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心靈情感7
師曠勸學
此典出自劉向《說苑·建本》。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現年七十歲了,還想學習,恐怕就是晚了點!”
師曠說:“您為什麼不點燃蠟燭照明呢?”
晉平公說:“哪有做人臣的隨便與國君開玩笑的呢?”
師曠說:“我這個瞎子大臣怎麼敢與國君開玩笑呢?我聽說,年少時而好學習,就如早晨初出的朝陽;壯年而好學,就像升入中天的陽光;老年而好學,又有如點燃蠟燭的光亮。點燃蠟燭照明,不是比在黑暗中行走要好得多嗎?”
晉平公說:“很對!”
水中撈月
比喻白花力氣,去做無法做到的事。
此典出自元·楊景賢《劉行首》。
傳說,道師王重陽修道深厚,後來成了仙,便開始四處遊曆,點化有德行的人成道。
一天夜晚,王重陽來到西安府城外的北邙山下,在山間的鬆樹下閉目養神,朦朧間聽到歌聲,王重陽一看,原來是個女鬼。
這女鬼看見王重陽,知道遇上了真人,求他超度自己的鬼魂。王重陽要她先下凡來到人間,托生為女子,還了五世宿債,20年後,會有一個紮三角丫髻的馬真人超度她,於是命人領著女鬼托生到汴梁劉家,名叫劉倩嬌。
20年後,劉倩嬌出落得亭亭玉立,能歌善舞,吟詩作對,樣樣在行,是汴梁有名的歌妓。一年重陽節,官府飲酒作樂。派人請劉倩嬌去助興。
劉倩嬌打扮一番,便向官府走去,走到小巷子裏迷了路,正好見到一個身穿百袖袍,頭上紮三角丫髻的道士迎麵向她走來,便上去問路,道士看著她,笑著說:“正好撞上20年前還魂的故交了。”
劉倩嬌好生奇怪:“我21歲,怎麼是你20年前的故交?”
原來,道士就是王重陽的弟子馬丹陽,他奉師父之命來到人間尋那20年前的女鬼。他要劉倩嬌脫離凡塵,跟他回頭歸於正道,誰知劉倩嬌已根本不記得前世的事,她對馬丹陽說:“我正值青春妙齡,生活得非常舒服。跟你出家,能得到什麼好處,道爺,請您放我走吧,不然會誤了官府的事。”
馬丹陽見她執迷不悟,急得直跺腳:“這個不回頭的劉倩嬌,我要度你啊,就像沙裏麵淘金,金石中取火,水中撈月,難啊!”
那時,劉倩嬌正準備嫁給林員外作妾。馬丹陽知道劉倩嬌迷戀紅塵,凡心太重,便索性追到她家裏去點化她。但她不理不睬,還在一邊打起瞌睡來。
馬丹陽見她在打瞌睡,心生一計,將20年前托生的前前後後,托夢給劉倩嬌,勸劉回頭。最後,劉倩嬌終於有所醒悟,答應跟馬丹陽出家修道。
螳螂捕蟬
此典出自韓嬰《韓詩外傳》。
園中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隻知了。知了鼓動翅膀悲切地鳴叫,正準備吮吸些清涼的露水時,卻不知道有隻螳螂正在它的背後。螳螂彎起頸脖,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螳螂正要吃知了的時候,卻不知道黃雀就在它的後麵,黃雀是想啄死螳螂吃掉它。黃雀正想啄食螳螂時,卻不知道榆樹之下有個拿著彈丸的小孩,那小孩拉開彈弓正準備射黃雀。孩子正要射時,卻不知腳前有個深坑,後麵還有個樹樁子。
這些鳥蟲和這孩子都是貪圖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後隱藏著的禍害。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比喻利令智昏,一心想算計的人卻反而遭害。
此典出自《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跗(fū)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公元前584年,吳國國君吳王打算攻打楚國。吳王壽夢這個人剛愎自用,拒絕任何人的勸諫,對跟隨在左右的侍從們說:“誰再敢勸我,就堅決殺掉他!”
