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驚險離奇故事3
神秘的羅布泊
沙漠,是生命的禁區,是人類的天敵。無所不能的人,可以把滄海變成桑田,把森林變為家園。可是,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讓人類望而卻步的,卻是沙漠。
輝煌的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它們是世界文明的搖籃,但是,現在,它們都已經全部葬身於茫茫的沙海之中。在秦漢時期,長城曾經雄踞於陰山、遼東一帶,可是到了明代,因為沙進人退,它卻整整向內縮小了五百裏。
狂風、沙海、高溫、幹旱,它們是沙漠的風格;恐怖、迷茫、神秘,它們是沙漠的特性。然而,也正因為如此,沙漠才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古往今來無數的探險家、考古學家和地質學家。他們都希望能夠揭開沙漠遠古而神秘的麵紗,探索自然的神奇,顯示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
在我們的新疆天山以南,橫亙著的,是世界著名的大沙漠之一——塔克拉瑪幹沙漠。在這片沙漠的東麵,有一處早已經幹涸的湖泊,人稱“羅布泊”。麵積將近十萬平方公裏的羅布泊,是一塊“死亡之地”,也是一個長期留在人們心頭的難解的謎。
在羅布泊內,分布著戈壁、沙漠、鹽沙、風蝕殘丘等,在這裏,幾乎就找不到衝積平原和綠洲耕地的影子。這裏一直杳無人煙,看上去寂寞而荒涼。因為這裏是“死亡之地”,所以,多少年來,人們對這裏都是望而卻步,無人敢進,沒有人能夠窺見它的真實麵目,那些籠罩著羅布泊的自然之謎和人類曆史的傳說,既為世人矚目,又為世人所陌生。
百多年來,世界各國的地理學家,地質學家、考古學家們,無一不被羅布泊的神秘吸引,他們競相前來這裏考察、探險。人類對未知的探索是永遠止境的,人類對宇宙自然的征服也是永無止境的。在羅布泊上,一代代的人走過了,又有一代一代的人來,在它那空曠的戈壁荒漠上,不斷地出現著一隊一隊行色匆匆的人群。
羅布泊探險
羅布泊內的氣候極端幹燥,每年的平均降水量隻有17-20毫米,蒸發量卻達到3000毫米。
在這裏,平均3-5天就有一場大風。夏季非常酷熱,氣溫最高可以達到40度到50度。
盡管自然環境這樣惡劣,盡管在一批接一批的探險者中,有許多人,都不幸被沙海吞沒,葬身在茫茫的戈壁上,但是,人們從來都沒有放棄過征服它的信心和決心。通過凝聚著血汗的努力,今天的人們,才終於對羅布泊有了初步的了解。
1934年,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對羅布泊進行了探險考察活動。
中英聯合探險隊成功地穿越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到達了羅布泊地區的羅布莊。這是一次壯舉,在人類曆史上,這是第一次由西向東,徒步穿越了“死亡之海”。
從1979年到1988年,中央電視台與新疆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兩次聯合組成了考古隊,深入樓蘭古城和孔雀河沿岸,進行調查發掘活動。
從1980年到1981年,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羅布泊考察隊又對羅布泊進行了大規模的綜合考察。這次考察,考察隊員們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獲得了大量的實物和證據,對羅布泊有一個全麵的了解。
從1993年9月23日至11月21日,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第三次對羅布泊進行了考察。
由於受氣候影響,羅布泊從形成湖泊的那一天開始,就不斷經曆著充水和幹涸的過程。最開始,它的範圍很大,後來逐漸縮小。中國解放以後,由於在孔雀河、塔裏木河的上遊人工攔截全部徑流,造成了羅布泊無水可補。
到了70年代,羅布泊完全幹涸。所以,在人們對羅布泊的曆次探險考察中,隻有最先在第一次考察羅布泊的科學家們看見了河中的水。
1927年,中國科學家和瑞典科學家聯合對羅布泊進行了第一次探險。考察團前後曆時8年,行蹤遍布中國的西北,成為現代中國地理探險的一次壯舉。1934年,考察團乘著獨木舟從庫爾勒至羅布泊,沿途調查了一些古代遺址,還發掘了幾座古代的墓葬。
當時,考察團團長斯文·赫定他們,在羅布泊發現了一種叫“鷺鶿”的鳥,這種鳥不時地發出滑稽的叫聲,它們的叫聲,有時像哞哞的牛叫,有時像驢叫,有時又像汽車的喇叭和輪船的鳴笛。孔雀河沿岸的人們都傳說這種鳥有個奇怪的習慣,它每次抬高嗓音叫6或7次,便逐漸耗盡精力,大部分時間處於麻痹狀態,用手就可以抓到它。
這一次探險,改變了世界對羅布泊的看法,而世人對羅布泊的神秘感又增加了幾分,並且還引發了對於羅布泊地理位置的爭執,它為後來的人繼續探險羅布泊,留下了非常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獨行俠勇闖羅布泊
在中國西部神秘莫測的羅布泊地區,是一塊人人望而生畏的“死亡之地”。這裏,氣候惡劣,變幻無常,尤其是在春夏兩季,天氣持續高溫,狂風肆虐,飛沙走石,令人膽戰心驚。
