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各國地理故事4

蘇杭山水藏謎團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和杭州一帶山清水秀,風光旖旎。但是,在這些青山綠水之中,有不少現象是人們不太清楚的。例如,杭州的飛來峰就使人感到迷惑不解。

飛來峰位於杭州西北部,著名古刹靈隱寺就在它的山麓旁。飛來峰共有造像300多尊,其中彌勒佛形態安詳,憨容可掬,體現了我國宋代雕塑作品技法精湛的特點,是一著名的藝術傑作。飛來峰造像是我國古代造像中元代造像最多最集中的一處,在我國石窟藝術寶庫中具有獨特的地位。

與周圍挺拔高峻的天馬山、美人峰、北高峰相比,飛來峰顯得矮小。令人驚奇的是,飛來峰是石灰岩,但其外圍是一種砂泥質岩石,兩者屬於兩種不同的岩石。因此,人們不禁會想,飛來峰是怎麼形成的呢?

相傳東晉鹹和元年(326),印度高僧慧理雲遊至此,看到這裏古木、怪石、奇洞、碧水,驚歎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他在此地住下建寺,取名“靈隱寺”。並把寺前小丘叫做“飛來峰”。

飛來峰真的是飛來的嗎?

我們先來看一下飛來峰所處的地形。飛來峰長約800米,寬約400米。向東北為一扇狀地,而在其他方向則為諸多山巒環繞。飛來峰與這些山嶺之間有溝穀和坡地。這些溝穀和坡地為石炭紀早期的砂泥質岩石。而飛來峰則是石炭紀中晚期的石灰岩,可見,飛來峰的構成岩石比它周圍岩石要年輕。在溝穀和坡地外圍的山嶺則是由泥盆紀的石英砂岩構成。因此,從岩石形成早晚關係來看,從飛來峰向外,岩石形成時間越來越早。地質專家再根據飛來峰岩層向中間下凹的特點,判斷出整個飛來峰是一個向斜構造,即褶曲構造中岩層向下凹曲的部分。

那麼飛來峰為什麼成為小丘,而其周圍山巒又比飛來峰高得多呢?原來,飛來峰周圍山巒由石英砂岩構成,抗風化侵蝕能力相對較強,因此它海拔較高。飛來峰與周圍山巒之間的溝穀和坡地是砂泥質岩石,其岩性鬆軟,易被風化侵蝕,因此形成海拔相對較低的溝穀和坡地。形成飛來峰的石灰岩抗風化侵蝕能力介於上述兩者之間,故形成了小丘。

因此,據一些專家的意見,飛來峰並不是從別處飛來,而是一種向斜現象,因向斜中心岩石與周圍岩石岩性不同,從而形成差異性侵蝕的結果。

蘇杭山水另一個不解之謎是太湖的成因。

太湖是我國著名的大湖之一,水麵麵積為2420平方千米。臨湖遠望,隻見煙波浩渺,遠處水天相連。但太湖是一個淺水湖泊,平均水深僅21米,最深處為48米。多年以來,不少科學家一直在探索太湖的成因。

較長時間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太湖的所在地原先是淺海水域。後來這一片水域被沙嘴、沙壩等所封閉,逐漸形成湖泊。這一類湖泊叫做潟湖。

在20世紀80年代,南京地理所湖泊研究室對太湖進行了湖底地層測定,結果是太湖湖底沒有發現一般潟湖所具有的淤泥,也沒有在湖底地層中找到海相生物的化石。這使人對太湖潟湖成因說產生了懷疑。而測定卻表明,太湖湖底大多是2-4米厚的黃土層。而且,在東太湖水下還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瓦片、絹片、稻穀等物。這一切表明,在六七千年之前,太湖所在地還居住著人類。因此,南京地理所孫順才、伍貽範等專家認為,太湖原來是衝積平原上的河道和窪地,後因宣泄不暢才積水成湖的。

1990年有報道,南京大學大地海洋科學係傅成義用一係列證據表明,太湖是由隕石撞擊而成的。他的證據是,在太湖內的島上和太湖四周發現有隕石撞擊地球後出現的擊變岩。更有力的證據是,太湖底部基岩麵上有大量的宇宙塵和熔融玻璃。太湖西南岸線呈圓弧形,也像隕石從東北方向撞擊地麵而留下的痕跡。其他一些專家也在太湖考察中發現了隕石撞擊太湖的證據。南京大學地球科學係王爾康在太湖澤山島發現了泥盆紀五通組石英岩受衝擊變質的證據,提出太湖是由彗星爆炸撞擊地麵而形成的。但也有人對此提出疑問。他們認為,若是隕石撞擊地麵,從太湖麵積看,這隕石應該相當大。但撞擊後的隕石坑卻這麼淺,這與質量巨大的隕石撞擊地麵理應形成較深隕石坑的情況不相符合。即使隕石進入大氣層後發生爆炸裂成一些碎片,那麼也應在太湖底找到一些較深的小坑,但實際上太湖水相當淺,不存在這種較深的小坑。

