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心靈情感6

竭澤而漁

“竭澤而漁”比喻隻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果,或無止境地索取而不留有餘地。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晉文公和楚國在城濮(今山東省濮縣南)展開大戰,楚國的兵力比晉國的強厚。文公問狐偃道:“楚國兵多,而我們少,我們如何才能取勝呢?”狐偃回答說:“我聽說講究禮節的人,不怕麻煩;擅長打仗的人,不厭欺詐。你用欺詐的方法就行了。”文公把這話告訴了季雍,季雍當然很反對,可是在當時的情勢之下,已經沒有其他的辦法,他隻好同意了,隻是說:“把池塘裏的水抽幹了來捉魚,怎麼會捉不到呢?但第二年就沒有魚可捉了。把山上的樹木燒光了打野獸,怎麼會打不到呢?但第二年就沒有野獸可打了。現在雖然可以勉強使用欺詐的方法,可是以後就不能再用,因為這並不是長遠的計策!”

解鈴係鈴

此典出自瞿汝稷《指月錄》。

金陵清涼寺泰欽法燈禪師還是個普通和尚時,性情豪爽飄逸,一副無所事事的樣子。眾人都看不起他,隻有法眼禪師器重他。一天,法眼考問大家:“老虎脖子上係了個金鈴鐺,有誰能把它解下來?”大家都回答不上來。法燈剛好這時走過來,法眼於是又用剛才的問題問他,法燈回答說:“係鈴者可以解開!”法眼於是對大家說:“你們這些人決不可輕視他!”

近水樓台

後人引用“近水樓台”或“近水樓台先得月”這句話,比喻由地處近便而獲得優先的機會。

此典出自《清夜錄》:“範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雲:‘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公即薦之。”

範仲淹,字希文。他的性情十分剛直,而態度卻非常溫和。當他還是秀才的時候,就把管理國家大事,當成是自己的責任。他曾經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自宋迄今,被廣泛流傳,他後來考取進士,在宋仁宗趙禎朝擔任過吏部員外郎,又擔任過杭州的知州。

當他在杭州做知州的時候,城裏麵有許多官兵僚屬都得到了他的推薦信,請求調做自己理想的職務。一個叫蘇麟的人,正在杭州所屬的外縣做巡察,沒有被他注意。蘇麟有一天跑到他辦公的地方,送給他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範仲淹看到這兩句詩後,忍不住笑了一下,也就按照他的願望,替他寫了一封介紹信。

原來蘇麟那句詩的意思是:靠近水邊的樓台,因映出月亮的反影。即使抬頭看不到月亮,也可從水麵見到月的倒影;春天的花木必是欣欣向榮,而那些對著陽光的花木,更是可以先茁壯成長開花。換句話說,就是因接近而能先得到東西或利益。

驚弓之鳥

此典出自《戰國策·楚策四》。

從前有一天,更羸和魏王站在高台之下,仰頭看見有飛鳥。更羸對魏王說:“我可以為您用拉弓而不發射箭矢的方法射下鳥來。”魏王說:“難道射術可以達到這樣高的水平嗎?”更羸說:“可以。”

停了一會兒,一隻雁從東方飛來。更羸虛拉了一下弓弦就把它射下來了。魏王說:“射術怎麼可以達到這樣高的水平啊?”更贏說:“這是因為這雁有傷病”。魏王說:“你怎麼知道的?”更羸回答說:“它飛得很慢而且叫聲很淒慘。飛得慢,是因傷口痛;叫聲淒慘,是因離群很久了。所以它傷口沒有好而又驚魂未定,這時它聽到弓弦發出的聲音,用勁振翅往高處飛,導致傷口撕裂而墜落地上。”

靜坐有益

“靜坐有益”說明世間任何事,心誠自然靈。

此典出自《笑禪錄》。

一位禪師教一位吃齋的人屏住呼吸、閉眼靜坐的技巧。有一天晚上,齋人坐到五更天,突然想起某天某人借了他一鬥大麥到現在還沒有還,就叫醒他老婆說:“禪師教我的靜坐的辦法真是有好處,不然的話,就讓某人騙走了一鬥大麥!”

