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五天,扁鵲又來見國君,說:“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血脈裏了,如不治療,還會往深處發展。”

桓公又說:“我沒病。”臉上顯示出很不高興的樣子。

又過了五天,扁鵲又來了,說:“你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裏,如不趕快治療,還會更嚴重。”

國君連理也沒理他,扁鵲隻好又走了。

又過了五天,扁鵲又來了,他看了看桓公的臉色,扭頭就往回走。這一走,國君卻慌了神了,趕忙叫人問扁鵲是怎麼回事。扁鵲說:“國君的病已經發展到骨髓裏,我已經無能為力了。”

果然沒過幾天,蔡桓公便嗚呼哀哉了。

這樣的醫療故事還有很多,是一時說不完的。

扁鵲在祖國醫學上的巨大貢獻,首先是確立了“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望”,就是觀病人的氣色,看病人的舌苔;“聞”,就是聽病人的呼吸和說話聲音;“問”,就是問病人的發病經過,自我感覺;“切”,就是按脈搏,診斷心、肝、肺、胃、脾、腎等處有什麼毛病。他所總結的這些診斷技術,已成為中醫的傳統診斷方法,至今還被采用。此外,他還注意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和治療,會運用湯藥之外的針灸、石砭、熱敷、按摩等多種治療方法,並具有一定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提出了不給“信巫不信醫”,不給“驕恣不論於理”等人治病的“六不治”之說。這些都是非常可貴的。

說到這裏,人們自然要問:扁鵲的醫療技術水平為什麼會這樣高明呢?

這要從他的過去說起。

原來,扁鵲並不是這位名醫的本名。他本來叫秦越人,家住在鄚州。年輕的時候,他在老家開了一個小小客店。客店裏住著一位窮苦的民間醫生。這位民間醫生,複姓長桑,人們就尊稱他長桑君。他究竟叫什麼名字,現在已無法知道了。

長桑君為老百姓治病,非常耐心,每天早出晚歸,在這個小小客店裏一住就是十多年。

秦越人見長桑君那麼大的年紀,無兒無女,出門在外,辛辛苦苦,成天為百姓們消災治病,非常佩服他的高尚人格和醫療技術,在生活上也自然就對這位清貧的老醫生進行多方照顧,並表示要向他學醫。

這位老醫生呢,看到年輕的店主人為人正派,品質好,也就特別願意把自己的醫療技術傳授給他。教的願教,學的願學。老醫生一有空就教給秦越人看病技術,例如怎樣切脈診斷,怎樣開方配藥,怎樣針灸,怎樣按摩,怎樣熱敷,等等。最後,把多年積累起來的驗方、秘訣,也毫無保留地傳給了秦越人。

在長桑君的親自指導下,秦越人認真學習,刻苦鑽研,反複實踐,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成了一位非常出色的醫生。

秦越人為百姓治病,曾經到過的地方相當於現在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他和他的幾個徒弟,如子陽、子豹等,一方麵為人們治病,一方麵學習民間醫療技術。像前麵曾提到的針灸、石砭、熱敷、按摩等,有的是長桑君從民間學來後傳給他的,有的是他自己從民間學習到並加以充實提高的。

由於他的醫術高明,又熱心於給人們治病,所以博得了廣大群眾的崇敬和熱愛。人們把他比作黃帝時代的神醫扁鵲,於是“扁鵲先生”的稱呼便傳開了。他的本來姓名,人們反倒陌生了。

紅日燭光

春秋時候,有一天,晉國的國君晉平公差人去把師曠找了來。這師曠是一位盲樂師,雖然雙目失明,但仍酷愛學習,他的音樂造詣很深,在治學方麵也很有見地。

晉平公見麵就問:“我今年都七十歲了,要想再學習,恐怕時間已經太晚了吧?”師曠隨口答道:“既然時間晚了,那就快把蠟燭點起來如何?”

晉平公以為師曠在說笑話,便道:“大膽!我是在和你商討正經事情,你卻如此不嚴肅!臣子怎麼能和君主隨便開玩笑呢?”

師曠聽了忙說:“請您息怒!我一個瞎眼之臣怎麼敢和君主開玩笑呢?我曾聽人家說過這樣的話:少年時代勤奮好學,恰如朝日噴薄而出,前程無量;壯年時代開始學習,正好像紅日當空,同樣能有所作為;如果到了暮年,還能下決心學習,那就猶如傍晚點上蠟燭照明,蠟燭的光輝雖然微弱,比不上太陽那麼光華燦爛,但有這點小小的燭光,總比摸黑行走要好得多吧!”

