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邊碗

一條鄉村的小路上,有一眼清澈的山泉。村人上街或者串親戚,路過山泉,便停下蹲在泉眼邊喝水解渴。半邊碗就是用來讓過路人在泉眼裏舀水喝的。

過去,泉邊連半邊碗也沒有,人們就用手捧水喝,或用樹葉折疊成碗狀舀水喝。山泉邊有些樹木和花草,景色宜人,過路人如果時間不緊,還在泉邊喝水和歇息,等到養足了精神,才往前趕路。所以,這眼路邊山泉是人們流連忘返的地方。至於那個半邊碗,當時人們感覺不出它的美和醜,腦海裏也留不下什麼印象。

隻是到了有一天,一隻非常漂亮的瓷碗的出現和丟失,才讓人們對半邊碗產生了許多的聯想和感慨。同時,人們也不知是什麼時候,一隻漂亮的瓷碗不聲不響地在山泉邊留下了,代替了那個他們使用多年的半邊碗。但大家都知道,是因為泉水太甘甜,泉邊的風景太美麗,便有人認為那個半邊碗與泉水和泉水邊的風景不相匹配,認為隻有換上好瓷碗後,泉水邊才會更加有情趣。但不管怎麼說,一隻漂亮的瓷碗不知不覺地留在了泉邊。

然而,讓人們想不到的是,沒過幾天時間,那隻漂亮的瓷碗不翼而飛。好碗丟失了,半邊碗又被扔掉,人們又隻好用樹葉或用手捧水喝,相當不習慣。所以,又有人買來一隻好瓷碗,放到了泉水邊。這隻瓷碗的命運,與前一隻瓷碗的命運沒有兩樣。時間不長,好瓷碗再次丟失。

這時候,人們才想起來,半邊碗除了在山泉邊上,在其他地方是沒有用處的,而漂亮的瓷碗,它放在哪裏都能產生價值和作用。人們對瓷碗的丟失也不再大驚小怪。隻不過,瓷碗丟失了,扔在了一邊的半邊碗,隻有再去撿回來,讓它重新回到原來的位置。人們都清楚了,再買好碗放在泉邊,已經沒有必要,它的好隻會給路人帶來更大的不便。而那重新撿回來的半邊碗,卻一直沿用到最後,給路人帶來莫大的幫助。

感悟心語

人生在世,好的東西不一定是合適的,而合適的東西也不一定就是好的。

道德量化法

富翁的兒子與朋友做生意,被騙了。富翁的兒子很懊惱。他說,我沒想到“他”是那種人,我們曾相處得那麼好。富翁安慰了兒子,並告誡兒子,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線呀,當外在的誘惑突破了他的道德底線,他就會顛覆傳統的道德準則。

兒子聽後,仍一臉迷惑。

富翁說,我們不妨做個實驗吧。兒子點點頭。

富翁領著兒子找到了商人甲。甲的門麵房不大,甲正悠閑地喝著茶。富翁取得了甲的初步信任,富翁說,我有一批貨想和你合作,你賣不賣?商人甲骨碌碌轉了轉眼珠子,一臉狐疑。富翁說,你賣了貨再給我錢,反正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富翁裝作放心的樣子,瞥了一眼甲租來的這套門麵房。

生意談成了。富翁放了1萬元錢的貨在甲的店裏。

隨後,富翁又領著兒子找到門麵稍大的商人乙,和門麵更大的商人丙,都放了1萬元的貨在他們店裏。

一個月後,商人丙率先來找富翁,丙的鋪子大,周轉得快。丙還了貨款,並提出要從富翁這兒進更多的貨。不久,商人乙、商人甲都來還了貨款,無一例外都要求從富翁這兒進更多的貨。富翁給了3萬元的貨。兒子說,他們還是蠻講信用的,應該多給他們貨呀。富翁依然隻是笑笑。

又一個月後,商人丙率先來還錢了,提出要進更多的貨。隨後,商人乙也來了,也提出要進更多的貨。商人甲卻沒來。富翁領著兒子到了甲的店鋪,卻已是人去屋空。兒子說,他真不講信用。富翁沒說什麼。

這回,富翁給了商人丙和商人乙各5萬元的貨。兒子說,他們還是蠻講信用的,應該多給。富翁笑而不語。

再過了一個月,商人丙率先來還錢了。還提出要進更多的貨。商人乙卻沒有來。富翁領著兒子到了商人乙的鋪子,卻已是人去屋空。兒子很驚訝,說,他怎麼這麼不講誠信呢?看來,隻有商人丙到底是做大買賣的,可靠!富翁賒給商人丙8萬元的貨。一月後,丙按時還錢。

富翁賒給商人丙15萬元的貨。一月後,丙按時還錢。

富翁賒給商人丙30萬元的貨。一月後,丙卻沒來還錢。

兒子說,丙一定有特殊原因,他這麼講誠信的人怎會不來呢?富翁不聲不響,領著兒子到了商人丙的鋪子,卻已是人去屋空。兒子更驚訝了,說,人怎麼這樣呢?

富翁說,我把人的道德底線都量化成了數字,你該明白了吧?——商人甲的道德底線是3萬元;商人乙的道德底線是5萬元;商人丙相對還是誠信的,但他也有道德底線,是30萬元。這就是人性。但不用擔心,我早料到了他們這一手,現在他們正準備受審呢,人性的齷齪自有法律和道德來約束。

兒子大悟。

感悟心語

做生意對於不講道德或誠信的人來說,是最致命的地方。最好的方法還是應該像文中的商人一樣,把結交的朋友分成三六九等,這樣你就可以按自己的方法交往了。

製度的力量

我有一個美國同行,教授。每一次來中國都是住陋室,穿小巷,不停地采訪、記錄,一本牛津出版的最新學術著作就是這樣完成的,其工作精神不由你不敬佩。

但他也有個對他來說出格的嗜好:到中國的第一天,總是讓我兒子陪他去軟件市場,尋找中國盜版的美國軟件,物美價廉,樂而忘返。我能理解甚至支持這位同行的嗜好,那些剛出爐的美國軟件,如果在北美本地買,實在是太貴了,貴到連教授也買不起的地步。

但私下也想:在美國的製度環境下,他能這麼幹,允許他這麼做嗎?看來美國人和任何其他民族的人一樣,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一旦脫離本土製度約束,人性中的弱點都會出現,甚至放縱。

日前,我在香港邂逅一位老友。老友放下行李就罵娘,說是一群西方人從羅湖出境,跟大陸有的人一樣,見排隊就插隊,一點兒沒有文明習慣;跨過羅湖橋,到香港一端入境,百步之外,人性突然大變,規規矩矩地排起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