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頓了頓,接著說:“由於出了些麻煩,我在意大利呆的時間比預期長了許多。當繁雜的工作終於了結的時候,我便迫不及待地準備返家。啟程之前,我買了一隻昂貴的鑽石戒指,作為給未婚妻的結婚贈品。輪船走得太慢了,我閑極無聊地瀏覽著駕駛員帶上船來的報紙,消磨時光。忽然,我在一份報紙上看到我的未婚妻和另一個男人結婚的啟事。可想而知,當時我受到了怎樣的打擊。我憤怒地將我精心選購的鑽石戒指向大海扔去。”
他沉默了一會,神情落寞地說:“回到香港後,我再也沒有找女朋友,一個人孤單度日,轉眼幾十年過去了。有一天,我來到一家海味館,一個人悶悶不樂慢慢地進餐。一盤鹹水魚端上來了,我用筷子胡亂夾了些塞進嘴裏,嚼了幾下,忽然喉嚨被一個硬東西哽了一下。先生們,你們可能已經猜出來了,我吃著什麼了?”
“當然是鑽戒!”周圍的人肯定地說。
“不!”老人淒涼地說,“我開始也這麼認為,飯畢才知道,是我一顆早就磨損得差不多、搖搖欲墜了的牙齒滑進了喉嚨。”
這一次輪到大夥張大驚疑的嘴巴了。
感悟心語
給一個明確的思維指向,讓人有了懸念,結局卻拐了一個彎,背離了人們心中的願望或者潛意識中的目標指向。其實,很多意想不到的結局正是生活中極易發生的平常事,而不是想像中的奇跡。
隻服務一位顧客
一個百貨公司的老板去檢查他的一個新售貨員:“你今天服務了多少客戶?”
“一個。”小夥子回答。
“隻有一個?”老板說,“你的營業額是多少呢?”
售貨員回答:“58334美元!”
老板大吃一驚,讓他解釋一下。
“首先我賣給他一個魚鉤,然後賣給他魚竿和魚線。接著我問他在哪兒釣魚,他說在海濱,於是我建議他應該有隻小汽艇,於是他買了一條20英尺長的快艇。當他說他的轎車可能無法帶走快艇時,我又帶他到機動車部賣給他一輛福特小卡車……”
老板驚訝地說: “你賣了這麼多東西給一位隻想買一個魚鉤的顧客?”
售貨員回答:“不,他來隻是為治他妻子的頭痛而買一瓶阿司匹林的。我告訴他,夫人的頭痛,除了服藥外,似乎更應該注意放鬆。周末快到了,你可以考慮去釣魚!”
感悟心語
跳出固定的思維模式,從另外的角度考慮問題,你會發自己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
未受教育的人
美國一所著名學院的院長,繼承了一大塊貧瘠的土地。這塊土地,沒有具有商業價值的木材,沒有礦產或其他貴重的附屬物,因此,這塊土地不但不能為他帶來任何收入,反而成為支出的一項來源,因為他必須支付土地稅。
州政府建造了一條公路從這塊土地上經過。一位“未受教育”的人剛好開車經過,看到了這塊貧瘠的土地正好位於一處山頂,可以觀賞四周連綿幾公裏長的美麗景色。他(這個沒有知識的人)同時還注意到,這塊土地上長滿了一層小鬆樹及其他樹苗。他以每畝10美元的價格,買下這塊50畝的荒地。在靠近公路的地方,他蓋建了一間獨特的木造房屋,並附設一間很大的餐廳,在房子附近又建了一處加油站。他又在公路沿線建造了十幾間單人木頭房屋,以每人每晚3元的價格出租給遊客。餐廳、加油站及木頭房屋,使他在第一年淨賺1.5萬美元。
第二年,他又大事擴張,增建了另外50棟木屋,每一棟木屋有三間房間。他現在把這些房子出租給附近城市的居民們,作為避暑別墅,租金為每季度150美元。
而這些木屋的建築材料根本不必花他一毛錢,因為這些木材就長在他的土地上(那位學院院長卻認為這塊土地毫無價值)。
還有,這些木屋獨特的外表正好成為他的擴建計劃的最佳廣告。一般人如果用如此原始的材料建造房屋,很可能被認為是瘋子。
故事還沒有結束,在距離這些木屋不到五公裏處,這個人又買下占地150畝的一處古老而荒廢的農場,每畝價格25美元,而賣主則相信這個價格是最高的了。
這個人馬上建造了一座100米長的水壩,把一條小溪的流水引進一個占地15畝的湖泊,在湖中放養許多魚,然後把這個農場以建房的價格出售給那些想在湖邊避暑的人。這樣簡單的一轉手,使他共賺進了2.5萬美元,而且隻花了一個夏季的時間。
正是這個有遠見及想像力的人,卻未受過正規的“教育”。
且讓我們牢記這項事實:隻要能運用各種知識,立即可以變得有教養及有權勢。
在提到上麵所敘述的那段故事時,那位以500美元的價格售出50畝“沒有價值”土地的學院院長說:“想想看,我們大部分人也許都會認為那人沒有知識,但他把他的無知和五十畝荒地混合在一起之後,所獲得的年收益,卻遠超過我靠所謂的教育方式所賺取的五年總收
感悟心語
學曆和知識並不代表一個思維方式靈活的頭腦。在生活中,這種能力往往比教育和知識更重要。
凡夫俗子與和尚
有一條河隔開了兩岸,此岸住著凡夫俗子,彼岸住著僧人。凡夫俗子們看到僧人們每天無憂無慮,隻是誦經撞鍾,十分羨慕;僧人們看到凡夫俗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樣的生活。日子久了,他們都各自在心中渴望著:到對岸去。
終於有一天,凡夫俗子們和僧人們達成了協議。於是,凡夫俗子們過起了僧人的生活,僧人們過上了凡夫俗子的日子。
沒過多久,成了僧人的凡夫俗子們就發現,原來僧人的日子並不好過,悠閑自在的日子隻會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便又懷念起以前當凡夫俗子的生活來。
成了凡夫俗子的僧人們也體會到,他們根本無法忍受世間的種種煩惱、辛勞、困惑。於是也想起做和尚的種種好處。
又過了一段日子,他們各自心中又開始渴望著:到對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