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朕聞上古,其風樸略,
[疏]朕聞上古至德之本歟。○正義曰:自此以下至於序末,凡有五段明義,當段自解其指,於此不複繁文。今此初段,序孝之所起,及可以教人而為德本也。○朕者,我也。古者尊卑皆稱之,故帝舜命禹曰:“朕誌先定。”禹曰:“朕德罔克。”皋陶曰:“朕言惠可底行。”又屈原亦雲:“朕皇考曰伯庸。”是由古人質,故君臣共稱。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始定為天子之稱。聞者,目之不睹,耳之所傳。曰“聞上古”者,經典所說不同,案《禮運》鄭玄注雲“中古未有釜甑”,則謂神農為中古;若《易》曆三古,則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若三王對五帝,則五帝亦為上古,故《士冠記》雲“大古冠布”,下雲“三王共皮弁”,則大古五帝時也,大古亦上古也。以其文各有所對,故上古、中古不同也。此雲上古者,亦謂五帝以上也。知者,以下雲“及乎仁義既有”以《禮運》及《老子》言之,仁義之盛在三王之世,則此上古自然當五帝以上也。雲“其風樸略”者,風,教也;樸,質也;略,疏也。言上古之君,貴尚道德,其於教化,則質樸疏略也。
雖因心之孝已萌,而資敬之禮猶簡。
[疏]正義曰:“因猶親也,資猶取也。言上古之人,有自然親愛父母之心。如此之孝,雖已萌兆,而取其恭敬之禮節,猶尚簡少也。《周禮》“大司徒教六行,雲孝、友、睦、姻、任、恤”,注雲“因親於外親,”是因得為親也。《詩·大雅·皇矣》雲:“惟此王季,因心則友。”《士章》雲:“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此其所出之文也,故引以為序耳。
及乎仁義既有,親譽益著。
[疏]正義曰:“及乎”者,語之發端,連上逮下之辭也。“仁”者兼愛之名,“義”者裁非之謂。“仁義既有”,謂三王時也。案《曲禮》雲:“太上貴德。”鄭注雲:“大古帝皇之世。”又《禮運》雲:“大道之行也。”鄭注雲:“大道謂五帝時。”老子《德經》雲:“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是道德當三皇五帝時,則仁義當三王之時可知也。慈愛之心曰親,聲美之稱曰譽。謂三王之世,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親譽之道,日益著見,故曰“親譽益著”也。
聖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
[疏]正義曰:聖人謂以孝治天下之明王也。孝為百行之本,至道之極,故經文雲:“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
故“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疏]正義曰:引下經文以證義也。
於是以順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揚名之義彰矣。
[疏]正義曰:經雲:“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又曰:“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言人事兄能悌,以之事長則為順;事親能孝,移之事君則為忠。然後立身揚名,傳於後世也。昭、彰皆明也。
子曰:“吾誌在《春秋》,行在《孝經》。”
[疏]正義曰:此《鉤命決》文也。言褒貶諸侯善惡,誌在於《春秋》,人倫尊卑之行,在於《孝經》也。
是知孝者德之本歟!
