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冷的泉頭,無徑的叢林,
這正是激情所追求的地方,
還有那月下的通幽曲徑,這時
雞已入塒,空中惟有蝙蝠鴟梟。
啊,夜半的一陣鍾鳴,一聲呻吟,
這才是我們所最心醉的聲響。
請好好瞻仰一下林中的這位優美的狂人吧!這時他簡直是一座歌聲幽細、色彩絢麗的宮殿;他氣宇軒昂,倍於平日;走起路來,手叉著腰;他不斷自言自語,好與花草林木交談;他在自己的脈博裏找到了與紫羅蘭、三中草、百合花同源的東西;他好與沾濕他鞋襪的清溪絮語。
那曾使他對自然之美的感受大為增強的原因使他熱愛起詩和音樂來。一件經常見到的情形便是,人在這種激情的鼓舞之下往往能寫出好詩,而別的時候則不可能。
這同一力量還將製服他的全部天性。它將擴展他的感情;它將使傖夫文雅而懦夫有立誌。它將向那最卑猥齷齪不過的人的心中注入有敢於鄙夷世俗的膽量,隻要他能獲得他心愛的人的支持。正如他將自己交給了另一個人,他才能更多地將他自己交給自己。他此刻已經完全是一個嶄新的人,具有著新的知覺,新的與更為激切的意圖,另外在操守與目的上有著宗教般的肅穆。這時他已不再隸屬於他的家族與社會。他已經有了地位,有了性格,有了靈魂。
這裏就請讓我們從性質上對這個青年們具有著如此重大作用的影響進一步作點探索。首先讓我們探討和欣賞一下所謂美,而美對人類的啟示我們正在高興慶祝,——這美,正像煦煦普照的太陽那樣受人歡迎,不僅使每個人對他產生喜悅,而且使他們自己也感到喜悅。它的魅力實在是驚人的。它似乎是足乎己而無待於外。一個少年的描繪他的情人時是不可能依照他那貧乏而孤獨的想象的。正像一株鮮花盛開的樹木,在這其中的一番溫柔、嫵媚與情趣本身便是一個世界;另外她也必將使他看到,為什麼人們要去描繪“美”時,總不免去畫愛神以及其他女神。她的存在將使整個世界豐富起來。雖然她把一切人們仿佛不屑一顧地從他的視線範圍擯斥了出去,但是她對他的補償則是,她把她自己擴展成為一種超乎個人的、廣大的和此岸性的人物,因而這位少女對他來說成了天下一切美好事物與德行的化身。正因這種緣故,一個戀人往往看不到他的意中人與她的家族或共他有什麼相像之處。他的朋友對她和她的母親、姊妹甚至某個外人的相像之處是看得一清二楚的。但是她那情人卻隻知道將她與夏夜、清晨、彩虹、鳥鳴等聯想在一起。
美從來便是古人所崇敬的那種神聖事物。美,據他們講,乃是德行之花。試問誰又能對那來自某個麵龐和形體的眼波神態進行分析?我們隻能被某種柔情或自足所感動,產不出這種精妙的感情。這種流波指向什麼。企圖把它歸諸生理的作法必將使人的幻景破滅。另方麵它也決不是指的一般社會所理解的或具有的那種友誼或愛情關係;而是,據我看來,指向一個另外的以及不可抵達的領域,指向帶有超絕性的精致與幽美的關係,指向真正的神仙世界;指向玫瑰與紫羅蘭所暗示與預示的事物。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它微妙得幾乎如乳白色鴿子頸上的光澤,閃爍不定,稍縱即逝。在這點上,它正像世上一切最精妙的事物那樣,往往具有虹霓般的瞬息明滅的特點,完全不好給它派什麼用場。當保羅黎希物向著音樂道:“去吧!去吧!你對我說了許多我一生一世也不曾找到過而且以後也永不會找到的事,”這時他所指的豈不也正是這個嗎?這種情形在雕塑藝術方麵的許多作品中也同樣能夠看到。一座雕像要想成為美的,隻是當它已經變得不可理解,當它已經超出評論,已經不複能夠憑藉標尺規矩加以衡量,但卻須要活躍的想像與之配合,並在這樣做時指出這種美是什麼。雕刻師對於他手中的神祗或英雄的表現也總是使之成為一種從可達之於感官者至不可達之於感官者這二者之間的過渡。這就需要這個雕像首先不再是一個石塊。這話同樣適於繪畫。在詩歌方麵,它的成就大小不在它能起到催眠或饜足的作用,而在它能引起人的可驚可愕之感,藉以激勵人們去追求那不可抵達的事物……
