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常用詞語故事1
安樂窩
北宋時期,河南範陽地方有位文人叫邵雍。他知識淵博,涉獵廣泛。他對《周易》這本書特別精通,認為周文王寫的是“後天易”,而伏羲氏所著的是“先天易”。他對《周易》的研究超過了以前的水平。
由於他的人品與學問都很好,所以多次被人向朝廷舉薦。當朝廷授予他官職時,他總是婉言謝絕。他平日常常是閉門不出,安心於讀書和寫作,潛心地研究學問,所以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學者。
後來他搬到了京城洛陽。當時的一些名人像司馬光、富弼、呂公著等人都很仰慕他,因此與他常有來往。他們常在一起飲酒賦詩,談論讀書作文,關係非常密切。
司馬光等人還在洛陽城替他購置了田園與宅院,邵雍就定居在這裏。他在宅院中栽上鮮花,種植樹木,還種了一些莊稼。他在田園裏春種秋收,以自己的勞動為生。雖然收獲的僅能糊口,但他從不叫苦,隻要有空,他還讀書吟詩,自得其樂。
他安於這種自食其力的耕讀生活,給自己取了個名號叫“安樂先生”,並且把自己的住處取名為“安樂窩”。意思是自己非常滿足這種看似清苦而內心安定、快樂的生活。
“安樂窩”後來就成了一個常用的詞。它常用來比喻舒適的生活處所,一般沒有貶義。也有人把專門追求舒適的生活環境稱為經營安樂窩,這就帶有貶義了,因此在使用時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來用。
跋扈
東漢順帝的時候,有位大將軍叫梁冀。他是當時皇後的兄長。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他既驕傲又專橫,朝廷裏的大小官員都很懼怕他。
順帝死後,衝帝即位,梁皇後成了皇太後,梁冀更有恃無恐。凡是宮廷裏的侍衛和皇帝身邊的近臣,他都要安插自己的親信。皇帝的一舉一動,大臣向皇帝的奏報,這些親信都向他報告。這樣,皇帝完全被他所控製,成為他手中的一個傀儡。
不久,衝帝也死去了,梁冀更是大權在握。他迎立了劉纘為皇帝,這就是漢質帝。
漢質帝這時雖說還是個少年,但是很聰明,對梁冀的專權很有看法。有一次,百官上朝,梁冀也來朝拜。質帝看著梁冀時,兩眼一動也不動,注視了很久後,很有感慨地說:“此人是跋扈將軍啊!”百官聽了,十分驚訝,梁冀也滿臉通紅,十分尷尬。盡管梁冀這時心裏非常生氣,但是當著滿朝文武百官,又無可奈何。
從此,梁冀對質帝就恨之入骨,他決心除掉這個不聽話的皇帝。有一次,他就派宮廷中的心腹在食物中放毒,將漢質帝害死了。
質帝死後,他又憑借手中的大權迎立了桓帝。這時他的權勢更是膨脹。他貪汙受賄,大肆搜刮,竟積有家資三十餘萬,相當於全國當時租稅收人的一半,成了最有勢力,也最富有的大官僚。
桓帝當權以後,對梁冀的專權也越來越不滿,後來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就聯合宦官發動一場鬥爭,把梁冀抓了起來,誅滅了梁冀的家族。梁冀一看大勢已去,被迫自殺了。
漢質帝所說的“此跋扈將軍也”後來就成了一個典故,也成了一個詞語。“跋扈”中的“跋”音,是踐踏的意思;“扈”,是侍從的意思。這詞語的原意是踐踏、欺壓侍從人員。能夠欺壓侍從的人,一定是很有權勢的。所以引申開來就是專指那種專橫暴戾、欺上壓下的情況,是個貶義詞。如:專橫跋扈,非常跋扈等。
跋涉
春秋時期,狄人攻進了衛國。衛懿公被狄人殺死,衛國滅亡,衛國的人民隻好到處流亡。
這時,衛國公子頑的女兒、許穆公的夫人對祖國的滅亡十分痛心。由於許國弱小,根本無法去援助,因而她更加悲痛。
後來,在宋國的幫助下,衛國逃亡的難民在漕邑的地方被臨時安頓了下來,並且擁立了新的國君,這就是許穆公夫人的哥哥戴公。
戴公在漕邑即位後,許穆公夫人就急忙趕到漕邑。她一方麵為國家的滅亡而悲痛,哀悼懿公的被害;一方麵與哥哥戴公共商複國的計劃。然而想不到的是,許國害怕惹禍上身,竟急急忙忙派來了大夫,催許穆公夫人回國,她的行為根本得不到許國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她更加傷感。她想起國家的艱難,自己無力幫助,想起許國的這種態度,真是悲痛的情緒從心中湧起,於是寫出了一首詩歌。她在詩中寫道:“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於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就是:
奔馳吧,馬車直向前方,
到衛國去吊唁衛侯。
策馬奔向那漫長的道路,
我要回到漕邑的城頭。
大夫跋涉前來勸阻啊,
我的內心多麼的憂愁!
後來戴公采納了許穆公夫人的主張,聯齊抗狄,取得了勝利。在齊國的支持幫助下,衛國才慢慢得以複興。
“跋涉”這個詞就是從許穆公夫人的這首詩中留下來的。“跋”是踏草而行,引申起來是翻山越嶺;“涉”是蹚水而過。兩字合起來,就是又翻山,又蹚河,形容旅途非常艱苦。現在這個詞語還經常使用。如:長途跋涉,千裏跋涉等。
白眼
三國時期,魏國有個人叫阮籍。他博覽群書,崇拜老子和莊子的思想,極為輕視禮法。他愛飲酒,喜吟詩,常與六個朋友在一片竹林之中飲酒賦詩,高談闊論。所以當時人們稱他們為“竹林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