晉平公聽了,不禁連聲稱道:“高見!高見!你說得太好了!”

蒲草編書

“蒲草書”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書?不僅今人沒有見過,就是在很早的古代也是沒有的,這是西漢時一位法學家的“發明創造”。

這位法學家名叫路溫舒。他年幼時是個放羊娃。有一天,他放羊回家,趕著羊群,還背了一大捆蒲草。鄰居們見了有些不解,便問:“割這許多蒲草幹啥?”

路溫舒答道:“編書。”

原來,路溫舒因家裏供不起他上學,隻好當了牧童,但是他對讀書識字很感興趣,白天放牧,晚上就想盡辦法求人教幾個字。漸漸地識字多了,讀書的勁頭也越來越大。他想:要是能有一冊書帶在身邊,一邊放羊一邊讀,那該多好啊!可是他自己沒有書,也沒錢買。

這一天,他在池塘邊放羊,忽然看見塘裏長著一叢蒲草,又寬又長,不禁眼前一亮:這蒲草多像從前抄書用的竹簡呀!哈,這下有門兒啦!他興高采烈地割了一大捆蒲草背回來。

回家後,他就開始“編”他的書了:先將蒲草切得整整齊齊的,然後用線繩聯結起來,再向別人借來了書,抄寫在上麵。從此他也有自己的書了,放羊時就可以隨身帶上閱讀。

他的“蒲草書”讀了一冊又一冊,學識長進很快。由於他讀的書裏不少是法律書,因此他在法學方麵有了一些造詣。後來,他又在監獄裏謀了個小差事,乘此機會,他潛心鑽研法學著作,對當時的律令理解得很透徹。

路溫舒精研法令,又目睹監獄裏的黑暗現實,所以對法學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曾經上書漢宣帝,要求改革法律製度,主張“崇仁義,省刑罰”,“開天下之口,廣箴諫之路”,提出一些正確的主張,做了不少對人民有益的事情,成為曆史上一位有名的法學家。

勤奮成聖

張仲景,名機,東漢醫學家,南陽涅陽(今河南省鎮平)人。相傳曾任長沙太守,後因瘟疫流行,他辭官從醫,一生為民醫病,深受老百姓愛戴。他死後,人們尊稱他為“醫聖”,在南陽城東關修起一座醫聖祠紀念他。在民間流傳著許多他的故事。

張仲景年輕的時候,就勤奮好學,立誌做一代名醫。一天,鄰村一位農民得了傷寒病,請張仲景前去醫治,經過兩天用藥治療,病情絲毫不見好轉。張仲景正束手無策,碰巧同鄉名醫張伯祖出外看病回來,張仲景便前去請教。他向張伯祖說了病人情況後,兩人一塊前去給病人診治,經過用藥,患者很快好了。張仲景看了,心裏讚歎不已,便問:“伯父的醫道真高,從哪裏學來的?”張伯祖聽了,笑笑說:“我行醫這麼多年,也沒什麼經驗可說,但是悟出一個道理,那就是,要想成為一個醫生,必須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張仲景恍然大悟。於是拜張伯祖為師,精心鑽研醫學。

從此以後,師徒兩人白天一起為群眾治病,夜晚張伯祖向張仲景傳授醫術。

寒暑往來,不知不覺三年過去了,張仲景在老師指導下,讀完了《內經》、《難經》、《胎廬藥錄》等書籍。平時,處處留心觀察,搜集了許多民間治病的驗方。張伯祖看張仲景這樣勤奮好學,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便把自己的所有本事都傳授給他。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張仲景的醫術終於出了名,找他治病的人越來越多,名聲傳遍了千裏百鄉。

有一年夏天,張仲景到桐柏山區采藥,路過山腳下一個村子時,聽到陣陣哭聲。一打聽,原來這個村子裏正鬧瘟疫,還死了不少人。有一戶人家,老兩口隻有一個兒子,得了瘟疫,百藥無效,奄奄一息,母親抱著兒子,哭成了淚人兒。隻聽有人說:“多好個後生,怕是沒指望了。”又一個人說:“要是南陽那個張仲景來咱這裏,孩子就有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