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終南山(1 / 2)

這是一個不為人知的年代,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曾經有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少年身上……

故事的起源,要從終南山說起。

終南山脈盤踞中原腹地,山勢雄輝巍峨,千峰疊翠,景色優美,古人雲: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說的便是這終南山。

出門見南山,引領意無限。秀色難為名,蒼翠日在眼。有時白雲起,天際自舒卷。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這詩仙的詩句,便是言說這終南壯麗的最好佐證。

終南山地形險阻、道路崎嶇,大穀有五,小穀過百,連綿數百裏,橫亙關中南麵,西起秦隴,東至藍田,相距八百裏,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終南。

不過,比這終南山更引人入勝的,卻是這山上的修真門派全真教。

全真教自祖師爺開派至今,約莫已有兩千年曆史,曾經雄踞正邪兩道之首。開派祖師王重陽,字允卿,本乃富庶之家的少爺,自幼喜好讀書,後入府學,中了進士,也曾有那一派壯誌淩雲,想要用所學以報天下萬民,卻不料仕途不順,憤然辭去,慨然入道,從此隱棄山林。

王重陽自別了家門,便四處雲遊取道,某年月日,於甘河鎮遇異人(後世皆傳此異人乃是前來渡劫的原始天尊),贈與一青銅鼎,鼎身可大可小,鑄有九州名山大川,內煉真訣。

那王重陽得此機遇,一時如饑似渴,夜以繼日不停修行,百二十年後,終得大成,所練功法與道家頗為相似,因其基本心法乃“求得真我,去偽存真”,故創立全真教,教眾多以道家打扮為主,實則修真而並非修道之人,後世弟子多尊稱其為重陽真人。

重陽真人得陽壽七百餘年,生前收七大弟子,又稱全真七子,這七個弟子,各有神通,各有所長,將重陽子的內決發揮到了極致,一時之間,千百年內,舉世上下無出全真右者,正道皆以全真為龍首所向,而邪魔則多退避,此時乃是全真教鼎盛時期。

重陽真人丹圓離世之際,將七個弟子叫至身前,叮囑道:“這青銅鼎名九鼎,乃上古神物,蓋有毀天滅地之力,我全真教擁有此物,是福是禍皆看爾等造化,恐我身後,覬覦此物者不計其數,但無論如何,也要傾盡全力保鼎周全,切忌貪墨。”

七子紛紛點頭,垂淚不已,這重陽真人方才閉上眼睛,溘然而逝。

果不其然,真人死後,整個修真界掀起一番血雨腥風,目標皆是這上古神器——九鼎。雖然除了仙逝的王重陽,沒人知道這九鼎究竟有多麼大的神通,但是卻個個趨之若鶩,為得神器,前赴後繼,全真七子責奮力保護,經年不懈怠,也是真人教導有方,整個修真界,竟無一人可過得七子那關,九鼎暫得安寧。

然百年後,忽有一股勢力自西南異軍突起,號稱血頂神教,雖名字裏有個神字,但這血頂教派實乃大惡之門,正道人士皆稱之為魔教,教主血魔尊者嗜血嗜殺,教眾皆似失卻心智,不畏疼痛,不死不滅,唯有斬首方能置其於死地。一時之間,血頂教席卷整個九州大地,搞得民不聊生,哀鴻遍野。修真界正道奮起抗爭,邪道則爭相歸附,正邪兩道在真人仙逝百年後,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

那血魔尊者為得到九鼎,不惜舉教殺入中原,奇襲終南山,雖正道人士早得信報,齊集四大門派——全真教、萬華山莊、歸元寺、百花穀之力共同防禦,於終南山太乙峰與血頂教殊死一戰,卻仍堪堪與那血頂魔教拚了個持平,全真七子以犧牲六子為代價,將血魔收入九鼎之中永鎮於終南山煉魔洞中。

其時,雖正邪之戰最終以正義獲勝而結束,但是正道損失十分慘重,全真七子中,僅剩老七一脈,萬華山莊時任莊主力戰而亡,歸元寺四大金剛戰死,最為慘烈的乃百花穀,竟是慘遭滅門,從此絕跡於江湖。也正是因此一役,全真教漸漸失了眾心所向,堪有千夫所指之嫌,一時之間,正道之人無不對其嗤鼻,指責全真教連累同道,實屬不該。

正派自太乙血戰之後,元氣大傷,經曆數百年方漸漸恢複。而全真教也自那一役後,進入了低穀,老七死後,門派內再無出色弟子。可憐諾大門派,原本正道龍頭,竟然漸漸隱沒於山林間。

山中無歲月,世上已千年,轉瞬間,千年時光悠悠滑過。

當世全真派的領袖人物,乃一李姓俗家弟子,李振陽。李振陽天資聰穎,勤奮刻苦,為人正直溫和,同時也是自太乙血戰後,唯一一個將全真心法練至玉清第一重的人,自他執掌門派之後,全真教也漸漸開始恢複元氣了。

這一輪甲子年十一月初六,終南山掌門李振陽喜得貴子,取名李天聰,此子出生時,整個終南山有一瞬間籠罩在紫色霞霧中,一派祥瑞之氣,李振陽用顫巍巍的雙手抱起自己的兒子,竟發現他骨骼清奇,實乃千年罕見的修真奇才,心內自是欣喜不已,卻並不對外張揚,隻在心中默默下了決心,好好培養他,等他長大成人,也許便要靠他來光複全真威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