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社會世情4
青梅竹馬
“青梅竹馬”這句成語通常與“兩小無猜”連用,形容男女幼童天真無邪地在一起玩耍。
此典出自唐代·李白《長幹行》詩:“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
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詩俊逸高暢,並且富有情感;有人曾說他,像天上的神仙,謫居在人世間一般。他有一首詩描述男、女孩子彼此玩得很投機的情形,其中有二句道:“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青梅竹馬”這句成語,就是從這兩句詩中得來的。意思是說:小孩子們聚在一起,感情非常好,很少會發生打架、爭吵等事情。
弱不勝衣
“弱不勝衣”泛指身體虛弱。這是一種誇張的說法。
此典出自《紅樓夢》第三回:“身體麵貌雖弱不勝衣,卻有一段風流姿態。”
黛玉母親去世以後,賈母覺得她孤苦伶仃,就把她接進京來,一起生活。
黛玉來到外祖母這兒,剛進房門,隻見兩個人扶著一位鬢發如銀的老祖母迎麵走來,黛玉知是外祖母了,正想下拜,卻被外祖母一把抱住,摟入懷中,“心肝兒肉”地叫著大哭了起來。在場侍立的人沒有一個不跟著流淚的,黛玉也哭個不停。經眾人慢慢勸解,黛玉才得拜見外祖母。眾人見黛玉年紀雖小,舉止言談卻不俗;身體麵貌雖弱不勝衣,卻有一段風流姿態。眾人見她體弱,知道她有不足之症,便問:“常吃什麼藥呢?為什麼治不好呢?”黛玉道:“我從小就這樣。從會吃飯時便吃藥,到現在,經過多少名醫,總未見效,……現在還是吃人參養榮丸。”賈母聽了便說:“這正好,我這裏正配丸藥呢;叫他們多配一料就是了。”
碎屍萬段
“碎屍萬段”形容對仇敵最解恨的懲處。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汝乃山野村夫,侵吾大國境界,如何敢發此言!吾若捉著汝時,碎屍萬段!”
蜀漢建興七年的夏天,諸葛亮與司馬懿在祁山展開大戰。司馬懿令郭淮、孫禮引兵五千去救武都、陽平,並從蜀兵後麵抄襲,讓他們自亂陣腳。在行軍路上,郭淮問孫禮:“司馬懿、諸葛亮誰強?”孫禮回答說:“諸葛亮遠遠勝過司馬懿!”郭淮接著說:“諸葛亮雖高明,但司馬懿這一計卻有過人之智。蜀兵如果正攻打武都、陽平,我們抄到他們後邊,豈不是不打自亂了嗎?”二人正在談論,忽然哨馬來報:武都、陽平已被蜀兵占領。郭、孫聽到這個消息,剛想退兵,蜀軍已經來到,喊殺連天。二軍交鋒,魏兵大敗,郭、孫二人棄馬躲到山上逃脫了。
郭、孫失敗後,司馬懿又喚張郃、戴陵各引一萬精兵,趁諸葛亮去安撫武都、陽平百姓不在營中之時去奪蜀寨。司馬懿的計劃早已在諸葛亮預料之中,因而張、戴還沒出手即被蜀兵包圍。諸葛亮在祁山上大喊:戴陵、張郃,你們二人乃無名小將,我不殺你們,趕快下馬投降!張磩聞言大怒,指著諸葛亮罵道:“汝乃山野村夫,侵吾大國境界,如何敢發此言!吾若捉著你時,碎屍萬段!”說罷,縱馬挺槍來戰蜀兵。由於諸葛亮早有準備,結果,張郃、戴陵戰敗而去。
痛心疾首
“痛心疾首”比喻怨恨非常深,極端痛恨。
此典出自《左傳·成公十三年》:“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呢就寡人。”
春秋時,秦國和晉國互相以婚姻聯係(秦穆公夫人是晉獻公女兒。後世稱聯姻“秦晉之好”就源出於此),秦穆公又曾三次替晉國安定君位,晉公子重耳(晉文公)流亡國外,也國為得到秦國相助,才能夠回國繼承王位。但由於兩國國境相接,雙方都要發展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秦晉兩國雖有親戚關係,卻仍不免發生衝突。從秦穆公到秦桓公的三代中,秦、晉兩國一直爭戰不休。
