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事明察1

按圖索驥

“按圖索驥”比喻讀書死,死讀書。

此典出自楊慎《藝林伐山》卷七:“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禦也’。所謂‘按圖索驥’也。”

春秋時,秦國有一個叫孫陽的人,他有著獨特的識別馬匹的能力,人們都稱他為伯樂(“伯樂”本來是天上的星名,據說負責管理天馬)。有一次,孫陽路過虞板,忽然發現一匹拉著鹽車的馬衝著他一直叫,他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匹千裏馬。孫陽眼見這樣一匹好馬拉著鹽車慢慢慢地走,覺得太委屈這匹馬了,不禁因同情而傷心起來。那匹馬見孫陽果然了解它,接著就吐白沫,仰頭狂叫,聲音十分悲壯,同時又好像是高興的樣子。

後來,孫陽把他識別馬的經驗寫成了一本書,還配上各種馬的形態圖。孫陽的兒子學了這本書,以為自己學會了父親識別馬的本領,於是拿著這本書到處去找好馬,可是由於他隻從圖樣上去識別,沒有實際知識和經驗,所以找來找去,不但沒找到一匹千裏馬,而且還鬧出了這樣一個大笑話。

有一天,他的兒子拿著這本《相馬經》去找好馬,看見一個大蟾蜍(癩蛤蟆),對他父親說:“我找到一匹好馬,與《相馬經》上寫的大致一樣,就是蹄子不一樣。”伯樂知道兒子根本不會相馬,但轉怒為笑幽默地對兒子說:“這匹馬好跳,不好駕馭。”

白駒過隙

“白駒過隙”形容人生苦短;也可用來形容時光流逝迅速。

此典出自《莊子·知北遊》:“老聃曰:‘……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解其天弢,墮其天帙,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

有一次,孔子向老子請教,說:“今天沒有什麼事情,想向您請教一下關於大道的學問。”老子說:“人生活在世界上,如同飛馳的駿馬穿過狹窄的道路,一轉眼就過去了。世間萬物,相與無恒,都是從變而生,順化而死。生也好,死也好,全部是變化而已,造物主是不會放在心上的。因此,對於死,生物感到悲哀、人類感到悲哀,而非生物與非人類,既不悲也不哀。人類喜愛生,厭惡死,因此才受到生和死的束縛。可是一旦對大道有所領悟,就會忘記生死,就像從天然的弓袋和束囊中解放出來,魂魄上天,骨肉歸土,不管如何紛亂,自為皈依,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皈依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事物的變化,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此典出自《金瓶梅》九十二回:“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吳月娘的女兒嫁給陳敬濟為妻。這陳敬濟不是個東西,他又娶了個戲子回家做小老婆,反而總是欺負他原來的老婆,有一天把她打得鼻口出血,過了半天才蘇醒過來。正妻哭到半夜,懸梁自縊而死。第二天,吳月娘聽說了,她早已聽說女兒受苦,又聽說陳敬濟娶了個唱戲的在家裏,正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接著,率領家人、小廝、丫鬟、媳婦七八口,往他家來,見了女兒屍首吊得直挺挺的,就大聲哭喊起來,將敬濟拿住,揪住亂打,有的竟用錐子錐得他全身都是小眼,接著把那個小老婆也打了個臭死。把門窗戶壁都打得七零八落。最後狀子告到縣裏,判了陳敬濟逼死妻子,徒刑五年。

博聞強記

“博聞強記”形容一個人見多識廣,記憶力強。

此典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誌(同‘記’),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屈原出身於楚國的王族,有深厚的文化教養和卓越的政治才能。楚懷王時,官至左徒、三閭大夫,曾直接參與楚國內政外交的重大決策,楚懷王一直非常信任他。可是由於當時統治楚國的貴族集團腐朽頑固,貪婪好利,而屈原則堅持“聯齊抗秦”的外交路線和“立法圖治”、“選用賢才”的政治措施,所以遭到反動的貴族集團的排擠和打擊。他先是遭讒被罷職,接著被流放。

在長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還一直是十分關心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的命運。但眼見楚王昏庸,奸臣當道,楚國已無可挽回地敗落了,他懷著悲憤的心情,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篇,如《離騷》、《天問》、《懷沙》等,揭露楚國黑暗混亂的現實,譴責反動貴族集團禍國殃民的罪行,同時陳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公元前278年,秦國大舉攻楚,破楚都,楚君逃亡,楚國麵臨亡國的危機。屈原感到十分悲憤絕望,於是投汨羅江而死。

對於屈原的一生,尤其是在政治上的宏偉抱負和深遠的預見,《史記》作者司馬遷深感敬佩和同情。屈原傳記的一開頭,司馬遷就寫道,屈原見多識廣,記憶力強,懂得古往今來治亂興亡的道理,擅長交際應酬的語言,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的意思是不以向學識、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此典出自《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春秋時,衛國有一位叫孔文的大夫,死後被諡為“文”。子貢就這件事詢問孔子說:“孔文子為什麼諡為‘文’?”孔子回答說:“他聰明靈活,愛好學問,並且十分謙虛地向地位不如他的人請教,不以為是恥辱,因此用‘文’字作他的諡號。”

不可同日而語

“不可同日而語”這句成語說明兩種情況完全相反或差別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