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曆史與掌故1
當局者迷
唐朝的大臣魏光上書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訂過的《類禮》(即《禮記》)列為經書,也就是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玄宗當即表示同意,並命元澹等人仔細校閱一下,再加上注解。
不料,右丞相張說對此提出不同意見。他說,現在的《禮記》是西漢戴聖編纂的本子,使用到現在近千年。再說,東漢的鄭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經成為經書,有什麼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訂的本子呢?玄宗覺得他說得也有道理,便改變主意。但是元澹認為,本子應該改換一下。為此,他寫了一篇題為《釋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觀點。
《釋疑》是采用主客對話的形式寫成的。先是客人問:“《禮記》這部經典著作,戴聖編纂、鄭玄加注的本子與魏征修訂的本子相比,究竟哪個更好?”
主人回答說:“戴聖編纂的本子從西漢起到現在經過了許多人的修訂、注解,相互矛盾的地方很多,魏征正是考慮到這些因素而重新整理的,誰會想到那些墨守成規的人會反對呢?”
客人聽後點點頭,說:“是啊,就像下棋一樣,下的人反倒糊塗,旁觀者卻看得很清楚。”
二桃殺三士
《宴子春秋·諫下二》: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博虎聞……晏子見公曰:“此危國之器也,不若去之。”……因請公使人少饋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記公而食桃?”……皆反其桃挈而死。
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景公有三個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以力大勇猛而聞名齊國。然而,他們個個都居功自傲,越來越蠻橫不講理。相國晏嬰很擔心,害怕他們三人鬧事。有一次,晏嬰對齊景公說道:
“我認為賢明的君主手下的將官,都應該明白君臣之禮節,還要懂得上下的規矩。隻有這樣,在國內才能禁住暴亂,在國外才可以阻擋敵人;上麵國君發給他獎賞,下邊百姓也佩服。所以,他們有很高的地位,很優厚的俸祿。可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三個人,既沒有君臣之儀,又不懂得上下之禮,在國內不能用來維持治安,在國外不可以用來拒敵,所以他們是會危害國家的人,我們不如趁早除掉他們!”
齊景公為難地說道:“他們三人都武藝高強,也都為我立了不少功勞,而且我們就算要除掉他們也很難,怎麼辦好呢?”
晏嬰說他自有辦法。一天,趁三人都在朝堂上,晏嬰叫人端上兩個鮮桃,說道:“這是國君剛得的鮮桃,說要賞給你們,可惜隻有兩個,隻好看看各位誰的功勞最大,就吃一個吧!”
公孫接說道:“我的力量既能製伏野豬,又能逮住猛虎,在戰場上也不知殺過多少敵人,按功勞我當然該吃桃子。”
田開疆說道:“我帶兵打仗能打退敵人三軍,其他任何人都比不上我,我自然應該分到桃子。”
古冶子見兩隻桃子已經被他們二人自己分了,十分氣惱,憤憤不平地說道:“我曾經跟隨我們的君主過河,可是馬讓河中的大龜銜走了,被卷進激流裏,結果我潛水逆流而上一百步,又順流而下九裏路,才最終把大龜殺死,救活了馬。河邊上的老百姓看見我的本領這麼大,他們都十分驚奇,都說我是活神仙。可是如今卻連桃子也吃不上,我古冶子怎能忍受這種羞辱?”說完,就拔出劍來自殺了。
公孫接、田開疆兩人大吃一驚,都羞愧萬分,說道:“我們的勇猛並不如你,實際上我們的功勞也不如你。我們先自己給自己分了桃子,實在是太貪婪了,今天我們不死,是沒勇氣的表現。”說完,二人也都拔劍自刎了。
風吹草動
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平王十分昏庸荒淫,竟把自己的兒媳婦據為己有,並且受奸人挑唆,竟然怨恨起太子的老師伍奢,派士兵把他抓了起來,並命令他寫信叫回外地的兩個兒子,準備到時將他們一起殺掉。
伍奢的長子是伍尚,叫弟弟伍員一定要聽從父親的話,一同回到都城郢都。伍員就是後來在民間眾口流傳的伍子胥。他估計這次回去凶多吉少,竭力勸哥哥不要上當。伍尚卻不聽弟弟的勸阻,回到郢都,立即被楚平王抓起來,和他父親伍奢一起被殺害了。
楚平王為了斬草除根,怕伍員將來報仇,派兵到處追捕伍員,在各個關口、要道都畫了他的圖像,懸賞捉拿。伍員卻喬裝打扮,悄悄投奔到吳國。
一路上,伍員曆盡千辛萬苦,大約走了十多天,終於到了昭關。官兵把守很嚴,使得伍員無法通過。東皋公是伍奢的朋友,所以很同情伍員,就派人把他請到家裏,準備想辦法幫他出關。結果一連住了七天,也沒有找到出關的機會。伍員心中非常焦急,一夜之間頭發、胡子就全都變白了。後來,他才終於混出關去。
伍員一路上擔驚受怕,稍微有些個風吹草動,就趕快隱藏。有一天,他來到江邊,躲藏在蘆葦裏,想等候過江機會。後來得到一位漁翁相救,漁翁給他取來飯菜,伍員飽餐一頓後,百般囑咐漁翁,說如有追兵到來,請他千萬別泄露。漁翁見伍員有疑心,便投江而死,證明自己不會變心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