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神祇家族的譜係卻並不固定,如塞特有時是荷魯斯的叔叔,有時又成了他的兄長;在底比斯,阿蒙的妻子是穆特;在赫摩波裏斯則是阿蒙特。

神人關係的相對和諧是古埃及宗教的一大特色。古埃及人認為宇宙和社會秩序是神創造的,是一種完美的狀態,人為維持這個秩序所做的努力即是對神的最好報答。

古埃及人對神的理解可以概括為:神是完美的,主宰著人類的命運,人逃脫不了神的安排,也永遠無法企及神的完美境界。正如新王國時期的《阿蒙涅歐普教諭》中所說:

“不要躺在那裏擔憂明天會怎樣,人類無法了解明天的事;神永遠是完美的,人永遠是失敗的。人說的話是一回事,神做的又是另一回事。神的麵前沒有完美,隻有失敗。如果人執意追求完美,那麼就在那執著的一瞬間,他就已經破壞了完美。”

阿曼造船不讓女人靠近

阿曼傳統的造船人越來越少

阿曼古時稱“馬幹”。在蘇美爾語中,“馬幹”意為“船的骨架”。馬幹的船很受歡迎。

公元8至15世紀是阿曼航海業的黃金時代。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中辛巴達航海的故事,其原型就取材於阿曼著名的航海家艾布·歐貝德·卡賽姆。過去,阿曼有不少造船中心,十分興盛。而今天,隻有在海濱城市蘇爾,人們還使用當地的木材和從印度進口的柚木造船,傳統的造船工藝在此得以延續。

阿曼船隻的傳統製作方法是:先從印度和非洲進口上好的柚木等製作船身,再用棕櫚樹幹做桅杆,然後用椰子纖維將船的各個部分縫合起來,最後用動物脂肪填塞船板的縫隙。最絕的是,阿曼人造船從來不用圖紙,隻憑眼睛和記憶。

後來,其他國家造船者開始使用鐵,為什麼阿曼人不用?有人解釋說:“《一千零一夜》中就有一則故事,說的是一艘用鐵釘組裝並加固的船,駛過一座巨大的海下磁山時,鐵釘被磁力吸了出來,導致船體四分五裂,成了一堆飄浮的殘骸。這是人們不用鐵做船的一個重要原因。”

關於造船的講究:古時阿曼人相信,如果不生育的婦女能跳過一個放倒在地的船的龍骨,就能受孕。但為了安慰水精靈,必須獻上一個人的生命作為代價,這個人可能是造船木匠也可能是未來的船長。因此,造船的木工把船的龍骨放倒後,總是迅速地將船裝配起來,以防附近有不生育的女人跑來跳龍骨——直到現在,這一說法仍影響著阿曼的造船人。

阿曼的船被西方人稱為獨桅三角帆船,有多種樣式和用途,但如今能造的隻剩幾種:巴格拉,大型遠洋船,載貨量達400噸,有3個桅杆,船頭呈方形;桑姆布克,是最古老的一種船,用於捕魚,船頭低、船尾高而平;巴丹,輕便小船,無甲板,是普遍使用的漁船和客船,底部平,吃水淺,可在近海使用,隻需7名船員;巴提爾,高船尾,速度快,靈活,可作戰艦,現在多用來運貨。

小島奇俗:崇拜鯊魚的部落

位於巴布亞新幾內亞以東浩渺的太平洋上,有一連串的島嶼稱為所羅門群島。其中一個叫勒拉奇的小島上,居住著一個以捕魚和狩獵海鳥為生的部落,共有500多居民。他們把鯊魚當作神來崇拜,從不捕殺鯊魚。遇有重大事件,還舉行全島的盛大祭鯊典禮。

舉行祭鯊典禮那天,全島像過節一樣,婦女戴上用貝殼製作的各種裝飾,男人插著各種羽毛,袒露著有花紋的身子,日出前便來到海邊。鯊魚也好像預先知道似的,由各處彙集到該島附近的淺海,等待著飽餐一頓。太陽冉冉升起,祭祀典禮開始,部族頭領手持尖刀,把預先捆著的活豬剖開,先把內髒取出,扔向海麵,然後把切割成塊的豬肉逐一扔到海裏。這裏整個海灣的水頓時染成血紅色,鯊魚在互相爭著搶肉食。活像鍋裏煮沸的水那樣翻滾。