[疏]正義曰:《論語》雲:“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今言“孝者德之本歟”,歟者,歎美之辭,舉其大者而言,故但雲孝;德則行之總名,故變仁言德也。
經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
[疏]經曰至形於四海。○正義曰:此第二段,序已仰慕先世明王,欲以博愛廣敬之道被四海也。○經曰至男乎。○此《孝治章》文也,故言“經曰”。言小國之臣尚不敢遺棄,何況於五等列爵之君乎。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也。《白虎通》曰:“公者通也,公正無私之意也。《春秋傳》曰:王者之後稱公。侯者候也,候順逆也。伯者長也,為一國之長也。子者字也,常行字愛於人也。男者任也,常任王事也。”《王製》雲:“公、侯地方百裏,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至於周公時,增地益廣,加賜諸侯之地,公五百裏,侯四百裏,伯三百裏,子二百裏,男一百裏。公為上等,侯、伯為中等,子、男為下等。言小國之臣,謂子、男之臣也。
朕嚐三複斯言,景行先哲。
[疏]正義曰:複猶覆也,斯,此也;景,明也;哲,智也。言每讀經至此科,三度反覆重讀,庶幾法則。此有明行者,先世聖智之明王也。《論語》雲“南容三複白圭”,《詩》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其類也。
雖無德教加於百姓,
[疏]正義曰:上遜辭也。
庶幾廣愛形於四海。
[疏]正義曰:此上意思行教也。“庶幾”猶幸望。既謙言無德教加於百姓,唯幸望以廣敬博愛之道著見於四夷也。案經作“刑”,刑,法也。今此作“形”,則形猶見也。義得兩通,無繁改字。“四海”即四夷也,又經別釋。
嗟乎!夫子沒而微言絕,異端起而大義乖。
[疏]嗟乎至樞要也。○正義曰:此第三段,歎夫子沒後,遭世陵遲,典籍散亡,傳注踳駁,所以撮其樞要,而自作注也。“嗟乎”,上歎辭也。“夫子”孔子也。以嚐為魯大夫,故雲夫子。案《史記》雲:孔子生魯國昌平陬邑,魯襄公二十二年生,年七十三,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醜卒,葬魯城北泗上。“而微言絕”者,《藝文誌》文。李奇曰:“隱微不顯之言也。”顏師古曰:“精微要妙之言耳。”言夫子沒後,妙言鹹絕,七十子既喪,而異端並起,大義悉乖。
況泯絕於秦,得之者皆煨燼之末。
[疏]正義曰:“泯”,滅也。“秦”者,隴西穀名也,在雍州鳥鼠山之東北。昔皋陶之子伯翳,佐禹治水有功,舜命作虞,賜姓曰嬴。其末孫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於汧、渭之間,封為附庸,邑於秦穀。及非子之曾孫秦仲,周宣王又命為大夫,仲之孫襄公討西戎,救周。周室東遷,以岐豐之地賜之,始列為諸侯。春秋時稱秦伯,至孝公子惠文君立,是為惠王。及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說而取之,生始皇。按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年十三,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至二十六年,平定天下,號曰始皇帝。三十四年置酒鹹陽宮,博士齊人淳於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立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輔政哉!”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複,三代不相襲。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之所知。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製曰:“可。”三十五年以為諸生誹謗,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鹹陽。是經籍之道滅絕於秦。《說文》雲:“煨,盆火也。燼,火餘也。”言遭秦焚坑之後,典籍滅亡,雖僅有存者,皆火餘之微末耳。若伏勝《尚書》、顏貞《孝經》之類是也。
濫觴於漢,傳之者皆糟粕之餘
[疏]正義曰:案《家語》:“孔子謂子路曰:夫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風雨,不可以涉。”王肅曰:“觴所以盛酒者,言其微也。”又《文選》郭景純《江賦》曰:“惟岷山之導江,初發源乎濫觴。”臣翰注雲:“濫謂泛濫,小流貌。觴,酒醆也。謂發源小如一盞。”“漢”者,巴蜀之間地名也。二世元年,諸侯叛秦,沛人共立劉季以為沛公。二年八月入秦,秦相趙高殺二世,立二世兄子子嬰,冬十月,為漢元年。子嬰二年春正月,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四十一縣,都南鄭。五年,破項羽,斬之。六年二月,即皇帝位於汜水之陽,遂取漢為天下號,若商、周然也。漢興,改秦之政,大收篇藉。言從始皇焚燒之後,至漢氏尊學,初除挾書之律,有河間人顏貞出其父芝所藏,凡一十八章,以相傳授。言其至少,故雲濫觴於漢也。其後複盛,則如江矣。《釋名》雲:“酒滓曰糟,浮米曰粕。”既以濫觴況其少,因取糟粕比其微。言醇粹既喪,但餘此糟粕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