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存詞629首,數量為宋人詞之冠。詞作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而以慷慨悲壯的愛國詞為其主調。這類詞中曆來為人傳誦之作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寫閑適生活的詞數量最大,這類詞往往於閑適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緒,其精神仍與其愛國詞一脈相通,如《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水調歌頭·盟鷗》等。一部分寫農村生活的詞清新淳樸,語言淺近,如《清平樂·村居》、《鷓鴣天·戲題村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動的農村風情畫。辛詞中也有寫愛情的詞,如《清平樂·春宵睡重》就寫得纏綿婉轉,頗能動人。辛棄疾詩今存133首,內容和風格大體上亦如其詞。辛棄疾文今存17篇,多為奏議啟劄等應用文字,頗能見出辛棄疾的見解和謀略。
【故事】
有一年夏天的一個晚上,辛棄疾因事奔走在上饒一處叫黃沙嶺的途中。山中白天的景色宜人,夜間的景色則更加優美。隻見玉盤般的月亮離開樹枝掛在中天,清輝般的月光驚動了棲息在巢裏的鳥鵲,它們喳兒喳兒地啼叫起來。清風徐徐吹來,樹梢發出“沙沙”的響聲,吵醒了蟬兒,它們便也應和著鳥鵲的啼聲鳴叫了起來。這山間的夜是如此充滿著鬧意,全然沒有了那種靜謐感。這時候,隨風飄來了濃濃的稻花香味,令人陶醉。山鄉野居的農人在乘涼,尚未入睡。他們在興致勃勃地談論著今年的收成,聲調歡快、熱烈。
走著走著,辛棄疾抬頭望,天上已經起了變化!月亮和夜空被團團的烏雲遮住,遠遠的,隻有很少幾顆星在眨著眼。這是要下雨的兆頭。辛棄疾腳下不由加快了步子。不一會兒,山前灑下了幾滴雨星,過雲雨來了。人在山中行,又沒有帶雨具,再下大了往哪兒去躲雨呢?這時候,辛棄疾又急又愁,他緊走了幾步,過了小溪上的橋,猛然間,峰回路轉,他不由大喜過望。前邊不遠的社林邊,不就是他從前曾經住過的小店嗎?太好了,暫且進去躲躲雨吧!
那天晚上睡覺前,辛棄疾把當天在黃沙嶺途中體會到的大自然和田園風光的深切感受,欣喜地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詞,“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就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
【出典】
陸遊《秋波媚》。
【原作】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台。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作者簡介】
陸遊(1125~1210),南宋文學家。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2歲遭靖康之難,隨父南遷。18歲師事曾幾。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進士第一,然殿試時為秦檜除名。二十八年為福州寧德縣主簿。孝宗隆興元年(1163)任聖政所檢討官,賜進士出身。二年調鎮江府通判。乾道二年(1166)罷官。淳熙二年(1175)範成大薦為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兼四川製置司參議官。三年免官,五年知敘州,七年複罷官;十三年起知嚴州;十五年任禮部郎中兼實錄檢討官。寧宗嘉泰二年(1202)為中大夫,兼同修國史。其詩文生前即為世人推崇。朱熹謂“放翁老筆尤健,在當今推為第一流”;楊萬裏則譽之為“重尋子美行程舊,盡拾靈均怨句新”。其經曆豐富,視野闊大,師法廣泛,故能突破江西詩派藩籬自成一家。形成豪宕豐腴之特色。其詩“多豪麗語,言征伐恢複事”,讀之令人蕩氣回腸。代表作有《關山月》、《書憤》等。寫景記遊詩如《遊山西村》、《怡齋》等情景融洽。其詩風格多樣富於變化,汪琬以為南宋詩壇可稱大家者僅陸遊一人。亦擅詞,楊慎言“放翁詞纖麗處似淮海,雄慨處似東坡”。文亦堪稱大師,《入蜀記》寫景傳神,引人入勝。其四六文以單行之神入排偶之中,富於創新。著有《老學庵筆記》、《劍南詩稿》、《渭南文集》、《放翁逸稿》、《南唐書》等。
