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驚險離奇故事1(1 / 3)

第三章驚險離奇故事1

征服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在藏族人民的心中,它是神聖不何侵犯的女神;在地質學家們的眼中,她還是一位正處於青春妙齡的少女。

珠穆朗瑪峰掩藏在周圍群峰的懷抱中,直到1852年,印度測繪局才測定了珠穆朗瑪峰的實際高度是8840米,從那以後,這座世界最高峰,就開始吸引各國探險家和科學家的目光。

從20世紀初開始,世界各國的探險家們,迷醉於珠穆朗瑪峰的秀麗容顏。他們迎著她的微笑和她的深情召喚,緩緩而去,卻一次一次地被她憤怒地拋向穀底。人類對珠穆朗瑪峰的每一次探險活動,都被大風、雪崩、酷寒、缺氧等自然險阻,一次次地挫敗。直到50年後的一天,珠穆朗瑪峰才第一次向鍥而不舍的人們,展露了它純美的笑容,這天,英國探險隊從珠穆朗瑪峰的南側登上了山頂。1960年5月,中國登山隊又從它的北坡攀上最高巔。

1975年5月,我國的測繪工作者經過反複測量,確定珠穆朗瑪峰的實際高度為8848.13米。這一個數據,得到世界的公認。然而,珠穆朗瑪峰的身高時刻都處於變化之中,她以每年約3到10毫米的速度,在不斷地上升,似乎永無止境。

近百年來,無數的珠峰攀登者,他們不畏艱險,開辟出了幾十條登山的線路,一次次地登上了這座世界的巔峰。無數次探險活動,使各國的登山家們認識到,人類不可能戰勝自然,隻能與自然和平共處。正如將自己融入到珠峰懷抱的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裏所說:“我們真的征服過什麼嗎?沒有。我們真的成功過嗎?成功,這個詞在這兒並不意味著什麼。我們真的贏得了一個王國嗎?是的!”

生死邊緣

“我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麵對各種死亡的危險,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我每次攀登都充滿信心,始終認為憑自己的能力和技術能戰勝這些困難……”

李致新就讀於武漢地質學院。他大學畢業後,加入了國家登山隊,開始在登山生涯中譜寫輝煌的人生之路。

1988年,他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1999年,他登上了大洋洲的最高峰查亞峰。在短短的12年中,他完成了分別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壯舉,成為最先登上七大洲最高峰的中國人之一。

“我把登山運動作為自己的崇高事業。”在談到自己為什麼要登山的問題時,李致新說。對於登山家來說,山是一種無法抗拒的召喚,麵對一座座高山,登山家們除了全力以赴,別無選擇。

李致新在每次登山之前,總要做好各種準備,查詢許多資料。對於山,他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登山的過程之中,李致新遇到過風暴、雪崩、滑墜、凍傷、迷路等各種各樣的危險,但幸運的是,他每一次都與死神擦肩而過。

1984年,在攀登青海的阿尼瑪卿雪山時,他遇到了雪崩。當時,走在前麵的隊長曾曙生和教練陳建軍都被埋在了雪中。走在後麵的李致新、王勇峰等人趕了上來,一陣猛挖,把他們救了出來。

李致新自己也曾在死亡的邊緣徘徊。那一次是在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時候,他在向上攀登的過程中,筋疲力盡,每邁一步都很艱難,感覺每往前走一步,腳步就在往下滑,一不小心,就會從海拔8700多米的高處滑到6000多米的低處,後果不堪設想。但是,他咬緊了牙關,不斷提醒自己,“小心、小心、再小心。”最後,他終於戰勝了困難,登上了山的頂點。

因為在攀登高峰的過程中,經曆了許多生與死的考驗,名利與奉獻的選擇,所以,他在麵對生活的時候,把名利都看得很淡泊。生死都能置之度外,名利又算什麼呢?人生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的呢?

夢想的動力

在早期的科幻小說創作上,有兩位大師的身影卓然而立。他們一位是後來被稱為“現代科幻鼻祖”的英國作家威爾斯,另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

凡爾納的作品,文字生動、想象奇特、推理嚴謹,還有超強的預見性,一個世紀過去了,讀者對於他的作品,仍然津津樂道。但是,最重要的,在凡爾納的作品中,充滿了探索和冒險的精神。如《氣球上的五星期》、《海底兩萬裏》、《從地球到月球》、《地心遊記》等,都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神秘的未知領域,直接向人類知識的極限開戰!

其中,凡爾納寫的《地心遊記》,影響最大。這部小說,講述了一個探險家沿著巨大的洞穴垂直而下,曆經千難萬阻,終於抵達地心的湖泊,經過一番考察後,又乘著“石盤”,借著地球噴發的岩漿作為電梯,“冒”出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