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言
第五卷總大小兩世界未盡詳之義,而補說之,義倍精奧,不越一真。補說之中,寓掃抹之意。補之者,美之也;掃之者,補之也。補之愈精,掃之愈盡;掃之愈疾,補之愈神。理在若有若無之境;文在可解不可解之間。閱者量其力,盡其心。可解者,以解解之,不可解者,以不解解之,則善解是書者也;可解者,以非所解解之,不可解者,以無所不解解之,則不唯書不可解,閱書者亦不可解矣。
真一三品圖說冥冥不可得而見之中,有真一焉,萬有之主宰也。其寂然無著者,謂之曰體;其黨照無遺者,謂之日用;其分數不爽者,謂之曰為。故稱三品焉。用起於體,為起於用,是為由內而達外之敘;為不離用,用不離休,是為異名而同實之精。後此,萬有不齊之物,皆此異名而同實者之所顯著也。雖然,三品亦何嚐之有?蓋真者,無妄之謂也;一者,不二之稱也。真而有體,真而有用,真而有為,則皆妄矣。妄則何真之有?一而有體,一麵有用,一而有為,則不特二,而且三之矣。三則何一之有?是故真一之中,無去來也,無迷悟也,無動靜也,無起滅也。而又安得有體,而又安得有用,而又安得有為?雖然,無體則用於何起?無用則為於何生?無為則萬有不齊之物於何而顯?以是知真一之必有體也,必有用也,必有為也。而抑知其不然也,無往非體,而真一未嚐有體;無往非用,而真一未嚐有用;無往非為,而真一未嚐有為。是則真一之本境也。未嚐有體,無往非真一之體;未嚐有用,而無往非真一之用;未嚐有為,而無往非真一之為。是則真一之顯著也。顯著之境,亦非本境之所實有者也。三品之顯著,尚非真一本境之所實有,又何況自三品顯著之萬物乎?而又豈得為本境之所實有者乎?雖然,萬物有不齊之物,雖非真一本境之所實有,而其所顯著之萬物,則又無往非真一本然之顯著者也。聖人曰:“隱而名真,顯而名物。”蓋謂無物之非真也。顯之而為無形之物,則無形之物,即真也;顯之而為有形之物,則有形之物,即真也;顯之而為流行之光陰,則光陰即真也;顯之而為一定之處所,則處所即真也。無所非顯,即無所非真,此真一所以為真一也。
清源黑氏曰:“真,實有而無稱。一,無對而自立也。其三品,則實有而已。因有可稱,斯有對待,詳唯通部言真言物,是一是二,聖人一言道破,千古並無二也。二不可,況三?”
數一三品圖說
真一之一,獨之義也。謂其獨一無偶也。其尊獨一無偶,其大獨一無偶,其真獨一無偶。數一之一,數之所自始也。萬理之數,自此一起。萬物之數,自此一推。其有也,起於真一,一念之動,而顯焉者也。其與真對,則真一為真,數一為幻。其與尊對,則真一為主,數一為仆。其與大對,則真一為海,數一為漚_同以一稱,而其不同。蓋著此,夫比而較之:數一固不敢妄擬於真一,而若自數一之本量言之。理世象世,皆自此數一而分派以出。即真一之從理世,而之於象世,亦須從此出,一而乃得任意以為顯著也,數一之本量又如此。原其始終本來,亦三品焉:曰初命,曰代理,曰為聖。初命者,真一之首顯而為命之最初者也。代理者,自有此初命,而真一化育之事,皆其所代為發揮者也。為聖,亦代理之意也。色身往世,以人治人,而代真一以廣宣其至道也。是之謂三品。夫此三品,非數一之自力主持,而有是三品也。自真—一念之動,顯有此數一。而數一遂因此一念之動而動之,動乎其不得不動也。動乎真一之所欲動,而並不自知其所以動也。是故自初命,而有是代理之動也。代乎其不得不代也,非數一之所得而自主者也。自代理而有是為聖之動也,亦聖乎其不得不聖也,非數一之所得而自主者也。雖後此之動,正自無已而至,問此數一者,何以有是動,而不能有一刻之停止?如此數一不知也。數一不得而知者,仍複真一之自為顯著也。真一自為顯著,而必托之於數一者,真一之所以不染於幻,不雜於數也。不染於幻者。真之極也。不雜於數者,一之至也。至真至一,而幻與數無所與於其中者,真一之本境也。真一無幻無數,而複任意於隱顯之間者,真一之所以妙乎其真一也,數一,即真一之所妙也。
清源黑氏曰:“數一三品,即真一三品之顯也。初命為體,代理為用,為聖為為。顯焉,而不自知其顯者,無二知也。二知必二體,故曰:數一,即真一之所妙。”
體一三品圖說
