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民風與民俗7

美國小鎮的“冰凍死人節”

Nederland在落基山東麓,海拔八千二百三十六英尺(二千五百一十米),離Boulder隻有半個多小時車程,當地人自稱本鎮連人帶狗也不是一千五百。

白雲雪峰之下,紅土高原之上,幾百棟印第安式的木屋和小樓,在鬆林灌木間慵懶地伸展開稀疏的籬落和電纜,幹燥的空氣裏嗅得出近乎原始的野性和悠閑。大山隔開了外麵世界的高樓霓虹,塵囂廢氣,留給Nederland一個任工業社會如何喧囂躁動也吵不醒的甜夢。

這個小鎮的名字,近年來頻頻見於歐美各大報刊,緣由是在一九九四年,該鎮傳出停放有一具以低溫冷藏的屍體的消息,隨即轟動了美國,也引起包括這樣冷藏是否合法的爭論,連前總統克林頓和現任總統布什都曾參與其事。

死者名叫BredoMorstoel,Ned-erland人稱他“爺爺”,美籍挪威人,一九八九年仙逝以後,被孝子賢孫以超低溫技術冷藏在鋼棺裏。死者已矣,論者、謗者多感索然無味而偃旗息鼓,隻有當地商業部門打起算盤,琢磨著如何利用“爺爺”的“名人”效應,為本鎮旅遊業謀求利潤,同時也在漫長的冬季為居民找找樂子。

2002年,首屆的“冰凍死人節”正式開幕,它吸引了大批獵奇的遊人,在冬將盡春未來的時節,他們來到小鎮上過個閑散又不乏刺激的周末。

這天是12號,又是個禮拜六,節目最精彩,卻都與死亡或者低溫有關。遊人們在半山的社區中心吃早餐,每張桌上放的裝飾物,不是常見的花瓶和花卉,而是一具黑色小棺材,其上還煞有介事點綴著一個花圈。正午的“低溫遊行”開始了,看熱鬧的遊人擠得水泄不通。走在隊伍最前麵的是幾匹盛裝的美洲羊駝。

緊隨其後的是一輛敞篷小車,“爺爺”的女兒在裏麵向遊人緩緩揮手。她持布什總統特批的簽證,從挪威遠道而來參加這個節日,人們也不知這位“爺爺”的女兒對“ourbusinessisbusiness”的美國人,把其先人當成鬼故事主角吸引遊客的腦筋作何感想,大概早就哭笑不得,同喜同喜了吧。

遊人們爭睹這位每月花費七百美元,以低溫技術保存乃父遺體的孝女,給她如皇後一樣的歡迎和尊重。

在她的後麵,隻見參加下午“極地跳水”和“抬棺材賽跑”的選手,身著奇裝異服,頭發染成粉綠金紅,唇滴殘“血”,眼露妖光,開著繪有幽靈、墳地、十字架等圖案的舊式老爺車,抬著自製的奇形怪狀的棺材,踩著高蹺,搖著輪椅,戴著骷髏麵具,拋送著糖果和飛吻,在觀眾的狂熱歡呼中列隊走過鎮上的主要街道。

最醒目也最受歡迎的首推幾位“抬棺材賽跑”的選手。他們自稱“芭蕾舞裙男”,幾個虎背熊腰的牛仔,食指和中指間夾著雪茄,留著薄薄的絡腮胡,卻穿著豔粉色的絲綢芭蕾舞短裙,豔粉色的緊身上衣和長褲,豔粉色的皮靴,脖子上還環繞著鮮豔的花環彩帶。

幾位自稱“太空奮力”的選手裝扮成外星人模樣,一身草綠,臉上也都塗滿綠色,頭上戴著金色的“觸角”的人走在後邊。

最奇特的是,他們做的棺材是宇宙飛船的形狀,上麵還寫著“NASA”(縮寫:美國航空航天局)。

所有參加遊行人員都受到熱烈歡迎,小孩子們快樂地穿梭在這些“怪人”中間撿拾地上的糖果,無數舉過頭頂的照相機、攝像機搖動著,不斷變換著焦距、快門、方向,仿佛怎麼拍都拍不夠。

隨後,人們隨著五彩繽紛遊行隊伍,來到了不遠處的Chipeta公園,湖麵上冰層已經被消防隊員們鑿開了一片三米見方的區域,誌願報名的選手們就從這裏跳到水寒刺骨的冰湖裏,以此為自己支持的慈善公共事業募捐。