太湖究竟是怎麼形成的,至今人們還有不同的看法。今後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最終一定能夠解開太湖成因之謎。

蘇杭山水中還蘊藏著其他一些謎團,它們正等待著人們潛心研究,逐一解開。

為什麼“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以其綺麗多姿的山水吸引著無數中外遊客。這裏許多山峰拔地而起,姿態萬千,山間樹木青翠,碧水環繞。人們泛舟漫遊,穿梭於綠水青山之間,享受著這恬美秀麗的景色,感歎大自然造就了如此山清水秀的地方。桂林還有許多大小岩洞,洞內幽深曲折,奇幻迷離。自古以來,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說。

為什麼桂林景色如此秀美呢?

桂林一帶石灰岩分布很廣。這一帶氣候比較濕熱,溶於水中的碳酸對石灰岩有溶蝕作用。這些水有時沿地表溝穀平流,有時隨岩石中裂隙下滲,從而形成各種溶溝、石芽、峰叢、峰林、洞穴等地上和地下石灰岩地貌,在溶洞裏,含CO2較多的水從岩石裂隙處露到洞頂時,水滴失去一部分CO2而處於過飽和狀態,於是有碳酸鈣殘留下來,並隨水不斷下滴,碳酸鈣不斷往下延伸而形成細長的石鍾乳。當水滴從石鍾乳滴落至洞底時,同樣道理會在洞底產生碳酸鈣堆積,形成錐狀的堆積物,叫做石筍。若石鍾乳和石筍不斷增大,相互對接,便形成石柱。一些地方地下水量很大,形成地下河,所以在一些溶洞中,可以坐船遊覽。

廣西屬於南亞熱帶濕潤地區,多雨的環境一方麵促進植物生長,使生物成因的CO2增加,植物根係還分泌出有機酸滲入水中;另一方麵多雨的氣候使水循環加快,加上氣溫較高也使化學反應較快,所以廣西比處於暖溫帶的河北溶蝕量大6至10倍,氣候因素也促進桂林石灰岩地貌的發育。

我國西南地區石灰岩廣布,氣候又比較濕熱,因此,不少地方均有一些石灰岩地形的分布。例如,雲南路南的石林便是一種頗為奇特的石灰岩地形。這裏奇峰眾多,有的如玉筍叢生,有的如刀劍插地,更有一些石柱、石錐一一排成隊,宛如雕塑而成一隊軍士。奇峰怪石重重疊疊,人行其中猶如穿梭在石頭組成的“森林”中一般。這是千萬年來,富含二氧化碳的流水對裂隙眾多的石灰岩不斷溶蝕的結果。

在四川省南部邊緣的興文縣,廣泛分布大大小小的溶洞,麵積在一萬平方米以上的溶洞就有20多個。洞內彎曲幽深,洞中有洞。有些地方有幾個足球場大小,有的地方隻容一人側身而過。一排排的鍾乳石從洞頂垂掛下來,敲打它們幾下,則會發出清幽的聲響,給寂靜的山洞帶來幾分生機。這些地下洞穴,也是地下流水多少年來不斷溶蝕的“傑作”。

據報道,人們發現在雲貴高原東坡的廣西樂業有世界罕見的天坑群,這裏天坑有17座之多,且類型多樣。其中一座叫做“大石圍”的天坑深達613米,坑口南北長420米,東西長約600米,容積約有08億立方米。天坑四周峭壁陡立,科學考察隊員身係繩索,小心翼翼沿峭壁下探。現已初步探明,大石圍天坑底部有大麵積的原始森林,麵積達十幾萬平方米。這原始森林內植物種類繁多,而且大多與坑外植物不同,其中有一種植物叫做桫欏,屬我國一級保護植物,被稱為恐龍時代的活化石。坑內還發現了一種人們以前從未見過的蕨類植物,更是十分珍貴。大石圍底部連著地下暗河,河裏有魚。因坑底終年黑暗,這些魚的視覺器官已退化,成了盲魚。

這巨大的天坑是怎麼形成的呢?樂業位於石灰岩地區。這裏石灰岩分布廣,厚度也大。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不斷溶蝕,這些地區形成不少溶洞。隨著溶蝕的不斷進行,這些溶洞頂部越來越薄,最後,溶洞頂部坍塌,從而形成了這些天坑。專家推測,樂業天坑群大約形成於300萬至400萬年之前。

由此可見,大自然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雕塑師,早在人類曆史以前,大自然就一直不停地對地上和地下進行著雕塑。今天我們見到的千奇百怪的山峰、石林、溶洞等,正是大自然向我們展示的它的“傑作”。

為什麼會形成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的南津關,全長190多千米。長江三峽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三峽兩岸懸崖壁立,江中水流湍急,一路上奇峰眾多,兩岸名勝古跡不斷,是自然和人文景點集中之地,三峽有“天下奇景”之稱。

