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物拋棄你之前先舍棄它們
在被拋棄之前,智者會首先做出舍棄,這是一種明智的做法。即使是身陷險境,找不到解決的方法,也要努力以勝利收場,就像太陽那樣,為了不讓人們看到其日落西山,會在最耀眼的時候漸漸消失在雲彩後麵,這時人們就會猜測它到底有沒有落山?如果能夠預見不幸將要發生,及時退出是最明智的做法,這樣你就不會因為不幸的到來而崩潰。不要等待人們對你避而遠之時才退出,因為這時你已經沒有尊嚴,人們甚至會把你送進墳墓。聰明的騎手知道什麼時候換馬,以免這匹馬跑到中途頹然倒地,留下笑柄。美女應該選擇恰當的時機砸碎鏡子,這樣才不會在人老珠黃時對鏡空悲。
——《智慧書》
人生到了一種地步,就必須舍棄一些東西,身上的包袱太多,反而會影響自己趕路的腳步,延誤了行程。
社會發展的速度很快,誘惑隨之增多,很多人在誘惑麵前停下了自己的腳步。麵對層出不窮的誘惑,很多人忘記了自己的方向,在漩渦中糾纏不止、平庸一生。
其實,人生的“口袋”隻能裝載一定的重量,人的前進行程就是一個不斷舍棄的過程。沒有舍棄,你就可能被包袱壓“死”在前進的途中。
拉斐爾11歲那年,一有機會便去湖心島釣魚。在鱸魚釣獵開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媽媽早早又來釣魚。安好誘餌後,他將漁線一次次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餘暉下泛起一圈圈的漣漪。
忽然釣竿的另一頭沉重起來。他知道一定有大家夥上鉤,急忙收起漁線。終於,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條竭力掙紮的魚拉出水麵。好大的魚啊!它是一條鱸魚。
月光下,魚鰓一吐一納地翕動著。媽媽打亮小電筒看看表,已是晚上十點——但距允許釣獵鱸魚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
“你得把它放回去,兒子。”母親說。
“媽媽!”孩子哭了。
“還會有別的魚的。”母親安慰他。
“再沒有這麼大的魚了。”孩子傷感不已。
他環視了四周,已看不到一個魚艇或釣魚的人,但他從母親堅決的臉上知道無可更改。暗夜中,那鱸魚抖動笨大的身軀慢慢遊向湖水深處,漸漸消失了。
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後來拉斐爾成為紐約市著名的建築師了。他確實沒再釣到那麼大的魚,但他卻為此終身感謝母親。因為他通過自己的誠實、勤奮、守法,獵取到生活中的大魚——事業上成績斐然。
曾有人寫過這樣一首小詩:不舍棄鮮花的絢麗,就得不到果實的香甜;不舍棄黑夜的溫馨,就得不到朝日的明豔。
自然界是這樣,人生也是這樣,在幾十年的漫漫旅途中,有山有水,有風有雨,有舍棄“絢麗”和“溫馨”的煩惱,也有獲得“香甜”和“明豔”喜悅,人生就是在舍棄和獲得的交替中得到升華,從而到達高層次的大境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獲得很美麗,舍棄也很美麗。
有人說,人生之難勝過逆水行舟,此話不假。人生在世界上,不如意的事情占十之八九,獲得和舍棄的矛盾時刻困擾著我們,明白了舍棄之道和獲得之法,並運用於生活,我們就能從無盡的繁難中解脫出來,在人生的道路上進退自如,豁達大度。
有舍棄才有獲得,道理誰都懂得,可是要照著去做,那可就不容易。不容易在哪裏?外麵的世界很精彩,舍棄很痛苦。精彩的世界裏充滿著誘惑,要舍棄的事情有時很美麗,不知道哪些是該獲得的,哪些是該舍棄的,就像柳宗元筆下的一種小蟲,它見到東西就想背著,結果被累死了。
生活在塵世中的人們,有一個可怕的心理,就是“終朝隻恨聚無多”,幹什麼都想贏,舍棄談何容易?縱觀社會,橫看人生,何時該獲得,何時該舍棄,真是很困難,天下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隻有根據此時、此地、此情、此景去綜合考慮。