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事明察2
唇齒相依
“唇齒相依”來比喻關係密切,互相依存。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書·鮑勳》:“王師屢征而有未克者,蓋吳、蜀唇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
鮑勳字叔業,泰山平陽人。魏文帝時,任禦史中丞。魏文帝要攻打吳國,鮑勳就進見魏文帝說:大王的軍隊曾經幾次遠征都沒有取得勝利,主要原因是吳國和蜀國地勢相連,有如嘴唇和牙齒的關係一樣,他們相互支援,再者是路途太遠,山水相阻,行軍困難,所以要戰勝吳國是很困難的。文帝不但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反而十分憤怒,把鮑勳從右中郎將降為治書執法。
對症下藥
“對症下藥”比喻針對客觀情況,正確處理問題。這句成語又寫作“對症發藥”。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誌·華佗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
東漢末期,有一位傑出的醫學家叫華佗。有一次,州官倪尋和李延都患了頭痛發熱病,他們請華佗醫治。華佗診斷了兩個病人後說:“倪尋要吃瀉藥,李延吃發散藥。”兩人聽了很十分詫異,就問為什麼兩人的病一樣而吃的藥不一樣。華佗解釋說:“倪尋的身體外部沒有病,病是從內部傷食引起的;李延的身體內部沒有病,病是從外部受冷感冒引起的,因此治療就不同。”接著給兩人下了不同的藥,倪、李二人服下後,兩個人病都好了。
短小精悍
“短小精悍”原指身材矮小但精幹。後來,人們常用“短小精悍”形容文章或發言等簡短而有力。
此典出自《史記·遊俠列傳》:“解(郭解)短小精焊,不飲酒。”
自周末到漢代,社會上就曾出現了一批不顧統治階級的法律、道德的壓製,輕生重義,排難解憂,扶危濟困的人物,稱為“遊俠”。
遊俠誌士的仗義行為得到了廣大人民的尊敬。可是,統治階級卻把他們視為暴徒而橫加殺害。一些代言人也對他們進行汙蔑和詆毀。《史記》作者司馬遷在這個問題上和統治階級的代言人具有截然不同的觀點。不但給他們立傳,而且給予很高的評價和熱烈的頌揚。在所記述的漢代遊俠中,有一個叫郭解的人,字翁伯。這個人身材短小精悍,善於克服自己的缺點,是一位“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和“不矜其功”的遊俠。許多遊俠都把郭解引為自己的榜樣。後來由於郭解殺人,所以全家被殺。司馬遷十分惋惜郭解這樣的人竟未能善終。
盜亦有道
“盜亦有道”的意思是,做盜也有其做盜的才智與品德。莊子的本意在於闡發無處不有道的觀點,後來,人們用它指稱即使為非作歹的人,也有其規矩。
此典出自《莊子·胠篋》:“故蹠之徒問於蹠曰:‘盜亦有道乎?’蹠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傳說在春秋末期,柳下屯(今山東西部)有一個人,名蹠,人們稱之為盜蹠。有一次,盜蹠的徒弟問他說:“有人說,道是無處不在的,如此說來,偷盜也有一定的才智與品德嗎?”盜蹠回答說:“那當然,哪裏沒有道呢!”猜測人家家中會有什麼東西,這是無事不通;敢於率先溜進去,這是勇敢無畏;撤退時走在後邊,這是義氣;知道什麼東西是否可盜,這是聰穎明智;分贓均勻恰當,這是一種仁德。不具備這五項素質,而能成為天下大盜的人,還從沒出現過。
否極泰來
“否極泰來”比喻情況從極壞轉好。
此典出自《周易》。
《周易》也叫《易經》,又簡稱《易》。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
《周易》通過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推測自然和社會變化。認為陰陽兩種勢力的相互作用是產生萬物的根源,提出“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等富有樸素辯證法的觀點。
