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挖掘潛能的故事4
絕不甘心失敗
希拉斯·菲爾德先生退休的時候已經積攢了一大筆錢,然而他突發奇想,想在大西洋的海底鋪設一條連接歐洲和美國的電纜。隨後,他就開始全身心地投入這項事業。前期基礎性的工作包括建造1條1000英裏長、從紐約到紐芬蘭聖約翰的電報線路。紐芬蘭400英裏長的電報線路要從人跡罕至的森林中穿過,所以,要完成這項工作不僅包括建一條電報線路,還包括建同樣長的一條公路。此外,還包括穿越布雷頓角全島共440英裏長的線路,再加上鋪設跨越聖勞倫斯海峽的電纜,整個工程十分浩大。
菲爾德使盡渾身解數,總算從英國政府那裏得到了資助。然而,他的方案在議會上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在上院僅以一票的優勢獲得多數通過。隨後,菲爾德的鋪設工作就開始了。電纜一頭擱在停泊於塞巴斯托波爾港的英國旗艦“阿伽門農”號上,另一頭放在美國海軍新造的豪華護衛艦“尼亞加拉”號上。不過,就在電纜鋪設到5英裏的時候,它突然被卷到機器裏麵,被弄斷了。
菲爾德不甘心,進行了第二次試驗。在這次試驗中,鋪到200英裏長的時候,電流突然中斷了,船上的人們在甲板上焦急地踱來踱去。就在菲爾德先生即將命令割斷電纜,放棄這次試驗時,電流突然又神奇地出現,一如它神奇地消失一樣。夜間,船以每小時4英裏的速度緩緩航行,電纜的鋪設也以每小時4英裏的速度進行。這時,輪船突然發生了一次嚴重傾斜,製動器緊急製動,不巧又割斷了電纜。
但菲爾德並不是一個容易放棄的人。他又訂購了700英裏的電纜,而且還聘請了一個專家,請他設計一台更好的機器,以完成這麼長的鋪設任務。後來,英美兩國的科學家聯手把機器趕製出來。最終,兩艘軍艦在大西洋上會合了,電纜也接上了頭;隨後,兩艘船繼續航行,一艘駛向愛爾蘭,另一艘駛向紐芬蘭,結果它們都把電線用完了。兩船分開不到3英裏,電纜又斷開了;再次接上後,兩船繼續航行,到了相隔8英裏的時候,電流又沒有了。電纜第三次接上後,鋪了200英裏,在距離“阿伽門農”號20英尺處又斷開了,兩艘船最後不得不返回愛爾蘭海岸。
參與此事的很多人都泄了氣,公眾輿論也對此流露出懷疑的態度,投資者也對這一項目沒有了信心,不願再投資。這時候,如果不是菲爾德先生,如果不是他百折不撓的精神和不是他天才的說服力,這一項目很可能就此放棄了。菲爾德繼續為此日夜操勞,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絕不甘心失敗。
於是,第三次嚐試又開始了,這次總算一切順利,全部電纜鋪設完畢,且沒有任何中斷,幾條消息也通過這條漫長的海底電纜發送了出去,一切似乎就要大功告成了,但突然電流又中斷了。
這時候,除了菲爾德和他的一兩個朋友外,幾乎沒有人不感到絕望。但菲爾德仍然堅持不懈地努力,他最終又找到了投資人,開始了新的嚐試。他們買來了質量更好的電纜,這次執行鋪設任務的是“大東方”號,它緩緩駛向大洋,一路把電纜鋪設下去。一切都很順利,但最後在鋪設橫跨紐芬蘭600英裏電纜線路時,電纜突然又折斷了,掉入了海底。他們打撈了幾次,都沒有成功。於是,這項工作就耽擱了下來,而且一擱就是1年。
所有這一切困難都沒有嚇倒菲爾德。他又組建了一個新的公司,繼續從事這項工作,而且製造出了一種性能遠優於普通電纜的新型電纜。1866年7月13日,新的試驗又開始了,並順利接通、發出了第一份橫跨大西洋的電報!電報內容是:“7月27日。我們晚上九點到達目的地,一切順利。感謝上帝!電纜都鋪好了,運行完全正常。希拉斯·菲爾德。”不久以後,原先那條落入海底的電纜被打撈上來了,重新接上,一直連到紐芬蘭。現在,這兩條電纜線路仍然在使用,而且再用幾十年也不成問題。
天下事最難的不過十分之一,能做成的有十分之九。要想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人,尤其要有恒心來成就它,要以堅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撓的精神,排除紛繁複雜的耐性,堅貞不屈的品質,作為涵養恒心的要素。
一個人之所以成功,不是上天賜給的,而是日積月累自我塑造的,千萬不能存有僥幸心理。幸運、成功永遠隻會屬於辛勞的人、有恒心不輕言放棄的人、能堅持到底的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這個自然現象中就能體現出恒心來,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一日而作,十日所輟,成功的概率幾乎等於零。
俗話說得好:滾石不生苔,堅持不懈的烏龜能快過靈巧敏捷的野兔。如果能每天學習1小時,並堅持20年,所學到的東西,一定遠比坐在教室裏接受四年高等教育所學到的多。正如布爾沃所說的:“恒心與忍耐力是征服者的靈魂,它是人類反抗命運、個人反抗世界、靈魂反抗物質的最有力支持,它也是福音書的精髓。從社會的角度看,考慮到它對種族問題和社會製度的影響,其重要性無論怎樣強調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