晉厲公即位後,又因邊界發生糾紛,於是兩國君王互約定在令狐(故址在今山西省猗氏縣西)會麵,大家簽訂盟約。然而,秦桓公回國後,立刻又背叛了盟約。他一麵約楚國攻打白狄(秦國邊界的小國,是秦敵國,但與晉卻是有姻親之好),楚國答應了。另一麵卻打發人對白狄說:“晉國要攻打你們。”楚國也派人對晉國說,秦國違背盟約和楚國修好,要對付晉國。白狄和楚國都很明白秦國的意圖,都恨秦國背信棄義。晉國派呂相去和秦國絕交,對秦國說:“如今各國諸侯都知道秦國唯利是圖,不守信用,因此大家都願意和晉國親近友好。現在晉國已和各國諸侯作好準備。如果秦國願意訂盟約,晉國可以勸告諸侯退兵,不然的話,我們就與諸侯共同對付秦國”。
兔死狐悲
成語“兔死狐悲”的意思是,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傷。比喻因同類死亡而感到悲戚。用於貶義。
此典出自《宋史·李全傳》:“將軍非山東歸附耶?兔泣狐死,李氏滅,夏氏寧獨存?願將軍垂盼。”
南宋時期,山東一帶處於金兵控製之下,老百姓不堪忍受金兵的壓迫,紛紛起來反抗。楊安兒、李全等領導的幾支紅襖軍,是規模較大的起義軍隊。
但是,起義隊伍遭到金軍的殘酷鎮壓,楊安兒不幸犧牲。楊安兒的妹妹楊妙真(號稱四娘子),率領起義部隊轉戰各地,繼續堅持鬥爭。楊妙真擅長騎射,自稱梨花槍天下無敵手。在紅襖軍中被稱為“姑姑”。後來,楊妙真的起義軍與李全的起義軍在磨旗山(今山東莒縣東南的馬山)彙合一起,楊妙真與李全結為夫妻。公元1218年,他們歸順宋朝,部隊駐紮在楚州(今江蘇省淮安縣)一帶,繼續從事抗金鬥爭。公元1227年,他們被南下的金兵圍困,戰鬥失敗後投降金軍。
公元1227年,宋朝派太尉夏全率領兵馬攻打楚州,李全處境異常危急。楊妙真心想,夏全原先也是山東起義軍的將領,可以卻勸說他,於是派人對夏全說:“夏將軍不也是從山東率眾歸附宋朝的嗎?可是現在,您卻要攻打我們。狐狸和兔子都是同類,如果兔子死了,那麼狐狸就會悲傷哭泣;如果把李全消滅了,難道您還能夠活下去嗎?希望我們之間不要相互殘殺。”夏全終於被說服了。
文不加點
“文不加點”意即文章寫好後不用改動。人們用它形容文思敏捷,整篇文章都很完善。
此典出自《後漢書·禰衡傳》:“射時大會賓客,人有獻鸚鵡者,射舉卮於衡曰:“願先生賦之,以娛嘉賓。”衡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
東漢時期的禰衡(字正平,公元173~198年),恃才傲物,狂放不羈。他很輕視重權在握的曹操,經常當眾羞辱他。有一次,禰衡坐在曹操的營門口,以杖捶地,大罵不止。曹操非常氣憤,對禰衡的好友孔融說:“禰衡這小子,我殺他就像殺死雀鼠一樣容易。但是,他有很大的名氣,如果我殺了他,人們會說我不能容人。我把他送交給荊州劉表,看劉表怎樣處置他。”
禰衡到了劉表那裏之後,劉表雖然非常常識禰衡的才能,但也受不了他的傲慢無禮的態度。於是,劉表又把禰衡送給性情急躁的江夏太守黃祖。起初,黃祖很器重禰衡,尤其欣賞他寫得一手漂亮的文章。他曾經拉著禰衡的手,說:”您寫的這篇文章,正中我的心意,說出了我心中想說而又無法說出的話啊。”
黃祖的長子黃射是章陵太守,同禰衡的關係很密切。有一次,黃射大宴賓客,有人獻來鸚鵡。黃射舉杯對禰衡說:“請先生寫一篇鸚鵡賦,為嘉賓們助助酒興。”禰衡提筆就寫,文章寫好後不用改動,而且文辭非常華麗。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原來的意思是說治理天下之道必須寬嚴相濟,如今多用它比喻工作和生活要善於調節,有節奏地進行。
此典出自《禮記·雜記下》:“百日之蠟,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