“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天地交(相互作用)叫做“泰”,“泰”就順利;天地不交叫做“否”,“否”就失利。古人辨證認為,“否”是可以轉化為“泰”的,事物發展到極點,就要轉化為“泰”,故有“否極泰來”之說。
公而忘私,國而忘家
“公而忘私,國而忘家”形容一心一意為公,不考慮自己的私利。
此典出自《漢書·賈誼傳》:“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義所在。”
又見《儒林外史》第六回:“自古道‘公而忘私,國而忘家,我們科場是朝廷大典,你我為朝廷辦事,就是不顧私親,也還覺得於心無愧。”
耳:同“而”。苟:苟且的意思。為了公事,忘記了自己的私事,為了國家,忘記了自己的家庭。公而忘私,也作“公爾忘私”,明人陸采《還鄉記·飛報捷音》:“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待國事太平,我家事自行停當。先公後私,理當然也。”
共為唇齒
“共為唇齒”比喻具有利害關係的雙方彼此相互依存。
此典出自《三國誌·蜀誌·鄧芝傳》:“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並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三國時期蜀國有一位老將軍,名叫鄧芝。他對於蜀吳聯合共同抗擊魏國有著很大功勞。
原來劉備在世的時候,吳國孫權曾派人到蜀國,商討兩國和好,一起抗魏。蜀國也派使者去過吳國回拜孫權。可是劉備死了以後,與吳國那邊和好的事情不再提了,為此諸葛亮很十分擔心,怕吳國改變主意,不再與蜀國和好。
一天,鄧芝來見諸葛亮,說:“先帝故去,今主上幼弱,現在應該派人與吳國談判,重修友好。”“你說的對呀,我每天擔心的就是這件事!可是一直沒找到合適的人當使者去吳國,現在可找到了……”諸葛亮高興地拉住鄧芝的手說。“那是誰呀?”鄧芝十分急切地詢問。諸葛亮笑了:“就是你呀,你去吳國最合適!”
鄧芝到了吳國,孫權稱病不見他。鄧芝猜到孫權變了心,不打算與蜀國友好了,可能吳國要依附魏國。鄧芝就寫了一封信,送給孫權。信上說:“我這次來不單是為了蜀國,也是為了吳國。”孫權這才答應召見鄧芝。
孫權坦率地告訴鄧芝:“我是誠心願意與蜀國和好,可是擔心的是劉禪幼弱,國小勢微,如果魏兵攻擊,你們自身難保呀,我為這事憂慮啊,因此猶豫不決……”
鄧芝說:“吳、蜀兩國四州之地,這是成就王業的基礎。諸葛亮乃當今英傑,蜀國地勢險要十分牢固;吳國有三江之阻,固若金湯。假如把我們兩國的優勢合為一股,像唇、齒那樣互相幫助,進攻可以兼並天下,退卻可以鼎足而立。這不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嗎?如果吳國屈服魏國,那江南之地就不再是大王的了……”
孫權沉思良久,緩緩地說:“你說得很對,還是吳蜀聯合為妙!”接著吳國拒絕了魏國的和談要求,另派使臣與蜀國商談和約。鄧芝後來當上車騎將軍,為蜀國屢建戰功。
狗尾續貂
“狗尾續貂”比喻用次品續在珍品之後,多指文藝作品後來續寫的不如原來的好。
此典出自《晉書·趙王倫傳》:“同謀者超階越次,不可勝紀……每朝會,貂蟬滿座。時人為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
《晉書·趙王倫傳》裏有這樣二句:“貂不足,狗尾續。”用來譏諷趙王倫封爵太濫,隻要參加篡位的同謀者,不管是什麼身份,一律加封爵位。趙王倫,於魏嘉平初年,被封為樂亭侯,後來被拜為諫議大夫。他與孫季勾結,謀害太子之後,又製造了個宣帝命他早入西宮的神話。輿論造足之後,就帶兵五千自端門而入,僭即帝位。從那以後,他便濫封官爵,不管有功無功,隻要那些投合他心意的人,都一一加官晉爵。由於爵位太多,所封官員的帽子上的貂尾就不夠了,實在沒有辦法,隻好用狗尾來代替。正如一件珍貴的貂皮,續上一條狗尾巴充數一樣。貂鼠的皮革是何等珍貴,但續上一條下賤的狗尾巴,這樣怎能相稱呢?當時人們對這種怪現象很不滿,就諷刺地說:“貂不足,狗尾續。”
顧名思義
“顧名思義”的意思是,看到名稱就聯想到它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