頌愛人
□ 布萊希特
一
我知道,愛人:空虛的生活已弄得我頭發脫落,我不得不在墓石上靜臥。你們見我在喝最賤的燒酒,而我無非在風中行走。
二
曾經有過這樣的日子,愛人,當時我純潔無疵。
三
我曾經有過賢妻,她強於我猶如今天青草強於公牛:青草再度獲生機。
四
當時她見我就生氣,但愛我仍堅定不夠。
五
她未問自己的路走向何方,也許會走下坡。當她對我以身相許,曾說:這就是一切。而這一切成了我的身軀。
六
今天,再也找不到她的影蹤,她就像浮雲飄然消逝。每逢下雨以後,我隻能聽憑那浮雲自由往下而行,——因為這是它的路程。
七
每當我夜間飲酒,我常常瞧見她在風中的蒼白的麵容;強風朝我吹來,我向風深深地鞠了一躬。
論愛
□ 雪萊
你垂詢什麼是愛嗎?當我們在自身思想的幽穀中發現一片虛空,從而在天地萬物中呼喚、尋求與身內之物的通感對應之時,受到我們所感、所懼、所企望的事物的那種情不自禁的、強有力的吸引,就是愛。
倘使我們推理,我們總希望能夠被人理解;倘若我們遐想,我們總希望自己頭腦中逍遙自在的孩童會在別人的頭腦裏獲得新生;倘若我們感受,那麼,我們祈求他人的神經能和著我們的一起共振,他人的目光和我們的交融,他人的眼睛和我們的一樣炯炯有神;我們祈願漠然麻木的冰唇不要對另一顆火熱的心、顫抖的唇譏笑嘲諷。這就是愛,這就是那不僅聯結了人與人而且聯結了人與萬物的神聖的契約和債券。
我們降臨世間,我們的內心深處存在著某種東西,自我們存在那一刻起,就渴求著與它相似的東西。也許這與嬰兒吮吸母親乳房的奶汁這一規律相一致。這種與生俱來的傾向隨著天性的發展而發展。在思維能力的本性中,我們隱隱約約地看到的仿佛是完整自我的一個縮影,它喪失了我們所蔑視、嫌厭的成分,而成為盡善盡美的人性的理想典範。它不僅是一幀外在肖像,更是構成我們天性的最精細微小的粒子組合。它是一麵隻映射出純潔和明亮的形態的鏡子;它是在其靈魂固有的樂園外勾畫出一個為痛苦、悲哀和邪惡所無法逾越的圓圈的靈魂。這一精魂同渴求與之相像或對應的知覺相關聯。當我們在大千世界中尋覓到了靈魂的對應物,在天地萬物中發現了可以無誤地評估我們自身的知音(它能準確地、敏感地捕捉我們所珍惜並懷著喜悅悄悄展露的一切),那麼,我們與對應物就好比兩架精美的豎琴上的琴弦,在一個快樂的聲音的伴奏下發出音響,這音響與我們自身神經組織的震顫相共振。這——就是愛所要達到的無形的、不可企及的目標。
正是它,驅使人的力量去捕捉其淡淡的影子;沒有它,為愛所駕馭的心靈就永遠不會安寧,永遠不會歇息;因此,在孤獨中,或處在一群毫不理解我們的人群中(這時,我們仿佛遭到遺棄),我們會熱愛花朵、小草、河流以及天空。就在藍天下,在春天的樹葉的顫動中,我們找到了秘密的心靈的回應:無語的風中有一種雄辯;流淌的溪水和河邊瑟瑟的葦葉聲中,有一首歌謠。它們與我們靈魂之間神秘的感應,喚醒了我們心中的精靈去跳一場酣暢淋漓的狂喜之舞,並使神秘的、溫柔的淚盈滿我們的眼睛,如愛國誌士勝利的熱情,又如心愛的人為你獨自歌唱之音。因此,斯泰恩說,假如他身在沙漠,他會愛上柏樹枝的。愛的需求或力量一旦死去,人就成為一個活著的墓穴,苟延殘喘的隻是一副軀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