吳王親隨當中有個年輕人,他想勸阻吳王卻又不敢直說,不知如何是好?於是,他每天清晨懷藏彈丸,手拿彈弓,在花園裏走來走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就這樣,一連三個早晨。
吳王疑惑不解地問他說:“你為什麼自討苦吃,把衣服濕成這般樣子呢?”
這個年輕人回答說:“花園裏有樹,樹上有蟬,蟬兒落在高高的樹上,發出‘知了,知了’的悲鳴聲,偶爾喝著清涼的露水。它並不知道,螳螂正躲在自己的背後,準備吃掉它;螳螂彎曲著身體,弓著腳背,想要捉住蟬兒,它並不知道,黃雀正在自己旁邊準備吃掉它;黃雀伸長脖子準備吃掉螳螂,它並不知道,我的彈丸正在樹下瞄準它。蟬、螳螂和黃雀,都隻顧想著得到眼前的利益而沒有顧及到各自的背後還有禍患。”
吳王聽後,頗受啟發,他說:“你說得很正確!”於是他就取消了攻打楚國的計劃。
鐵棒磨成針
此典出自虞韶《日記故事》。
李白讀書,還沒完成學業就跑了。路上遇見一位老婦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她為何磨這鐵棒,老婦說:“想作根針。”李白笑她愚蠢,老婦說:“功夫到家了就自然可成功。”李白聽後,大為感動,於是馬上回去繼續學習,完成了學業,終於成了名士。
亡戟得矛
此典出自《侶氏春秋·離俗覽·離俗》。
齊、晉兩國交戰,平阿邑的一名預備役士兵在作戰時丟失了戟卻揀到了一支矛,撤退時他很不痛快,對路邊的人說:“我丟了支戟,揀到支矛,可以回去嗎?”那人說:“戟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丟了兵器又揀到兵器,為什麼不能回去?”士兵繼續往回走,心裏還是不痛快,路上,又碰到高唐邑的一個孤兒叔無孫,他就攔在叔無孫的馬前說:“今天打仗,我丟了支戟,揀到支矛,可以回去嗎?”叔無孫說:“矛不是戟,戟不是矛,雖然你丟失了戟,揀到支矛,但兩者不能相抵,你回去後難道能夠當得住上司的責問嗎?”聽了此話,那個士兵說:“噫!回去打仗,現在趕快回去還來得及。”他終於戰死在疆場。叔無孫知道後,說:“我聽說:君子使人遭受禍患,就一定要和他共患難。”說完,快速策馬奔赴戰場,結果也死在戰場上沒能活著回來。
亡羊補牢
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欄。羊丟失後,才修補羊圈。比喻出了差錯,及時設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也含猶未為晚之意。
此典出自漢·劉向《戰國策·楚策四》。
戰國時楚襄王即位後,奸臣當道,政治腐敗,國家一天天衰落下去。大臣莊辛看到這種情況,非常著急,勸襄王不要天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這樣下去,楚國怕是要滅亡了。
楚襄王聽了大怒,罵道:
“你老糊塗了吧,國家明明太平無事,你卻故作緊張。這樣詛咒楚國。”
莊辛見楚襄王不納忠言,隻好躲到了趙國。結果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攻打楚國,並長驅直入,攻陷了楚國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然如喪家之犬,逃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時,他想到莊辛的忠告,又悔又恨,便派人把莊辛迎請回來,說:
“過去因為我沒聽你的話,所以才會弄到今天這種地步,現在,你看還有辦法挽救嗎?”
莊辛看到楚襄王確已有悔過之心,便給他講了個故事:
從前,有個人養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發現少了一隻羊,仔細一查,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鑽進來,把羊叼走了一隻。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個人不肯接受勸告,回答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