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3 / 3)

道常無名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由川穀之於江海也。

道常無名,即可名非常名也。無名之樸,道也。雖若至小,而天下莫不尊之,孰敢卑之,故曰不敢臣。為侯王者若能守此道,則萬物自賓服之矣。天至高也,下而接乎地,天氣下降,地氣上騰,而後甘露降焉。天地和,則甘露降。民之在天下,自生自養,莫不埤平,誰實使之,自然之道也。若容心而使,則不得其均平矣。道之始,本無名焉,萬物既作,而後有道之名。製,作也,是樸散而為器也。此名既有,則一生二,二生三,何所窮已。知道之士,當於此而知止,則不循名而逐末矣。循名逐末,則危殆之所由生也,知止則不殆矣。川穀之水,鈴歸之江海而後止;天下萬物,必歸之道而後止。故曰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也。

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智,私智也。明,在內者也。有力,角力於外者也。強,在內之果也。自勝者強,勝己之私謂之克也。知足者富,無不足則常有餘也。誌勝氣則其強也不弱,得其所安則久而不變,故曰不失其所者久。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死而不亡者壽,亦此意也。此二句非言語所可解,自證自悟可也。

大道汎兮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居,衣被萬物而不為主,故常無欲,可名於小矣;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汎兮其可左右,無所係著也。物物皆道之所生,何嘗辭之。既生矣,何嘗居之以為功。衣被,蒙賴也。萬物皆蒙賴其利,而道何嘗有主宰之心,湛然而無所欲,可謂之自小矣,故曰可名於小。道雖小,而萬物歸之以為主,道亦不自知,豈不謂之大乎?惟其能小,所以能大,聖人之所以不為大者,故能成其大也。此即守其雌,為天下谿之意。

執大象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大象者,無象之象也。天下往者,執道而往行之天下也。以道而行,則天下孰得而害之。天下無所害,則安矣,平矣,泰矣。三字亦隻一意也。樂,鐘鼓之樂也。餌,飲食也。張樂設饌以待嘉客,樂終食盡,客過則止矣。過者,去也,是筵席必有散時也。道之可味,雖若甚淡,視之雖不可見,聽之雖不足聞,言其不足悅耳目也,而用之於今古而不盡。此即物有盡而道無窮之意。道之出言,道形於言也,猶曰道之為言也。

將欲噏之

將欲噏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之勝剛,弱之勝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此章前八句皆是譬喻,隻是得便宜處失便宜之意。噏,歛也,弛也。張者必弛,強者必弱,興必有廢,得必有失。與,得也。奪,失也。人#5 惟不知,自以為喜,而不知此理雖晦而實明,故曰微明#6。微,猶晦也,言雖微而甚易見也。但能柔弱,必可以勝剛強,此亦守雌守黑之意。淵,喻道也。魚,喻人也。人之不能外於道,猶魚之不可脫於淵也。國之利器,若以示人,盜賊之招也。道之為用在我,若自眩露而以求勝於物,亦猶以國之利器而示人也。此亦前章善者果而已,不可以取強之意。

道常無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此章與道常無名章語勢皆同。無為無不為,自然而然也。侯王若能守此無為之道,則不求化萬物,而萬物自化矣。天地之間,萬化欲作之時,吾但峽無名之樸鎮之。化,萬物之變也。萬變俱作,相尋不已,而我但以自然處之。彼自紛紛,我自安安,故曰鎮。下句化字,不可拈上句化字說。無名之樸,何也?亦無欲而已。無欲則靜,靜則天下自正矣。不欲即無欲也,不字又有勿字意,用功處也。

#1復歸於無極:原本脫『歸』字,據影宋本加。

#2也、樸:此兩字原脫,據影宋本加。

#3悟:原本作『悮』,據影宋本改。

#4壯:原本作『往』,據影宋本改。

#5人:原本衍一『人』字,據影宋本刪。

#6故曰微明:原本脫『微明』二字,據影宋本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