這項活動在美國其他地方也有,不過並不很常見,而且敢於一試的人很少,畢竟突然從頭到腳浸到冰水裏的感覺沒有人會喜歡,從選手們出水後的齜牙咧嘴嗷嗷大叫就可以知道。不過每次都有十位選手參加,有的打扮得很漂亮,跳湖前還表演倒立和劈叉,有的連泳裝都不換,脫得隻剩一層單薄的外套就跳下去。

東方民俗氣息:多倫多唐人街風情

早就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唐人街,而且最牛的是,大型的唐人街都建在各國的市中心附近。中國人,一向以此為驕傲——無論在哪裏我們都要占最熱鬧的地盤!

加拿大多倫多最老的唐人街就在市中心。一旁是堆擠著舊洋房的DOWNTOWN小街巷,一旁則是高樓聳立的繁華商業中心,中區唐人街在這裏形成一道另類的風景。

市中心人多,唐人街人更多。雖說是唐人街,常常出沒於此的西方人也不少,他們大致分為三種人:

一種是打扮得稀奇古怪,而且前衛另類的街頭一族,有的在中餐廳發求助單討錢,有的三五成群在街頭遊遊蕩蕩。

一種是愛過夜生活一族,這裏的夜生活指的是AfterParty那種,他們一般在淩晨兩三點以後出現於唐人街,如果你問一西方朋友:“為什麼喜歡這麼晚來‘泡’唐人街”,他會詭秘地笑說:“當然是因為這裏的壺中特飲啦!”每到淩晨三點後,這裏的一些餐廳就開始有特殊“茶”水供應,這壺中特飲已經成了不是秘密的秘密,在那裏喝得high的人們往往喜形於色,好像喝的東西都是別人請的。

再有一種便是有中國情結的人們,他們或是熱愛中國的文化,或是有華裔的愛人、情人,也或者是鍾愛唐人街獨特的“味道”……

說起唐人街的“味道”,除了濃濃的東方民俗氣息,更不由人聯想起華人超市裏稀裏嘩啦的人群,油油膩膩的街道和洋溢在空氣裏的菜市味道。也許有人還正向市府申請建個有“唐人街”字樣的大樓牌,其實不如花點精力、花點錢把容貌和味道先搞好,否則,建個“唐人街”樓牌,反倒成了髒亂地區的指示牌。此“味道”非那味道,相信喜歡唐人街的人們也不介意那裏少一些不受歡迎的“味道”。

中區唐人街不僅把形象維持在幾十年前的中國,連物價水準也和那時差不多,這裏有著和市中心繁華地段極其不吻合的物價,買東西、消費不單便宜,有些還免稅。左算右算不知道店主是如何從中掙錢的。看來華人做生意的古老經商秘方——薄利多銷在這裏被運用得爐火純青。

現在唐人街不止一個了,中區的那個便不再那麼吃香。但那裏獨有的中文店牌、陳舊房屋、擁擠人群、喧囂街市交雜在一起形成的另類街景,依然為戀舊的人們所津津樂道。也許唐人街的味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而這種文化卻始終為我們這些漂泊在外的人欣賞、維護、眷戀……

埃及:眾神護佑的國度

古埃及是個多神崇拜的國家。雖然在新王國時期,也出現過阿蒙神這樣的“國神”,但各地的地方神崇拜一直延續著,而普通人更是從實際的需求出發,各有自己崇拜的神。比較重要的神就有200多個,存在時間較短或者影響不大的神則數不勝數。在信仰與生活的互動中,埃及人總能表現出明確的實用主義態度。

古埃及的眾神各司其職,但並沒有非常鮮明的個性,神的種種變形和譜係不定就說明了這一點。古埃及的眾神大致可以分為這麼幾類:動物形象的神、人的形象的神、半人半動物的神、抽象概念擬人化的神。

此外,古埃及的神還有一神多形和多神合一的特點。如太陽神在早晨叫做“赫培爾”、在中午叫“拉”、在晚上叫“阿圖姆”;有時候出於政治的需要,把幾個強大的神結合為一體,如阿蒙——拉神的結合,但更多的則是成對的配偶神,以及加上他們的兒子或女兒之後組成的三神體,如阿蒙、穆特及他們的兒子洪蘇;奧賽裏斯、伊西斯及他們的兒子荷魯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