【故事】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陸遊來到了南鄭。
他從20歲懷著“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壯誌投軍報國,到如今當自己48歲時,才如願以償,終於親臨抗金前線。歡快的心情難以用語言表達。以前的一切不快,一切頹唐,一下子都為興奮取代了。
轉眼之間,春去、夏逝,秋又來了。七月十六日的夜晚,在異常皎潔的月色裏,陸遊與同僚們登上南鄭城內西北角的高興亭。
此亭遙對長安城南的南山。長安,這座中原名城,此時已是敵人的西北軍事重鎮。長安城裏的愛國人民,經常冒著生命危險,為宋軍送來軍事情報。有時還將洛陽的春筍和黃河的鯉魚帶過來,以表達他們不忘故國之恩。
在這與敵人近在咫尺的地方,麵對著喝得酒酣耳熱的幕府同僚們,和彈著琵琶,奏著羯鼓的紅袖青衫的歌女們,陸遊禁不住豪情萬丈,即席揮毫,寫下了這首《秋波媚》詞,“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便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出典】
薑夔《揚州慢》。
【原作】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裏,盡蕎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作者簡介】
薑夔(約1155~1209),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字堯章,人稱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終身布衣。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裏、範成大、辛棄疾等交遊。薑夔多才多藝,擅長書法,精通音律。工詩,詞尤有名。有詞中之聖之稱,與辛棄疾、吳文英分鼎南宋詞壇。其詞現存80餘首,內容豐富,有詠歎時事,感念舊遊,描寫旅況,眷懷戀人,詠物寄情等,如《揚州慢·淮左名都》、《探春慢·衰草愁煙》、《長亭怨慢·漸吹盡》,以及傳世名作《暗香》、《疏影》兩首詠梅詞。薑詞風神瀟灑,格調高曠,素淡幽遠,簡潔淳雅,以清冷剛健的筆力開創了風雅詞派,即格律派,對史達祖、吳文英亦有影響。他有17首詞自注工尺旁譜,是研究宋代詞樂的珍貴資料。琴曲《古怨》注明指法,可彈奏,是詞和樂的合集。其詩現存180餘首,初學黃庭堅,中年擺脫江西詩派束縛,轉而追隨晚唐的陸龜蒙,琢句精妙,意境幽雋。所著《白石道人詩說》,主張詩“貴含蓄”,要有“氣象”、“韻度”,要“深遠清苦”等。今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詩說》、《絳帖平》、《續書譜》等著作傳世。
【故事】
“隆興和議”以後,宋、金雙方維持幾十年和平時期。南宋君臣又漸漸地忘卻了靖康國恥,陶醉在歌舞升平的生活之中。一些愛國誌士反對偏安,主張再次北伐,為此奔走呼號,但終究沒有能夠實現。
這時,在文學上出現了一些講求聲律、雕琢辭藻的詞人,像薑夔、吳文英、史達祖等,他們在政治上無所作為,但在詩詞方麵都有獨到的成就。
薑夔曾隱居吳興白石洞,世稱為白石道人。這“道人”並不是指他當過道士,而是表示他有一種飄逸高潔的氣質。
薑夔的父親曾在漢陽當過縣官。父親死後,他依靠姐姐生活。父親留給他許多藏書,從小就鑽研學問,尤其愛詩詞。到青年時期,就已經是嶄露頭角的詞人。
22歲那年,他路過江蘇揚州。揚州自古是繁華的都市,是商賈雲集、歌舞遊曆的勝地。晚唐詩人杜牧曾有不少名詩讚賞揚州的風月繁華。如“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等。自從金主完顏亮侵掠揚州以後,揚州城被洗劫一空。
薑夔到揚州時,正是冬至日傍晚,大雪初晴。在當年被杜牧譽為“春風十裏”的揚州路上,隻見遍野一片野麥。進了城,更是荒涼,留下的荒廢池塘、兀立的喬木,似乎在訴說這場殘酷的戰爭。一到晚上,四周響起號角聲,給空城增添了無限的悲涼。
薑夔麵對揚州不勝感慨,情不自禁地揮筆寫了《揚州慢》詞,“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就是這首詞中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