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社會世情2
大發雷霆
“大發雷霆”比喻大發脾氣,高聲斥責。
此典出自《三國誌·吳誌·陸遜傳》:“今不忍小忿而發雷霆之怒。”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建都建業(今江蘇南京)。當時,曹魏的執政者是魏明帝曹睿。曹睿是個荒淫無度又無能的人,曹氏政權已失去了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時的氣勢。魏國的遼東太守公孫淵見此情形,便暗地裏與孫權結成同盟,孫權封他為燕王。但是,由於遼東和建業離得非常遠,公孫淵擔心一旦被魏國攻打,遠水救不了近渴,和孫吳結盟並非是好的辦法,於是又背棄盟約,殺了吳國的使臣。
消息傳到東吳,孫權暴跳如雷,打算立即派大軍渡海遠征,討伐公孫淵。名將陸遜見此情形,上書勸阻。陸遜指出:公孫淵憑借著險要的地勢,背棄盟約,殺我使臣,確實令人氣憤。但現在天下風雲變幻,群雄爭鬥,如果不忍小忿而發雷霆之怒,恐難實現奪取天下的願望。我聽說,要幹大事業,想統一天下的人是不會因小失大的。孫權覺得陸遜的意見十分正確,就取消了討伐公孫淵的計劃。
得意忘形
“得意忘形”的本意是,因高興而物我兩忘。後來,人們用它形容高興得忘乎所以,失去常態。
此典出自《晉書·阮籍傳》:“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於世。籍容貌瑰傑,誌氣恢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羈,而喜怒不形於色。或閉戶視書,累月不出;或登臨山水,經日忘歸。博覽群籍,尤好《莊》、《老》。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時人多謂之癡,唯族兄文業每歎服之,以為勝己,由是鹹共稱異。”
阮籍(公元210~263年),字嗣宗,三國時期魏國陳留尉氏人。父親阮瑀(公元165?~212年),字元瑜,才華橫溢,在魏國任丞相掾,有很高的名望。阮籍容貌奇偉,誌向恢弘遠大,自視清高,狂放不羈,並且涵養很好,喜怒不形於色。有時閉門讀書,幾個月都不出門;有時登山臨水外出遊覽,幾天不回來。博覽群書,尤其喜好《莊子》、《老子》。酷愛飲酒,能長嘯,善彈琴。當他得意的時候,有時甚至連自己是什麼樣子都忘掉了。當時,人們都說他呆癡,隻有同族之兄阮文業經常感歎,表示佩服,認為阮籍比自己強。因此,大家都讚揚阮籍,認為他是個奇才。
鵝行鴨步
“鵝行鴨步”形容行走遲緩,搖搖擺擺。
此典出自《水滸》等三十二回:“軍卒見轎夫走得快,便說道:‘你兩個閑常在鎮上抬轎時,隻是鵝行鴨步,如今卻怎地這等走的快?’那兩個轎夫說:‘本是走不動,背後好像有人在打我們一樣,所以就跑得快了。’”
臘月初,山東清風寨知寨劉高的夫人坐著一頂大轎,身邊帶著七八名軍卒,前去化紙上墳。一行人路過清風山時,被占山的王矮虎趕散軍卒,捉走了知寨夫人。此時,宋江正在清風山上,得知此事便來說情,要王矮虎放走劉高夫人。清風山頭領燕順、鄭天壽礙於宋江的情麵,不管王矮虎願意不願意,喝令轎夫抬下山去。那知寨夫人聽了這話,不住地拜謝宋江,連聲說道:“謝大王!”兩轎夫心中恐慌,抬著那婦人飛也似的奔下山去。
當知寨夫人被捉後,幾個被趕散的軍卒沒命地跑回去報告知寨劉高。劉高聽了大發雷霆,怒罵那些軍卒,並用大棍狠狠地去打他們,還聲嘶力竭地吼道:“如果不把夫人奪回來,統統下牢問罪。”那幾個軍卒無可奈何,隻得央求本寨軍兵七八十人,各執槍棒,盡力去奪。沒想到來到半路,正撞著兩個轎夫抬著知寨夫人飛快地跑來了。眾軍卒接著了夫人,問道:“你們怎地能夠下山?”那知寨夫人撒謊道:“他們見我說出是劉知寨夫人,嚇得慌忙下拜,連忙叫轎夫送我下山。”眾軍卒簇擁著轎子就匆忙往回趕。軍卒見轎夫走得快,便說道:“你兩個平常在鎮上抬轎時,隻是鵝行鴨步,如今卻怎麼走得這麼快?”那兩個轎夫說:“本是走不動,背後好像有人在打我們一樣,所以就跑得快了。”
