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被這紛亂的煩惱所束縛,何時又怎樣才能擺脫走向“永樂清新”的世界?芽也就是說,怎樣才能從人生的悲觀主義中解脫出來呢?怎樣才能確立正確的法則和人生觀,依靠堅韌的樂觀主義生活下去呢?

這種“棄暗投明”的轉變可謂是人生的頭等大事。我之所以立足於悠久的生命觀,走上信奉佛法的道路,理由也就在此。從無常的世界向永恒世界的轉換,正是有史以來人類所孜孜研究的課題。

小林秀雄先生在《莫紮特》一書中寫道:

“對強韌的精神來說,惡劣的環境也是實在的環境,既不缺什麼,也不少什麼。”“生命力中有一種能力,可將外在的偶然看做內在的必然。這種思想均有宗教意味,但它並不是空想。”

這就是惟一能與自然界抗衡,並征服其它的人類之能;是精神的力量,能將外在的偶然性看做內在的必然性。這種無限的力量就蘊藏在自己生命之中,本人能切實感受並加以發揮,真正的人生之路就在其中。

如此恒久奮鬥下去,不為任何環境所屈,總是忠實於自己,發展自己,於是便奏響了人生的凱歌。

佛法中有“梅櫻桃李”這樣的命題。

梅花綻放於年之初始,沐浴著春光燦爛;然後是櫻花盛開的季節,它也盡顯風姿;桃花、李花也都各領風騷。同樣,人也應當讓自己的生命開出美麗的花朵,不,催開絢麗鮮花的神力原本即存於生命內部。

那麼,神力在哪兒呢?這便是對自身“使命”與“責任”的深刻覺悟。某些人以根本的“法則”為基準,始終堅持一定的生活道路,將使命和責任視為非己莫屬的。這樣的人就會不斷開拓自己的生命,就和梅、櫻一樣,遲早會破蕾而綻,散發出陣陣清香。他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生命的作用,並為此感到自豪、幸福和美滿。

人無論善惡,都是帶著某種使命而生於世上的極其寶貴的人。這種使命並不體現於外部相對立的世界中,而體現在與自己搏擊、勝自己、貫徹自己信念之時。人生的每時每刻無不體現生命,無不映射生命、決不偏依。我的恩師戶田先生經常教導我們說:“要為自己的生命而活下去。”這句話具有深刻的內涵和千鈞的分量,指出人生最終的目標之所在。

人生的意義

□ 湯川秀樹

同學們,你們正值青春年齡,你們有著非常長遠的未來。從你們的年齡看來,你們今後平均將有六十年左右,你們的生命將跨過20世紀進入21世紀。在這個期間,世界將發生哪些變化呢?

回憶20世紀前半期的六十年代中期,世界上發生的那些顯著變化,就可以想像未來五六十年中將會發生的巨大飛躍。

人世間演變的起因究竟在哪裏?有人說是由於地震、台風、洪水等自然情況造成的。但這種自然現象的影響隻是短暫的,即便是重大事件也不會產生永久性的影響。從長遠發展來看,可以說主要還是由人類行為帶來的世界巨大變化。

從交通的發展情況看來,現在汽車、飛機的數量在大增,速度在加快,再加上通訊事業迅速發展,電話、廣播、電視也日益普及,這些都為世界帶來了不少變化,象這樣的變化還很多很多。

從這些變化可以看出,最大的變化因素是人類的知識和科技的進步。簡而言之,即科學的進步引起了世界的變化。眾所周知,科學是人類創造、思維的結晶,是人們有生之年辛勤工作的點滴積累。不光科學,人類還有許多其他活動也推動著社會的發展。關鍵是今後的世界還要由活著的人們不斷地推動向前迅速發展。

所以,我希望同學們深刻認識到,你們就是這活著人群中的一員。如果有人說我的力量微不足道,根本不可能改變世界,所以自己除了順應社會趨勢,隨波逐流,別無所能。這種想法是極端錯誤的。因為盡管每個人的力量是十分微薄的,但是不能否認正是這些個人不懈努力的結果,才使社會得以發展和變化。

但變化本身也多種多樣,朝什麼方向演變才好呢?我們應當努力設法使世界朝著光明的道路發展,而不要走向其相反方向。要下定決心為把世界逐步引向光明道路,而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我們不光要有決心,更要采取實際行動。我們應當認識到這樣生活才最有意義。

為了建設這個世界,應當采取什麼方法貢獻自己的力量呢?那當然是因人而異了,即便定下今後努力的目標,選擇出適當的道路,並已開始在這條道路上前進,也不一定能夠成功,或許會以失敗告終。究竟成功與否,誰也無法預測,不可能先知先覺。我相信隻要努力就有成功的希望,從而竭盡全力去幹,這便體現了人生在世的真正價值。

人們總是說,現在的年輕人比起前人現實多了。也就是說他們開始關心將來,想方設法使自己的晚年過得更加舒適。這種考慮也許是人之常情,未必是壞事。但是如果青年人一味考慮個人生活的安逸,那就太令人失望了。而且,如果他們以為未來和現實不會有多大差異,因而隻是考慮眼前如何生活得更好,那就不僅是令人失望,而且是幼稚可笑了。

有些人認為:“別人都考某某大學,所以我也要進某某大學。”“要是能進某某公司工作,將來生活就有保障。為了能進某某公司,大概先進某某大學比較合適。”這類消極想法如果充斥青年人的頭腦,前景會是什麼樣子呢?

如果日本全國都是這樣的青年,那會是什麼結果呢?到那時日本人在這個地球上將會變得十分渺小,從而失去影響。不僅如此,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特別是創造文化價值的競爭中,日本將成為十足的落伍者。這樣,日本人的個人生活也會在精神和物質方麵雙雙遭到破產。

在現實或將來的社會裏,每一個人的問題與社會全體的問題,推而廣之和全世界的問題,是絕對不能分割的。由此可以懂得前麵所說的“現實主義態度”,或者用個貶義詞,叫做利已主義的生活態度,乍看起來似乎穩妥可靠,實際並非如此。青年中至少應有一部分人要立誌擺脫個人打算,懷著崇高的理想向前邁進。如果連這一點也做不到,那麼日本也好,世界也好,便不會朝著進步的方向發展。這種結局所帶來的惡果又將會反過來影響到每一個個人,給人們帶來許多不幸。

擁有崇高理想並不斷前進的人,即使不能獲得完全成功,那麼人生也是具有重大意義的。認識到人生的意義而活在世上的才是真正的有價值的現實主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