九牛一毛

九頭牛身上的一根毫毛。比喻極為輕微的意思。

此典出自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京劇《李陵碑》中的李陵是西漢時名將李廣的兒子,他精通兵法,英勇過人。和他父親一樣是位不可多得的良將。

漢武帝時,匈奴時常侵犯漢朝的邊疆,為了打擊匈奴的氣焰,漢武帝特派大將衛青征討匈奴,任李陵為騎都尉,率五千軍馬為側翼,對匈奴進行包抄。

在主力部隊尚未到達的情況下,李陵的部隊首先與匈奴的十萬步軍相遇。李陵率先衝入敵陣,英勇殺敵。遠者箭射,近者槍挑,殺敵數百人,匈奴兵稍稍後退。但很快又集結起來,向漢軍反撲。

戰鬥異常殘酷,漢軍的弓拉斷了,箭射光了,刀劍變形,鋒刃倒卷。他們除少數被俘外,全部戰死。最後,匈奴死亡三萬餘人,李陵則力盡被擒。

匈奴首領左賢王,非常欣賞李陵的武力和謀略,勸他歸順匈奴,李陵堅決地拒絕了。於是左賢王又用高官厚祿、美女佳肴進行誘惑,李陵仍毫不動心。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京城長安,有人竟向漢武帝謊報軍情,說李陵已歸降匈奴。漢武帝聞訊勃然大怒,竟下令將李陵全家滿門抄斬。

司馬遷聽說漢武帝如此處置,覺得既不公平,又不穩妥,他不顧個人安危立即麵見漢武帝為李陵辯解,司馬遷說:

“李陵將軍此次出兵,屢戰屢勝,最後失利被擒,但殺敵三萬,戰功可謂赫赫。況且,漢軍與匈奴眾寡懸殊,漢軍主力又未能及時到達,所以責任不能全推在李陵的身上。臣料想李陵必不肯降,如果陛下誅殺其家屬,那麼就等於逼迫他投降匈奴,請陛下三思。”

漢武帝聽不進司馬遷的忠言,並怪罪他為叛將表功,一怒之下,將司馬遷投入大牢,判為宮刑。這種慘無人道、侮辱人格的酷刑,在漢代僅次於斬首。

司馬遷的身心受到了極大的摧殘,痛苦萬分。他幾次想到自殺,認為受到這種刑罰活在世上,真不如死去好。但他又考慮到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業,隻好忍辱偷生。

自己的不幸如何才能宣泄,他在《報任少卿書》中敘述得是那樣慘痛感人。他在信中說:

“我含冤受害,即使自殺也不能滌盡這樣奇恥大辱,假如現在死去,隻不過像九頭牛身上失去一根毫毛而已,那將同螻蛄、螞蟻一樣,毫無區別。今日之所以忍辱偷生,被關在汙濁的牢房裏沒有自殺的原因,就是因為想到事業未遂,一旦死去,文章不能流傳……”

到了漢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六月,漢武帝大赦天下,司馬遷才走出監牢。出獄之後,他被任命為中書令,專門負責將皇帝的命令下到尚書,把尚書口奏事宜呈給皇帝。

司馬遷一刻也沒有停止《史記》的寫作,最後,他終於完成了曆史巨著《史記》。

酒池肉林

“酒池肉林”形容窮奢極欲,或用來誇耀家境富裕。有時也用以形容酒肉之多。

此典出自《史記·殷本紀》:“以酒為池,以肉為林。”

殷紂王是曆史上的一個昏君,他腐化到了極點,荒淫無道。整天沉醉於酒樂歌舞、女色之中,廣修園圃,大養飛禽走獸。為了滿足他的私欲,不惜耗費大量民財,在沙丘大建苑台,以酒為池,以肉為林,大肆揮霍。尤其荒唐的是他還命令男女裸體在酒池中追逐嬉戲,而這個腐朽的暴君就在池邊通宵達旦地飲酒作樂。他寵愛妲己,對妲己唯命是從。忠臣上諫,他充耳不聞,甚至殺掉向他勸諫的大臣。為此百姓怨聲載道,諸侯多有反叛。由於殷紂王作惡多端,國事廢弛,在人民的一片反對聲中,被周武王趕下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