人之生也,其體有三:身體、心體、性體是也。以體而體夫真一也,亦有三,即以此三體而體之也。以身體而體夫真一者,其功在於遵循。遵循者,知其所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此一品者,知其名矣,未知其實。以心體而體夫真一者,其功在於解誤。解誤者,見其所以然,而不能得其所以然。此一品者,見其分矣,未見其合。以性體而體夫真一者,其功在於無間。無間者,本其所以然,而渾乎其所以然,至矣。此三品者、古今修真者之總義也。或一人之功,而有此三品之次第,或於此次第之三者,而分為三人。三品之中,體之於知者淺,體之於見者深,體之於性者其深更幾於不可測也。雖然,以性體一者,仍是以有我者體之也。以有我體之,則我猶有往來,有往來,則其跡尚存,一體乎我則無往來矣。然一體乎我,而我知其為一之體乎我也,則其跡未化也,不知則其跡混矣。然我不知其一之體我,而不能必其一之,不自知此也。一知則猶之乎其有知也,未化也。我不知其有一之體我,而一亦不知其有我之可體也,化矣。
清源黑氏曰:“真一、數一,不可得而見也,而於體一見之。見其身,即見其為;見其心,即見其用;見其性,即見其體。身易見而心性難見。故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能以我之三者而體之,則彼之三者,不外我而俱見之。能忘乎我之三者,而並忘乎彼之三者,則化乎其體,並化乎其一。體一歸數一,數一歸真一h真一亦無自而名真一矣,故日化矣。”
三一通義圖說
通者,三而一之之謂也。此通於彼,曰通。然必有彼,而後此乃可以通之也。彼通於此,日通。然必有此,而後彼乃可以通之也。若使但有一也,不過一焉而已矣。則將以何者通之?唯一而三也,乃有可得通而通之也。真一者,真而真也。數一者,真而幻也。體一者,幻而真也。真而幻,則真通於幻;幻而真,則幻通於真。幻者,真之顯也。以幻有之真,而通於本有之真。則真通於真矣。光陰而有白晝也,因其有黑夜,而乃以識其為白晝也。若使純晝然也,無有夜也,則安從而識其為白晝也,若使純然真也,無有幻也壩u亦安從而別其為真一也?且真一之為物也,寂然無方所者也,真而元幻,則一寂然而已矣,將於何而通之耶?以是知一而三也,三乎其不得不三也。三乎其不得不三者,真一之自為隱顯也。世界者,三一之所總寓,而得以顯其通焉者也。世界之外,有世界焉,真理之世界也。世界之內,有世界焉,人極之世界也。無天地之世界,則人極之世界無資;無人極之世界,則真理之世界無位。無真理之世界,則人極之世界,與天地之世界,又無從得而自顯,則世界之有也,亦有乎其不得不有也。有乎其不得不有者,亦真一之自為隱顯也。真一顯而為數一,數一即真一之通也,非真一之外另有數一也。數一顯而為體一,體一即數一之通也,非數一之外另有體一也。三一顯於世界,世界即三一之所通也。因三者之通而有世界。因世界而乃得以顯三者之通,總真一之自為隱顯也。真一之自為隱顯者,真一起於一念之動也。吾不知去此一念之動,仍複有三一之可通焉?否也
清源黑氏日:“通,即一貫也。識得三一通,則毋為三一礙;識得世界為三一之所通,則毋為世界迷。三一不能礙其理,世界不能蔽其性,談理者,複有不明之理乎?言性者,複有不盡之性乎?觀象玩物,複有所遺剩而未周遍者乎?嘻!通乎此,而大世小世、先天後天,一切所有之巨細精粗、表裏隱顯,其視諸掌矣。”
自然生化圖說
造物之生化不越兩端,不可得而見者,理也;可得而見者,象也。此二者,無所生而生、無所化而化,皆本於自然而然者也。唯其自然而然,夫是以於自然之中而有是理也;於自然之中而有是象也;於自然之中而理與象相人也。理不期與象配,而自有相配之機;象不期與理合,而自有相合之妙。假使於其中有一毫之安排布置,是造物庸心於其間也。庸心於其間,則有安排之所及者,即有安排之所不及者;有布置之所神者,即有布置之所不盡神者。造物雖巧,當亦不能無過不及之差矣。然則自然而然者,奈何?曰:理世之理,象世之象,生焉而有者也,而實非有所生也,化焉而有者也,而實非有所化也,本然所自有,當日隱,今日顯矣。未顯之先,不增不減。既顯之後,非虛非實。理世等等不一之理,象世等等不一之象,本如此也,將來水如此也。本如此,是以無所生而生,無所化而化。永如此,所以生焉而無所生,化焉而無所化。理世之所有,非有於象世之先;象世之所有,非有於理世之後。理與象有之於本有也,無分先後者也。有先後,則是猶有生化之跡,不可以為自然也。但其顯有先後耳。自然而隱,則其隱也不遠於顯;自然而顯,則其顯也不離於隱。隱而顯,顯而隱,皆本然之自為真幻也,非生化也。本然不屬於生化,而謂理與象皆因生化而有也,將謂理象與本然為二焉者乎?斯亦不自然之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