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張仲景聽了,便走進屋說:“老媽媽,不要哭了,讓我給弟弟治治病,行麼?”老兩口見走進一個眉目清秀、堂堂正正的青年人,便馬上起身讓座。張仲景給病人診了脈,又摸摸肚子,沉思了片刻,對病人的母親說:“老媽媽,你兒子得的是傷寒症。因耽誤了,病已入內,我給開點藥吃吃還會好的。”老兩口聽了,連聲說好。張仲景給病人開了藥方,經過兩天精心治療,病人很快就好了。
村裏人聽說來了名醫,紛紛前來找他給病人治病,張仲景便在村子裏住下來,很快把全村子裏的病人都治好了。當人們知道他就是張仲景時,個個讚不絕口。
張仲景在年輕的時候,醫學上就有了名望,但他仍然勤奮好學,從不滿足,隻要聽說哪個郎中醫術高明,不管距離多遠,定要登門求救。
這一年,張仲景的弟弟要出門做生意,臨行前他對哥哥說:“我這次要出遠門,你給我看看,日後有沒有大症候。”
哥哥給弟弟撫了撫脈,說:“喲,明年隻怕你要長個瘩背瘡!”
弟弟驚訝道:“哎呀!常聽你說,瘡怕有名,病怕無名。長個瘩背瘡,我眼看不見,手摸不著,怎麼治呀?”
張仲景說:“不要怕,我給你開個藥方,到時候,服了這一副藥,把瘡挪到屁股的軟肉上好了。那時,誰識得是瘩背瘡,就叫誰醫治,定是名醫,瘡治好後,要記著給我來個信兒,以便我登門拜訪。”
張仲景的弟弟做生意來到湖北襄陽。第二年的一天突然覺得脊背疼痛,他知道瘡要發了,忙照哥哥開的處方,抓副藥吃了。不幾日,果然從屁股上生了瘡。他求遍襄陽郎中,這個說是癤子,那個說是毒瘡,都不識得。後來,同濟藥堂有個名醫“王神仙”,看後笑了笑說:“這原是瘩背瘡!”當下就開了草藥,貼了膏藥,不多久,瘡就好了。他忙給哥哥寫了封信。
張仲景接到書信,知道弟弟在襄陽遇上了名醫,一定有高明的醫術值得學習。張仲景求教心切,哪還顧得長途跋涉之苦,當天就準備盤費,打點行裝,奔襄陽而來。
一天清早,襄陽同濟藥堂的大門前,站著一位身背行李、手拿雨傘的青年後生。他向藥店掌櫃央求說:“我從外地來,生活沒有著落,請收下我當個夥計吧!”王神仙見這小夥子年輕利落,詢問一番之後,高興地說:“好!就收下你,你幫我製藥吧。”這個後生就是張仲景。他一心一意學習醫術,生怕別人知道他的大名,把他當客待,故意不講自己的真姓名。
張仲景就在同濟藥堂住下來,當了夥計。王神仙見他炮製藥材熟練內行,幹得又快又好,十分看重,不久,就提拔他當了司藥。張仲景抓藥空閑時,便說“我也學學”,也去給病人撫脈看病。凡吃過他的藥的人,都說他的方子靈驗,藥到病除,大夥稱他是二先生。王神仙看這後生有兩下子,更加器重,就讓他當了自己的幫手。從此,張仲景處處留心,王神仙在藥性、醫理以及撫脈、開方等方麵的獨到之處,他都一一記在心中,寫在本上,並結合自己的認識和經驗仔細琢磨研究,豐富和提高自己的醫術。
有一天,一個老漢匆匆來到藥店,說他兒子病得厲害,把王神仙請去了。
約摸半個時辰,老人來藥店取藥。張仲景見藥單上有藤黃五錢,知道病人肚裏有蟲。停了一會兒,王神仙回來了。他剛要到後院歇息,張仲景卻攔著說:“先生稍等一等,看那老人還來不來請。”
王神仙問道:“藥一吃病就好了,怎麼還要來請?”
張仲景說:“恕學生直言。用藤黃殺蟲,一般需一兩的劑量。先生隻開五錢,但願能把蟲殺死。萬一殺不死,返醒過來會更凶,再用藥也不靈了,隻怕還有性命危險哩!”
話音剛落地,那老漢急急忙忙地跑來了:“王先生,你快去看看吧,這一會兒孩子疼得更厲害了!”