待到把剖殺的幾十頭豬全部拋到海去以後,祭奠的氣氛達到了高潮。這時七名小孩光著身子跳入鯊魚群中嬉戲;鯊魚正忙著吃豬肉,對小孩的嬉戲全不理會。岸上的婦女和男人在海灘上唱歌跳舞,盡情玩樂,一直到鯊魚把肉吃完,海灣逐漸平靜下來為止。

盡管這相部落的居民對鯊魚這樣虔誠,有時還是受到鯊魚的襲擊。但是,每當有人遭到鯊魚襲擊後,部落的人們都說:“這人汙辱了鯊魚神靈,被鯊魚撕碎是應該的。”如果一次遭到襲擊的人太多,還要舉行一次盛大的祭奠。因此,養的豬多是用來祭祀鯊魚的。由於這個部落對鯊魚的崇拜保護,使得凡是經過該島附近海域的外地船舶,都要倍加小心。一是要警惕鯊魚的襲擊;二是不要被誤認為是捕鯊船隻而受到人為的進攻。

忌諱多多的德國

在德國,忌諱“13”。要是13日碰巧又是個星期五,人們會特別小心謹慎。此外,德國人祝賀生日的習慣也不同於中國人。在中國,友人生日臨近,你方便時,送他生日禮物並祝他生日快樂,他一定會為你的關心及熱情而感激不盡。但如果這事發生在德國,則隻能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這是因為按德國的習俗,生日不得提前祝賀。

在原聯邦德國,年齡、職業、婚姻狀況、宗教信仰、政治麵目甚至個人收入都是隱私,相識或共事多年而不知對方底細是司空見慣的事。另外,別人買到一樣東西,即使喜歡,也不要問價格。遇到別人生病,除傷風感冒或外傷等常見的病外,不要問及病因及病情,否則會招來好窺視別人秘密之嫌。訪友時,切不可搞“突然襲擊式”的登門拜訪,都要事先約定。

原民主德國居民樓的煙囪都比較大,因此,城市中有一種專門從事清掃煙囪的工人。人們相信,誰要是出門在半路遇見煙囪清掃工,誰一整天就會順利;如果有人在和煙囪清掃工擦肩而過時在他身上摸一下,他這一天就會交好運。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過去德國人的房子都比較簡陋,爐灶、煙道都比較簡單,很容易引來火災,有煙囪工人清掃就會避免這類災難。這種習慣延續至今。

西班牙的商業禁忌

西班牙女人上街必定要戴耳環,認為如果沒戴耳環,簡直跟沒穿衣服一樣。

西班牙人過年時,手上一定要拿一枚金幣,才算有福氣。窮人沒有金幣,常用銅幣代替。他們認為,小孩在元旦那天打架、罵人和哭啼是不祥之光,因此,大人在這一天為了換得孩子的笑顏,幾乎必須滿足他們提出的一切要求。

西班牙人對鬥牛及足球達到狂熱。在複活節時各地也有宗教遊行等慶祝儀式。

西班牙人友善熱情,少有種族偏見,喜歡舞蹈、音樂、喝酒,對藝術與文化的保存很為重視。但由於生性樂天,甚而過度耽於安逸,而致好逸惡勞,較欠進取心。

西班牙人通常在七、八兩月度假,此段期間內不宜從事商務旅行,此外亦不宜在複活節及聖誕節前後前往。

約會宜事先約定時間,通常是在10-13點及16-18點之間較妥當,服裝方麵宜正式、保守,約會時不要一下即談論主題,最好是能先談些題外話再導入正題。麵談需事先聯係約定,用電話或傳真確認。習慣上,一般定好的約會不需要再次確認。西班牙人原則上是遵守時間的,因此赴約會時提前5分鍾到為好。

在拜訪當地廠商時,如能攜帶具有我國特有民族風味的小禮物或紀念品給對方,定能贏得對方好感,尤其在聖誕節期間,互贈禮品風氣很盛,大致上,1—2瓶威士忌即已夠分量。遇西班牙人邀往其家中就餐敘述時,如非再三邀約,則僅係客套說詞,切勿一口應允,宜加試探,或以西語“MuchasGracias”(謝謝)即可,如對方出示其珍藏並表示贈予之意時,亦僅為其民族特有的客套而已。前往廠商私宅拜訪時,宜攜帶巧克力糖或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