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各國地理故事5

揭開冰川神秘的麵紗

據說有一牧羊人在一條冰川邊小憩,他隨手把已戴破的帽子扔在冰川上,就離開了。幾個月以後,這位牧羊人又回到了老地方,這時候,他驚奇地發現被他扔掉的那頂破帽子已不在原處,而是在下遊方向,離原處有一段距離。此時,這位牧羊人才意識到眼前這巨大的白色冰體不是停滯不動的,而是以很緩慢的速度向下移動。也就是說,冰川移動得很慢,以至於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為它是不動的。

不同地理環境下發育的冰川,其移動速度往往有很大的差異。在美國西部、挪威中部、冰島南部、新西蘭西部等地,降雪量比較大,氣溫也不是很低,使得冰川底部與岩石基底之間有水膜存在,利於冰川下滑,這一類冰川移動較快,大約每天下移1米。新西蘭西部有一條叫做弗蘭茨·約瑟夫的冰川(FranzJosefglacier),其下移速度達到每天5米。但是,即使是這種移動較快的冰川,人們也很難用肉眼覺察它的移動。因為每天移動5米大約相當於每分鍾移動035厘米,這種移動速度是難以憑肉眼看出來的。

在加拿大的北部地區和格陵蘭島,降雪量少,冰川的補給不足;加上這裏氣溫低,冰川因而也大多成為冷性基底冰川,即冰川底部與岩石基底之間無水膜存在。這一類冰川移動十分緩慢。例如,在巴芬島上有一條冰川,它每年隻移動35米。這種移動速度更是難以用肉眼覺察到的。

有一些冰川偶然會有一種特殊的快速運動,叫做冰川躍動(surge)。冰川躍動速度可達一般冰川移速的10-100倍。有人還記錄下冰川一天移動350米的速度。對冰川的這種急衝運動的成因,科學家至今還不是十分清楚。人們發現,發生躍動的冰川,其上遊往往有一個堆積大量冰的存冰庫。在一定的情況下,存冰庫內的冰體變得不穩定,於是就快速向下運動而形成冰川躍動。也有人認為,某些冰川在冰川底部與岩石基底之間原先是沒有水膜的,後來由於溫度上升,它們之間形成水膜,突然之間使冰川底部變得比較潤滑,使冰川快速下移。這種快速下移又產生較多熱量,結果造成水膜更強的潤滑作用,最後便產生了冰川躍動。還有人認為,地震是冰川躍動的觸發因素。因為地震引起了雪崩,大量的冰雪降落在山穀冰川內,引發了冰體快速下移。冰川躍動十分壯觀。冰體會發生強烈的斷裂,形成許多雜亂地堆在一起的碎冰體,它們轟鳴咆哮地向下運動。不過這種情況並不多見。

在極地地區,人們有時還會有幸見到巨大的冰川體崩落到海中的壯觀景象。一開始,冰川內部會發出一種奇怪的低沉的聲響,就像冰川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裏為自己寂寞孤單的一生發出深沉的歎息。後來,巨大的冰川體與原冰川斷開,隨著一聲巨響,冰川體崩落到海中,而那轟鳴聲還會在山穀間回蕩不息。

冰川是自然界的大力士,它能夠搬動非常大的岩塊。在喜馬拉雅山中,有直徑達到28米、重量超過萬噸的巨大岩塊曾被冰川搬動。

冰川對地表的侵蝕作用也是十分驚人的。當冰川在山穀裏向下運動時,它強烈侵蝕山穀的兩側,使它們變得十分陡峭,最終使山穀的橫剖麵呈U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U形穀或冰川槽穀。冰川在移動過程中,冰川底部攜帶著岩石碎塊對地表進行強烈的刨蝕作用。一些岩性較軟弱的低窪地,受此刨蝕,形成較大的湖盆。冰川後退時,冰水在湖盆中聚積,便形成湖泊。

芬蘭是北歐的一個國家,有“千湖之國”的美譽。這裏湖泊星羅棋布,湖泊四周多有綠樹環抱。樹環綠水,水映綠樹,一派寧靜秀美的景色。其實,芬蘭的湖泊遠不止1000個,它共有大大小小的湖泊6萬多個!為什麼芬蘭有這麼多的湖泊呢?

在第四紀冰期,全球氣候寒冷,冰川覆蓋範圍相當大。芬蘭地區受到冰川作用的強烈影響,其眾多的湖泊主要便是由冰川作用造成的。北美洲的五大湖麵積很大,總麵積達到245萬平方千米,與英國國土的麵積差不多。五大湖總蓄水量有221萬立方千米,相當於密西西比河徑流量的40倍。這五大湖的湖盆,也主要是由冰川刨蝕而成的。

當冰川消融時,被冰川所搬運的大量碎屑物質就在原地堆積下來,形成冰磧地貌。冰磧丘陵是冰磧地貌之一,它高幾十米至百餘米。當冰磧物質在山穀內堆積時,它會使山穀底部變得高低不平,低凹處會積水成湖。

冰川就像大自然的雕刻師,對不少地方的地表進行著雕刻。種種冰川地貌,也似乎向人們敘述著當初冰川對地表的各種不同作用。

海陸是如何變遷的?

地球表麵約有29%為陸地,71%為海洋。多少年來,人們望著寬闊的平原和巍峨的高山,望著浩瀚無際的大海,一直在想,這陸地和海洋是怎麼形成的?它們原來就是如此的嗎?後來,人們發現,陸地的地層中有許多海洋動物的化石。例如,在喜馬拉雅山高峰之一希夏邦馬峰山麓地帶,人們發現了曾經生活在海水中的魚龍化石。在撒哈拉沙漠的某地,發現了生活在海水中的珊瑚化石。這一切表明,現在的一些陸地地區,在過去曾經是海洋。中國成語有“滄海桑田”一詞,這是指大海變成了農田,農田也會變成大海。那麼,這海、陸是如何變遷的?這種變遷有沒有規律呢?為此,人們進行了不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