王神仙一聽,頭上直冒冷汗,張仲景說:“不管是吉是凶,學生情願替先生走一趟。”
這時候,病人正疼得在地上打滾。張仲景問問病情,又進行診斷,確認是沒被毒死的一條大蟲在作怪。隻見他不慌不忙,掏出銀針,把病人衣服扒開,摸準位置,刺了進去。
這一刺可把人嚇壞了,隻聽病人慘叫一聲,昏了過去。張仲景望望老漢驚慌的神色,笑嗬嗬地說:“別怕,別怕,刺中了蟲頭,它還要掙紮幾下。過一會兒就好了!”說話之間,病人呻吟兩聲,醒了過來。
張仲景又開付泄藥,讓病人吃下。頃刻,一條尺把長的大蟲被排泄出來,病人完全好了。
王神仙知道後,又驚又喜,問道:“二先生,你到底是什麼人?”張仲景說:“我姓張名機,字仲景,到這裏拜師學藝來啦。”
王神仙說:“哎喲喲,原來是南陽張仲景啊!什麼拜師學藝,可不敢當!”立刻設宴款待。
後來,張仲景回到南陽,兩人還不斷來往,成了很好的朋友。
張仲景中年時候,醫道更加高明,治好了無數疑難之症,於是名聲大振,人稱“醫聖”。
張仲景有一位好友叫寧遠,在郡府裏當書辦。一天閑暇無事,到仲景家中下棋閑聊。談話間,張仲景忽然望著寧遠臉上的氣色,半晌不說話。寧遠驚問其故,張仲景為他仔細診了脈息,然後說:“你患了消渴之症,現在初發,不易覺察;三月之後,頭痛不眠,尿量增頻,謂之上消;六月之後,饑渴難忍,小便濃稠,謂之中消;一年之後,背發疽瘡而死,謂之下消。現在幸虧發現得早,還可以醫治。”於是就為他開了一個藥方。
寧遠從張仲景家中告辭出來,大笑不止,心中想道:“人人都說醫生善於大驚小怪,故弄玄虛,想不到仲景也學會了這一套。我哪裏有什麼消渴之症!我且不吃他的藥,等將來無病時,來給他開個大玩笑。”於是便將藥單扯碎,順風撒掉了。
三個月之後,寧遠雖然感到有些頭痛失眠,尿量增多,但他仍不在意。六個月後,病勢就來得厲害了,每日饑渴難當,並且小便濃稠。寧遠這才慌了手腳,急忙去拜望張仲景。仲景見狀,長歎一聲說:“病已進入中消,毒已入內,氣血全消,非人力所能挽回了,還是早日準備後事吧!”
寧遠淒淒惶惶回到家中,心中好不愁悶,心想:“反正六個月後難免一死,不如出門去遊名山大川,倒也優哉遊哉,賺得半年快活。況且聽說茅山有一道士,醫術神通,隻是不肯輕易給人看病,我順便去尋訪他,或者可以得救。”於是他就到郡府辭去了職務,回家變賣了田產,獨自往深山之中去了。
非止一日,來到茅山清玄觀,寧遠換上了童仆的衣服,進觀拜謁老道士,說他情願出家,侍奉道長。道士見他一片誠意,便留在身邊侍奉香火。兩個月後,道士見寧遠舉止穩重,言語不俗,便追問他從何而來,寧遠才把實話告訴了道士。道士點著頭說:“世間哪有醫不得的病!”診脈之後,微微笑道:“你所患的乃是消渴之症,現在已經將要進入下消,我也無藥給你治病了,你可以下山買好梨數擔,每天吃一顆,產梨的季節過去了,還可以取幹梨泡湯喝,連梨渣一起吃掉,或許還有救。”
一年之後,寧遠回到郡府,前去拜見張仲景。仲景一見寧遠不僅照樣活著,而且氣色極好,脈息和平,甚至還年輕了許多,不由大吃一驚,說:“寧遠,你一定是遇到了神人了!”寧遠把這一年的經過告訴了仲景,仲景感歎不已,說:“真是山外青山樓外樓啊,我自以為我的醫道已經達到了頂峰,現在看來差得太遠了!”說罷便焚香朝茅山拜了三拜,然後對家人說:“我要前往茅山,然後遍遊天下,尋師求學,三年後回來。”
後來,張仲景果然醫術更加高深,成為東漢著名的醫學家,著了《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給祖國醫學寶庫增添了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