瞿塘峽從白帝城到大溪鎮,是三峽西段的第一峽,全長約8千米,以雄奇險峻著稱。瞿塘峽峽口兩岸是1300多米高的陡峻山體,江水在山間穿過,形勢險要。此峽門叫做夔門,以雄偉陡峭而著稱。此處江麵最窄處不足百米,急流奔騰而下,景色十分壯麗。瞿塘峽兩岸多名勝古跡。白帝城位於瞿塘峽口北岸,地勢十分險要,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白帝廟正殿叫做明良殿,氣勢雄偉,內有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像和劉備托孤的彩塑群像。明良殿右有武侯祠。武侯祠對麵為觀星亭,相傳諸葛亮曾在此觀星象。三峽水庫蓄水後,水位升高至半山腰,白帝城將四麵環水,更顯其湖光山色之美。“瞿塘古棧道”長約4千米,它上為懸崖峭壁,下為奔騰江水。三峽工程建成後,古棧道將會被淹沒。

巫峽從重慶巫山縣大寧河口至湖北巴東縣官渡口,全長約40千米。巫峽以幽深秀麗為特色。這裏兩岸群峰對峙,江水逶迤曲折,不時有雲霧飄來,更添幾分神秘氣氛。神女峰挺拔秀麗,宛如美麗少女亭亭玉立,令人遐想無限。岸上古樹被青藤纏繞,清泉飛瀑時現。船行其間,忽見前有大山擋道,似有斷江之勢;再向前駛船,則見兩山如門移開,給人以“山合江斷疑無路,峽開水來又一峰”之感。三峽水庫蓄水後,不會對巫峽秀美景色造成大的影響。巫山十二峰高聳挺拔,如神女峰從水麵至峰頂有860米左右,蓄水後水位上升80-100米,神女峰仍高出水麵700多米,神女仍將屹立江邊,遠望滾滾江水,迎送千百舟帆。

西陵峽西起秭歸的香溪口,東至宜昌的南津關,全長約70千米,以灘多水急為特色。建國以前,三峽船夫每經此,險象環生,一不小心就會船沉江底。建國後,此航道經多年治理,再加上葛洲壩水庫蓄水後水位上升,使險灘沉入江底,可安全航行。西陵峽自然、人文景觀甚多。秭歸是屈原的故鄉,相傳屈原投江後,其姐將弟弟遺體打撈起來後護送回家鄉,眾鄉親為之感動,改縣名“姊歸”,後又改變為“秭歸”。屈原是我國偉大詩人之一,一生寫了不少輝煌的辭賦,包括著名的《離騷》、《九歌》、《九章》等,久為世人傳頌。在秭歸縣城歸州鎮以東15千米處有屈原祠,祠內有4米高的屈原銅像,屈原峨冠博帶,腰佩長劍,甚為瀟灑。屈原祠周圍是一大片橘樹林,營造了屈原詩歌《橘頌》中的意境。黃牛峽是西陵峽中名峽之一。黃牛峽兩岸山勢高聳,為典型的震旦紀斷層。這種斷層岩石十分古老。在黃牛峽南岸有著名的黃陵廟。黃陵廟建於春秋時期,當初叫做“黃牛祠”,以紀念黃牛助禹王開山之功。後至三國時期,諸葛亮率軍入蜀重修此廟。到了宋代,歐陽修至此改“黃牛祠”為“黃陵廟”。黃陵廟的主要建築為禹王殿,供奉禹王。幾千年以來,許多文人墨客到過黃陵廟,留下詩文眾多,如宋代蘇東坡曾在此賦詩《黃牛廟》。三峽水庫建成後,西陵峽西段因水位升高而使峽感有所減弱,其東段則位於大壩下遊,不受工程影響。

長江三峽為什麼會形成兩岸峭壁危崖林立,中間江水急流奔騰之景象呢?據科學家考察研究,這一地區的山體長期處於上升階段,而長江在此河段卻控製了三峽以上的大約100萬平方千米流域麵積的來水,水量十分豐富。源源不斷的長江水長年累月衝激、深切其下堅硬的岩石,從而形成這險峻的峽穀。

三峽工程建成蓄水後,對三峽景區會產生什麼影響呢?據專門研究,三峽水庫蓄水後,在重慶與三鬥坪之間,長江幹流水位最大抬升為110米,要淹沒一部分景點。這些景點約占三峽庫區景點總數的13%,淹沒損失不能算很大。一些重要景點,如建於1700年前的張飛廟將遷址重建。瞿塘峽峽高600米—1300米,巫峽12峰峽高800多米,蓄水後水位升高,但隻減少峽高一小部分,這些峽穀雄姿美態將不會有大的改變。

三峽是著名的峽穀。有人可能會問,有沒有比三峽更雄偉的峽穀?世界上最大的峽穀在什麼地方?

說到世界知名的大峽穀,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美國西部的科羅拉多大峽穀。科羅拉多大峽穀由科羅拉多河切割高原而成,峽穀長370千米,最深處達2133米,曾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峽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