這片無情的土地,曾經吞噬了不少優秀中華兒女的生命;曾經讓許多考察探險隊在此遇險。
1981年6月,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這裏進行科學考察時,神秘失蹤;1985年,石油勘探三處的1832隊在這裏,被風暴圍困了整整四個晝夜,最後不得不求助於空軍,才得以脫險;1996年6月,著名探險家餘純順在這裏孤身徒步探險時,不幸遇難。
……
但是,令人們意想不到的是,在餘純順遇難一年之後,另一位壯士李永生,徒步獨闖羅布泊,戰勝重重困難,凱旋而歸。
李永生,這位中國探險界的獨行俠,一共用了40多天的時間,獨自一人,到羅布泊地區進行了探險考察。他從4條不同的路線進入了羅布泊,行程千多公裏,曆盡艱險,成為隻身勇闖“生命禁區”的成功者。
李永生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1989年3月,他在家鄉遼寧本溪,告別了家人和女友,開始騎著車開始了他的探險生涯。有時,他甚至一個人徒步旅行探險。在前後八年的時間裏,他先後考察了除台灣以外的全國三十個省、市、自治區,訪問了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兩次進入西藏,五次進入內蒙古,13次跨越黃河,17次橫過長江,他甚至還走出了國門,到東南亞各地探險。他的行程一共有10多萬公裏,其中有6萬多公裏他騎自行車探險,有3萬多公裏他徒步探險。
作為“老資格”的旅行家、探險家,他在1992年4月,成功地穿越了“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沙漠。然後,他立誌要徒步考察中國西部的“百慕大”,“死亡之地”羅布泊。
1992年5月17日,李永生開始向羅布泊進發。
他在雙輪小車上裝了20個饢餅,兩塑料壺20公斤的淡水,還帶了其他的一些備用物品。他堅定地表示,自己不但要闖進去,而且還要活著出來。在第四天,他的手推車的車軸斷了,隻得沿來路返回附近的農場,修好手推車,重新踏上征途。
當李永生獨自走了3天以後,竟然幸運地遇上了石油勘探地調三處的宿營地。宿營地的工作人員,熱情地接待了他。
5月26日早晨8點,李永生補充了給養,包括水、方便麵、火腿腸和香煙等物品以後,往東南方向,繼續向羅布泊挺進。他又走了大約兩小時,到了孔雀河幹的河穀,接著進入了土丘密布、溝壑縱橫的雅丹地區。盡管天氣非常燥熱,地麵上的氣溫高達56度,但是,他仍然堅持著。他一邊走一邊觀察,拍攝了很多珍貴的資料。
最後,他終於看到了羅布泊的湖盆。他佇立在湖邊,凝視了許久。因為天很熱,水快要喝完了,於是,他按原路返回。
過了兩天後,李永生又沿著第一次的路線再次朝羅布泊方向進發。他就這樣在羅布泊與營地之間,往返了數次。
在羅布泊中,他們找到了樓蘭遺址。樓蘭這個漢代時曾經顯赫一時的綠洲王國,絲綢之路上耀眼的明珠,在公元4世紀前後,突然消失。
在記者采訪他的時候,李永生說:“生我們的是自己的母親,養育我們的卻是這塊土地,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有責任、有義務為這塊土地,奉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的航海家鄭和
在迪亞士、哥倫布等人航海探險前的100年前,在遙遠的東方,有一支中國船隊,劈波斬浪,遠航“西洋”。這支船隊,在二十八年的歲月裏,先後八次航海,七下西洋,曆經了三十多個國家,最遠的地方到了非洲東岸。這次航海,是世界航海史上亙古未有的偉大創舉,它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就是中國傑出的航海家、世界航海事業的先驅——鄭和。
鄭和是雲南人。他在公元1371年,出生在一個世代信仰真主的穆斯林的家庭裏。好像是命運之神的特意安排,鄭和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勇於冒險的人,他們曾經跋涉千裏,前往麥加。鄭和在幼年時,常常聽父親講述在朝聖麥加的途中,遇到的種種見聞。
父親跋山涉水的驚險旅程,遠方異國他邦的風土人情,都給小鄭和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身受家庭父輩的熏陶,鄭和從小也立下了遠大的誌向,準備將來遠航西洋,朝聖麥加。他常常坐著沉思,稍大以後,他刻苦學習劃船、使帆、遊泳,還潛心研讀航海史籍。
後來,成年之後,鄭和在朝做官,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寵幸,成為朱棣的左右手。朱棣為了安撫沿海的島嶼以及海外的臣民,同時也為了滿足王公貴族們奢侈的生活,打算派遣一支遠航探險隊,出海探險,實現自己的目的。
由於鄭和跟隨朱棣多年,多次建立了奇功,再加上他學識廣博,機智靈活,能言善辯,有謀有勇,所以,朱棣決定派鄭和出使西洋。
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領著一支浩大的船隊,開始了他的出海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