粒子濃度很高,這些帶電離子就有可能相互碰撞,從而重新結合成中性粒子。但在低空的帶電離子,保持的時間相對較長,因此足以引起新的雲層形成。於方群說,新的理論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地球表麵變暖而低空大氣層沒有變暖。他認為,溫室氣體和宇宙射線都對全球變暖產生影響。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的大氣學家布賴恩·廷斯利說,由於雲層的覆蓋麵隨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新理論也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地球的某些地區比另外一些地區變得更溫暖。
人造衛星可識別大氣人為汙染物
依靠精確的新衛星測量儀器和複雜的新計算機模型,美國宇航局的研究小組近日成功繪製出第一幅全球性小懸浮物的天體圖。這一天體圖可以幫助人們區別人造汙染性顆粒與天然懸浮顆粒,從而測定人類活動帶來的懸浮顆粒汙染究竟有多嚴重。
這一突破性成果發表在19日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該研究小組表示,他們接下來會更精確地量化人類懸浮顆粒汙染對地球天氣和氣候的影響。
美國宇航局有史以來第一次利用成像輻射分光光度計(MODIS),這一設備搭載在Terra號和Aqua號人造衛星上。他們利用這一設備,精確地測量了每天懸浮顆粒所反射回太空的太陽光在太陽光譜041-22微米範圍內的波長。一般地,1微米以下的顆粒會以較短波長(藍光)集中反射太陽光,而1微米以上的顆粒會以不同波長(藍光、綠光、紅光及遠紅外光等)大致平均地反射回太陽光,而人造顆粒一般都在1微米以下,天然懸浮顆粒在1微米以上。根據這一原理,科學家們就可以根據MODIS所測得的數據來辨別人造汙染性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