汗流浹背
“汗流浹背”原形容萬分恐懼或慚愧。現在常用來形容滿身大汗。
此典出自《後漢書·伏皇後記》:“操(曹操)出顧左右,汗流浹背。”
東漢末年,因為漢獻帝軟弱無能,曹操掌握了軍政大權。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把漢獻帝迎到許昌,自己任大將軍及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時,有個叫趙彥的議郎,是漢獻帝親信的謀臣,常給獻帝出謀劃策,所以遭到曹操的嫉恨,後來就被曹操殺害了。獻帝對曹操這一暴行氣憤不已。有一次,曹操去朝見獻帝,獻帝警告他說:“你如果願意輔助我,就忠厚一點,如果不願意,就離開我。”曹操聽了以後心裏非常驚疑,他從獻帝那裏走出來,汗水都濕透了脊背,從那以後沒有上朝。
轟轟烈烈
“轟轟烈烈”形容聲勢浩大,氣象雄偉。
此典出自宋代文天祥《沁園春·至元間留燕山作》:“人生翕雲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
“轟轟”、“烈烈”兩個詞之所以能用在一起,不是偶然的;因為“轟轟”和“烈烈”都有盛大、壯麗和威武的意思。宋朝文天祥在為唐代罵賊不屈而死的忠臣張巡廟所題的“沁園春”詞中,有“罵賊張巡,同心許遠,皆得聲名萬古香。後來者,無二公之節,百煉之鋼。人生翕雲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留芳?……”在這首詞中,“烈烈轟轟”是文天祥對於張巡(以及許遠)威武不屈正氣的歌頌,也是文天祥自己剛正不阿、烈火般民族情操的流露。
揮汗如雨
“揮汗如雨”形容天氣太熱,流汗甚多。
此典出自《戰國策·齊第一》:“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
又見《晏子春秋·雜下》:“張袂成蔭,揮汗成雨,比肩繼踵。”
春秋時代有個叫晏子的人,是齊國的相國。晏子十分有才幹,能言善辯,聰敏過人。
有一次,齊王派晏子出使楚國。因他個子矮小,楚人想戲弄他,便在大門旁邊另開了一個小門,讓晏子從小門裏進出。晏子見狀堅決不從。說:“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出。今天,我是到你們楚國來,不應該從這道門進出。”楚國人無言以對,隻好讓他從大門進去。
晏子見到楚王,楚王又想戲弄他,便問:“齊國沒有人嗎?”晏子回答說:“臨淄那裏的人們,隻要他們揮一下衣袖,就會使大地成蔭;隻要他們揮一下額上的汗,就像下雨一樣;在街上,人們摩肩接踵,為什麼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為什麼要派你來當使者呢?”晏子鄭重其事地回答說:“我們齊國派使者的原則是:按其才德,各有所用。有才能的使者就派往好的國家,沒有才能的使者就派往不好的國家。因為我是無才無德的使者,所以就派到你們楚國來了。”楚王聽了很尷尬。盡管這樣,他還是想再戲弄晏子一次。
有一天,楚王大辦筵席,招待晏子。等他喝酒喝得快醉了的時候,有兩個差役綁著一個人從楚王麵前走過。楚王故意問道:“綁著的人是幹什麼的?”那差役故意大聲說:“齊國人,做賊的。”楚王斜著眼睛看了晏子一眼說:“齊國人都喜歡偷東西嗎?”晏子嚴肅而鄭重地說:“我曾經聽說:‘橘子生在淮南是橘子,生在淮北就變為枳了。葉子雖然很想像,但味道卻很不相同。它之所以會這樣,那是因為水土不同的緣故。’這個人生在齊國不偷東西,到了楚國就偷東西,這正是楚國的水土使他偷東西的嘛。”楚王聽了晏子的回答,不知所措,隻得苦笑著自言自語低聲說:“聖人是不能和他開玩笑的,我算自討沒趣了。”
魂飛魄散
“魂飛魄散”形容驚恐萬狀,不知如何是好。有時也形容受到極大誘惑而不能自持。
此典出自《元曲選·百花亭》:“可正是船到江心補漏遲,隻看我魄散魂飛。我則索向前來陪著笑顏賣查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